ENG

勇于冒险 甘于艰苦 乐于和谐

Adventurous Arduous Amiable

南科大李凯课题组在《德国应用化学》发表低温光热疗法研究成果

科研新闻 | 2020-05-21

返回上一级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副教授李凯课题组在小分子光热剂的机制研究及其在协同HSP70抑制策略的低温光热治疗的应用取得最新进展。研究成果以“Photoinduced Nonadiabatic Decay-guided Molecular Motor Triggers Effective Photothermal Conversion for Hyperthermia Cancer Therapy”为题发表于化学类国际顶尖期刊《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光热疗法(PTT)已成为癌症治疗的重要研究方向,然而目前传统的PTT面临诸多局限,比如无机/有机光热剂(photothermal agents, PTA)合成复杂、激光功率密度依赖较高、高温PTT易造成正常组织损伤等副作用。因此,开发新型光热剂介导的低温(43℃)PTT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在本项工作中,课题组合理地设计出一种基于光诱导非绝热衰退(PIND)效应的新型有机小分子,并利用Apoptozole(Apo)对细胞热损伤修复蛋白HSP70的表达抑制作用,实现了808 nm激光器低功率密度下的43℃高效PTT肿瘤治疗。

图1.光诱导非绝热衰退(PIND)型有机小分子的光物理性质及其工作原理。

       生物医学工程系、前沿与交叉科学研究院研究副教授倪侦翔介绍,此次研制的新型有机小分子是一种亚胺基分子马达,该类亚胺基分子马达在受到激光照射而跃迁到激发态时,会受到较强的分子内扭曲电荷转移(TICT)效应的影响,这种影响有助于其通过圆锥交叉(CI)过程,以非辐射衰退的方式释放能量回到基态,而此过程可被视为一种光诱导非绝热衰退(PIND)现象。相较于商业化探针ICG,该类激发态分子几乎无荧光的释放,因此能更完善地将光能转换成热能,实现高达90%的光热转换效率。

图2. C6TI/Apo-Tat NPs介导的低温PTT肿瘤治疗。(a) 808nm激光器(0.5 W cm-2)照射小鼠肿瘤部位随时间变化的温度曲线图;(b) 不同治疗组肿瘤大小随时间变化的肿瘤生长曲线;(c) 不同治疗组第14天解剖所得肿瘤照片;(d) 原位肿瘤组织切片的HSP70免疫组化和TUNEL染色分析,标尺= 100 μm。

 

       在动物实验方面,课题组通过纳米沉淀法和细胞穿膜肽的表面修饰,构建出热响应肿瘤细胞递送系统,并且以裸鼠的4T1皮下移植瘤作为肿瘤模型,研究C6TI/Apo-Tat 纳米微粒介导的低温PTT肿瘤治疗效果。如图2a所示,小鼠尾静脉注射C6TI/Apo-Tat 8小时后,使用808 nm激光器(0.5 W cm-2)照射小鼠,肿瘤部位快速升温至43℃,并达到平台期保持稳定。以此功率分别进行C6TI/Apo-Tat和C6TI-Tat介导的PTT肿瘤治疗,结果显示C6TI/Apo-Tat对肿瘤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C6TI-Tat,且C6TI/Apo-Tat治疗组肿瘤复发明显低于C6TI-Tat治疗组(图2b、2c)。通过对两个治疗组原位肿瘤组织切片HSP70免疫和TUNEL组化染色分析(图2d),课题组发现热触发释放的Apo可有效抑制肿瘤部位细胞热损伤修复蛋白HSP70的表达,导致C6TI/Apo-Tat介导的低温PTT肿瘤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C6TI-Tat治疗组,证明了该联合治疗策略的有效性。因此,本研究开发出新型高效光热转换分子马达,避免了传统光热剂需要引用长烷基链或复杂取代基的合成方式,结合对热损伤修复蛋白HSP70表达的抑制机理,有效突破了传统高温PTT治疗的局限性,为小分子高效光热剂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南方科技大学为论文第一通讯单位,倪侦翔为论文第一作者,李凯为唯一通讯作者,课题组成员杨光、康天怿、查梦蕾、李迓曦等为共同作者。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深圳市基础研究计划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

https://www.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002516

 

 

供稿:生物医学工程系

通讯员:肖然

编辑:吴一敏

主图设计:丘妍

联系我们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
学苑大道1088号

bme@sustech.edu.cn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