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地评审工作圆满完成

2017年3月6日,南方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组织专家对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申请新增学士学位授予专业进行实地评审。实地评审包括专业汇报会、实验室、学校公共设施实地考察、随机听课、查阅资料、反馈会等议程。

   2017年3月6日,南方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组织专家对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申请新增学士学位授予专业进行实地评审。实地评审包括专业汇报会、实验室、学校公共设施实地考察、随机听课、查阅资料、反馈会等议程。出席此次评审会议的专家有:樊瑜波教授(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院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原理事长)、王广志教授(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副系主任、全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郑海荣教授(深圳先进院医工所所长、生物医学成像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阮萍教授(广东药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系主任、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超副教授(中山大学工学院副院长、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张怀岺教授(广东医科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教研室副院长、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我校工学院院长徐政和院士、教学工作部王德军部长、生物医学工程系创系系主任郭向东教授、生物系系主任肖国芝教授、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负责人陈放怡副教授以及教师和学生代表参加了评审会。

评估现场

首先,徐政和院长代表学校对专家组的到来表示热烈地欢迎,并简单地介绍了工学院及我系发展情况。

徐院长讲话

 王德军部长向专家组介绍了我校及教学工作的情况。

王部长讲话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负责人陈放怡副教授向专家组做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情况报告,专家组听取了汇报并进行咨询。

陈放怡副教授做报告

专家组对教学实验室、书院、宿舍等进行了实地考察。

走访教学实验室

走访书院

       专家组形成评审意见如下:南方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管理、实践教学及毕业论文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具备新增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办学条件,并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专家组建议:扩大招生规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坚持个性化、国际化、精英化的办学特色;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教材建设。专家组经过讨论,每位专家给出了个人评审意见,最终一致认为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已经达到学士学位授予专业的条件,建议批准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学士学位授予专业。

 

我系赴上海交大、东南大学、浙江大学访问

2017年2月20日-22日,我系创系系主任郭向东教授带队,先后赴上海交大、东南大学、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交流访问,了解三所高校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科研、教学、人才建设等情况,并就合作项目进行了讨论,我系陈放怡老师、吴长锋老师、唐斌老师等参加访问。

2017年2月20日-22日,我系创系系主任郭向东教授带队,先后赴上海交大、东南大学、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交流访问,了解三所高校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科研、教学、人才建设等情况,并就合作项目进行了讨论,我系陈放怡老师、吴长锋老师、唐斌老师等参加访问。

2月20日上午,在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徐汇校区会议室,郭向东教授介绍了我校发展近况及系发展规划,南方科技大学是由中国广东省领导和管理、深圳市举全市之力创建的一所公办创新型大学,目标是迅速建成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成中国重大科学技术研究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古宏晨副院长介绍了学院科研及教学情况;下午,在闵行校区,院长助理夏伟梁博士介绍了学院教学培养方案及学生工作状况,我系教授参观了实验室。

 

上海交大座谈

21日上午,在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会议室,我系教授与院长顾忠泽教授、副院长赵祥伟、谢建明、周平等教授进行了交流,首先,郭向东教授介绍了我校发展近况及系发展规划,生物医学工程系成立于2016年6月,研究方向包括力学应用医学、可穿戴设备和无线健康监控、原位调节的再生工程、多尺度和多模式生物成像、大数据和健康信息学的计算医学。顾忠泽教授介绍了学院情况,分管副院长分别介绍了学院教学及科研情况。座谈会后,我系教授参观了实验室。

 

东南大学座谈

22日上午10:00,在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会议室,我系教授与李劲松院长、黄海教授、王平教授等进行了座谈,首先,郭向东教授介绍了我校发展近况及系发展规划,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全力支持南方科技大学建设生物医学工程系,我系借鉴了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的培养课程,并建立了加强版的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的培养思路,并与哥伦比亚大学联合培养本、硕、博学生。然后,李院长介绍了学院师生情况及研究成果,双方达成了科研交流、联合培养的合作意向。下午,我系教授参观了实验室。

 

浙江大学李劲松院长介绍学院科研情况

这次访问是我系对华东三所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强校的首次访问,至此,我系已对国内11所生物医学工程强校进行了访问。

 

合影留念

背景介绍
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1979年上海交大建立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全国最早建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大学之一。三十多年来,上海交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工作者们以“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作为指引,在科研、教学、产品研发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卓越的成就。它一直是全国最优秀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之一:于2002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在2002、2007年、2012年国家一级学科评比中一直名列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前三名。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已是上海交大这一百年名校中一个“亮点”专业之一。2015年,上海交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成为上海交大入选“上海高峰高原学科”(I类)的四个专业之一。

2005年上海交大与原上海原第二医科大学“强-强”合并后,将大力发展医-工(理)交叉科学作为主要战略之一。 而Med-X研究院于2007年11月的成立,就是这一主战略的一个关键的实施。该院是上海交大“985工程”建设的重要科技创新平台之一,是学校直属的从事医工、医理交叉研究的科研教育机构,以推动交叉性的、转化性的医学研究为核心目标。几年来已有多位原国际著名的研究教育机构的学者全职加盟Med-X研究院。Med-X研究院拥有教育部工程中心、上海市Med-X医疗器械工程研究中心、上海交大康复工程研究中心、上海交大纳米生物医学研究中心等。Med-X研究院还与瑞金医院、仁济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等附属医院建立了五个联合研究中心。

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

1984年9月由韦钰院士创建生物医学工程及仪器系,1994年8月更名为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系,2006年8月成立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1993年被批准建立全国第一个“生物电子学”博士点;1997年“生物医学工程”成为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2002年“生物医学工程”成为国家重点学科。1998年被批准设立博士后流动站,2005、2010年连续两次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流动站。在2007、2012年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全国评估中排名第一。学院目前拥有生物医学工程、信息与系统生物学、医学与生物物理学等3个系;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博士后流动站及“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111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以及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产业技术研究所。学院现有专职教师80余人;在校生869人,其中本科生376人,硕士生303人,博士生190人;在站博士后34人。

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

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设生物医学工程学系、仪器科学与工程学系,具有生物医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以及相应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两学科均为国内率先创立,其中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

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331名,硕士生218名,博士生167名,在站博士后17名。学院师资雄厚,既有资深博学的知名教授,也有一大批朝气蓬勃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和中坚力量。学院现有教职工近百人,其中在职教授24人,特聘研究员1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40余人。学院具备良好的科研与办学条件,建有“生物传感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生物医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心脑血管、神经系统药物筛选和中药开发及评价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嵌入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国防高性能嵌入式计算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网络多媒体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等一批国家与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设有“浙江大学求是高等研究院”、“浙江大学嵌入式研究中心”等学科交叉研究单位。

东北俄亥俄大学Yong Lu教授来我系进行学术交流

2017年1月10日,应我系执行系主任陈放怡副教授的邀请,东北俄亥俄大学Yong Lu教授在第二科研楼317会议室为我校师生开展了题为“Cellular mechanisms of sound localization: roles of synaptic inhibition and neuromodulation”的精彩报告,此次报告由陈放怡副教授主持。

  2017年1月10日,应我系执行系主任陈放怡副教授的邀请,东北俄亥俄大学Yong Lu教授在第二科研楼317会议室为我校师生开展了题为“Cellular mechanisms of sound localization: roles of synaptic inhibition and neuromodulation”的精彩报告,此次报告由陈放怡副教授主持。

Yong Lu作报告

    Yong Lu,分别于1989年、1992年获得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99年获得密苏里(Missouri)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1999-2005年期间,在华盛顿大学做博士后。1992-1995年期间,任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讲师,分别在2005-2012年、2012年至今期间,于东北俄亥俄医科大学解剖与神经生物系担任助理教授和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听觉中枢神经的信息处理、发育调控,基于细胞定位的细胞机制等。

报告现场

    报告中,Lu老师首先向大家简单普及了声音定位的基础知识,说明了声音定位对于人类和动物的重要性,并由此展开此次报告。Lu老师课题组在研究中将耳间时间差(ITD)和耳间声强差(ILD)作为声音定位的指标,来研究听觉电路中声音定位神经元特性,并向大家介绍鸟类和哺乳动物中声音定位的神经调节机制,以及声音定位电路中通过mGluRs自发与诱发神经传递的调节机制。其研究旨在通过对声音定位细胞机制的理解与分析,为以听觉敏感性降低为主的听觉障碍疾病的干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答疑互动环节 

   在提问环节,在座师生就听觉疾病的动物模型及分析结果等相关问题跟Lu老师进行了有效深入的互动,Lu老师针对提问,一一给予耐心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