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BME学术沙龙(第六期)
一、活动介绍
为锻炼生物医学工程系学生的科研展示能力,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由生物医学工程系主办,生物医学工程系第二党支部承办的BME研究生学术沙龙火热拉开帷幕。该活动计划每月举行一次,每次由我系两个课题组的研究生或博士后进行学术分享。
二、活动详情
活动时间:10月19日,17:00-18:30
活动地点:工学院南楼813报告厅
活动对象:生医工系本科生、研究生及博士后进行学术分享,欢迎全校师生参与交流
Everyone are welcome! Pizza and drinks will be served!
三、活动流程
17:00-17:40 Normal talk
17:40-17:45 Short talk
18:00-18:30 活动闭幕及交流讨论
三、本期活动预告
【Normal talk】
傅爽(2020级博士生,李依明课题组)
题目:基于自适应光学和深度学习的大视场全细胞超分辨成像
报告摘要:
单分子定位显微技术的发展将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推进到纳米级别,这使用荧光显微镜解析生物分子结构成为可能。通常该技术是通过拟合稀疏闪烁的荧光分子图像来分别定位数百万个分子位置以重构图像。但是由于光学系统的固有像差以及移变等性质,传统单分子定位显微技术的三维成像范围被限制在40 × 40 × 1 µm³以内。为了进一步提高成像通量,本课题结合自适应光学PSF调制和深度学习技术,提出一套可同时实现大视场、大景深的超分辨成像解决方案,将成像范围提高至~180 × 180 × 5 µm³,实现100倍成像通量的提升。
报告时间:10月19日,17:00-17:20
王淑贤(2020级硕士生,李凯课题组)
报告题目:诊疗一体化近红外二区探针的开发和生物应用
报告摘要:
纳米诊疗一体化是一种新兴的纳米医学技术,通过将诊断和治疗结合在一个单一的纳米平台上,实现了对纳米药物治疗过程的实时监测以及治疗效果的反馈。纳米诊断剂和治疗剂经过外部刺激(如光、热和声等)可产生检测信号,使得可控治疗成为可能。而光刺激由于具有高时空精度、易于操作和高特异性,其使用最为广泛。相较于近红外一区(NIR-I,700-1000 nm),光在近红外二区(NIR-II,1000-1700 nm)具有光穿透能力更深,空间分辨率更高和对生物组织光损伤更低的优势,而在癌症纳米诊疗领域中兴起。因此,近红外二区的纳米诊疗一体化在癌症诊疗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报告时间:10月19日,17:20-17:40
【Short talk】
过祥森(2021级硕士生,唐建波课题组)
报告题目:
基于OCT自相关函数相位分析的微细血管网络轴向血流速度测量技术
报告摘要:
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具有微米尺度的分辨率,在微细血管成像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针对微细血管网络的血流速度测量方面,传统的多普勒OCT测量技术多限于较大血管,我们前期开发的相位测量技术prVz需要较长的采集时间。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OCT信号自相关函数相位分析的血流速度测量技术。在血液仿体实验中,我们验证了该技术可对0.25-12 mm/s大范围预设速度实现准确测量。在小鼠活体实验中,我们发现衰减时间约为20*dt时可获得最优结果。同时对比现有的prVz技术,本技术可将采样时间和数据量减小近5倍。该方法可被广泛应用于微细血管网络血流速度的检测研究中。
报告时间:10月19日,17:40-17:45
—– 往期精彩活动一览 —–
生物医学工程系党总支“悦动杯”系列体育赛事圆满落幕
金秋十月南科操场玩转多样运动,“生医工健身月”全民共享健康生活。10月15日晚,随着足球赛的激烈开场,“喜迎二十大,运动促健康”2022年生医工系党总支举办的“悦动杯”系列体育赛事正式拉开序幕。在为期近一个月的时间里,生医工系将围绕“赛事多样、健身指导、宣传推广”等多个方面,开展内容丰富、种类多样的全民健身运动,满足生医工系师生的体育健身需求,向全体师生发出健身号召,传递运动健康正能量。
率先开哨,足球竞技一展风采
10月15日晚,由生医工系20名师生组成的两支足球队,在欣园足球场开展了激烈角逐。赛前,两方参赛队员积极做好热身准备,总支赛事组认真落实各项保障工作,确保比赛公平、合理、有序。比赛过程中,两方队伍同场竞技,比体力、赛技能、拼意志,充分展现了超越自我、顽强拼搏的的血性胆气,展现了精诚团结、攻坚克难的集体荣誉感。队员们通过默契的配合不断射门得分,出现了许多精彩的进球,赢得了队友们阵阵喝彩。
此次赛事是生医工系党总支举办的第三届足球赛,总支希望以足球这一活动为载体,扎实丰富师生的体育文化生活,进一步增强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鼓励师生以更好的精神面貌投入到日常生活与科研工作中。
谁“羽”争锋,斗志昂扬奋斗新征程
羽毛球运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总支推动全民健身运动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项目之一。10月17-18日,第五届羽毛球赛火热开打。本次比赛共分为男子单打、女子单打、男子双打、女子双打、混合双打5个项目。常规比赛采取抽签对垒,淘汰赛制,一局15分定胜负,胜者进入下一轮。进入四强后改为11分制,三局两胜,决出冠亚季军。
本次羽毛球赛共34位选手报名,共进行48次比赛,参赛人数及场次均刷新了我系羽毛球赛事记录。比赛高潮迭起,精彩纷呈,选手们挥汗如雨,每球必争,不断出现精彩的扣杀与鱼跃救球等场面,展现出不凡的球技和顽强拼搏的竞技精神,现场加油鼓劲的喝彩声此起彼伏。充分展示了生医工师生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团结协作的优良作风。
我系教师蒋兴宇、肖凯为获奖师生颁奖
篮球争霸,体育精神融入师生血脉
10月21-22日,篮球赛的举办掀起了系列运动的新高潮。本次比赛为鼓励师生积极参与,进一步创新了比赛形式,共设置两大场次供队员选择。第一场是21日举办的全场赛,共分4个小节进行,共计100分,根据报名人数分为A、B两组直接进行决赛,先得100分队伍获胜。第二场是22日举办的半场篮球赛,每组4-6人,进行循环赛,最终按胜场积分角逐冠亚季军。
比赛过程精彩激烈,运球传球,过人投篮,抢断卡位,严守硬对,华丽转身带球或是快攻上篮时有上演,赢得了全场观众热烈的掌声。此次比赛精彩纷呈,共计70余人上场,展开了16场角逐,参赛人数及场次均刷新了我系篮球赛事记录。
我系教师蒋兴宇、吴德成、张明明、姚明曦、唐斌为获奖师生颁奖
健身打卡,努力构建全民运动新方式
为鼓励师生加强日常锻炼、引导科学健身,生医工系党总支进一步创新活动形式,运用“互联网+体育”思维,以体育在线服务的方式满足师生多样化的健身需求,助力疫情防控工作。10月10日,正式启动了“线上健身打卡赛”,积极探索全民健身活动的新方式、新模式和新机制。
“线上健身打卡赛”开赛以来,极大激发了师生居家健身、追求健康的热情,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和喜爱。本次活动共持续20天,设置打卡赛和挑战赛两种参与形式。打卡赛中,每位参赛选手需在活动时间内每天进行训练,并拍摄运动图片或健身App截图打卡。挑战赛规则为选手报名参加特定项目进行比赛,角逐优秀奖。赛事组根据运动健身形式,特设多种项目,全力打造健身运动“生活圈”。项目共分为力量举比赛,包括卧推、深蹲、硬拉等;耐力比赛,包括平板支撑、俯卧撑、仰卧起坐等;以及对抗项目竞赛,如腕力大赛等。
希望通过丰富多样的参赛形式,增强广大师生的体育健身意识,在我系形成参与健身、健康生活的良好环境和氛围。日前,该活动已收到逾500张师生健身打卡照片,是我系目前覆盖范围最广,活动时间最长的体育赛事。
图文:赵晓刚、肖然
生命科学与健康工程交叉论坛-第七期
关于举办2022年 BME Research Day 生物医学工程系学术交流日活动的通知
生物医学工程系全体师生:
为促进青年学子、科研工作者学术创新, 实现学术思想的交流互通、深化团队合作、启迪研究思路,我们诚邀您参加“2022年 BME Research Day 生物医学工程系学术交流日”活动。
活动介绍:
BME Research Day旨在搭建一个让同学们汇报交流自己学术成果的平台,分享自己所学所想。活动形式上主要是口头报告以及学术海报(展板)的形式展示出我系师生的最新科研成果,分享学术经验,同时让对我系感兴趣的同学更深入地了解生医工各领域目前的发展情况。
活动时间:
2022年11月19日
活动地点:
工学院813会议室及公共区域
活动安排(暂定):
时间 |
活动内容 |
安排人数 |
8:30-8:45 |
签到 |
|
8:45-9:00 |
领导致辞 |
|
9:00-10:00 |
汇报+海报展示 |
6人,海报不限 |
10:00-10:20 |
茶歇1 |
|
10:20-11:50 |
汇报+海报展示 |
9人,海报不限 |
11:50-14:00 |
午餐 |
|
14:00-15:10 |
汇报+海报展示 |
7人,海报不限 |
15:10-15:30 |
茶歇2 |
|
15:30-16:00 |
颁奖闭幕 |
活动主题(供参考):
① 人工智能与生物医学工程;
② 医学仪器与人机交互;
③ 生物医学传感与生物电子;
④ 生物力学与康复工程;
⑤ 医用高分子及生物材料;
⑥ 医学光子学及先进成像;
⑦ 医学检验方法与材料;
⑧ 纳米医学与仿生医学;
⑨ 生物医学影像与图像处理;
⑩ 神经计算与医学大数据;
⑪ 医学生理与医学信号检测;
⑫ 合成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
参加方式:
请申请专题报告(8分钟)发言者将报告题目、报告简介于2022年10月31日前以邮件发送至相关联系人邮箱,会务组会组织专家组进行审核和遴选,审核结果统一于2022年11月7日以邮件形式回复。
墙报投稿者请参照模板(点击此处下载模板)提供完整墙报,于2022年10月31日前以邮件发送至相关联系人邮箱,会务组会组织专家组进行审核和遴选,审核结果统一于2022年11月7日以邮件形式回复。
本科生参加活动请投至邮箱:wangd3@sustech.edu.cn(王老师)
研究生参加活动请投至邮箱:submitbme@163.com(罗老师)
奖项设置:
口头汇报一、二、三等奖(研究生)
一等奖:奖金5000元(设1名)。
二等奖:奖金3000元(共设2名)。
口头汇报最佳表现奖(本科生,仅一个)奖金3000元
墙报展示一、二、三等奖(研究生和本科生一起评)
一等奖:奖金1500元(设1名)。
二等奖:奖金1000元(共设2名)。
优秀奖:奖金500元(共设3名)
南方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
2022年10月13日
请注意以下相关评审规则
1. 汇报请按照8min汇报+2minQA,在还有2分钟的时候计时员会亮出提示板,(举牌或按铃),请留意。
2.每个组推荐一个口头汇报(可研究生可本科生)至少一个海报(可以多个),提前和委员会确认参会情况。
3. 口头和海报评分方法:抽签排序,计分排名。评委排名第一到第六名分别对应分数:10,8,6,4,2,1。口头汇报评前3名,海报评前6名。导师不给自己指导的学生评分。
4.壁报组织专门的海报评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走一圈打分,委员会评选。相同内容的口头和海报不能同时获奖,海报评选时参赛者要站在旁边进行解说。
温馨提醒:请参加口头汇报的同学着正装出席。
生物医学工程系2022年“富途锐”奖学金获奖名单公示
根据《生物医学工程系“富途锐奖学金”评定办法》,现将生物医学工程系2022年“富途锐”奖学金获奖名单予以公示。公示时间为2022年10月10日起至2022年10月14日止。仅公示名单,排名不分先后,对结果有异议者,请以邮件形式反馈到生物医学工程系。反映问题应本着实事求是原则,署真实姓名并提供联系方式。
联系人:王丹老师
办公地点:南方科技大学工学院南楼628
联系电话:0755-88015001
电子邮箱:wangd3@sustech.edu.cn
序号 | 学号 | 姓名 | 院系 | 专业 | 奖学金金额 |
1 | 11911139 | 郑芙嘉 | 生物医学工程 | 生物医学工程 | 2000 |
2 | 11911401 | 徐李矅 | 生物医学工程 | 生物医学工程 | 2000 |
3 | 11911923 | 唐家奇 | 生物医学工程 | 生物医学工程 | 1500 |
4 | 11912812 | 王逸杰 | 生物医学工程 | 生物医学工程 | 1500 |
5 | 11911234 | 何心怡 | 生物医学工程 | 生物医学工程 | 2000 |
6 | 12012737 | 沈楚涵 | 生物医学工程 | 生物医学工程 | 2000 |
7 | 12012923 | 杜鹏辉 | 生物医学工程 | 智能医学工程 | 2000 |
8 | 12110144 | 汪文慧 | 生物医学工程 | 生物医学工程 | 2000 |
9 | 12112303 | 董雨磊 | 生物医学工程 | 生物医学工程 | 2000 |
10 | 12111305 | 赵恩泽 | 生物医学工程 | 生物医学工程 | 2000 |
11 | 12113011 | 李润庭 | 生物医学工程 | 生物医学工程 | 2000 |
12 | 12112548 | 王哲萱 | 生物医学工程 | 智能医学工程 | 2000 |
13 | 12110404 | 陈梓枫 | 生物医学工程 | 智能医学工程 | 2000 |
科研进展丨南科大生医工系教授一天连发2篇ACS Nano
金纳米簇诊断治疗癌症淋巴转移
开发有效的淋巴结(LN)靶向和成像探针对于早期检测和诊断肿瘤转移以提高患者生存率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大多数临床LN成像探针基于小分子有机染料(如吲哚青绿)或放射性99mTc复合物,这些材料通常会受到快速光漂白、信号对比度差和潜在生物安全问题等限制。此外,这些探针在不影响LN靶向能力的情况下,还无法与治疗功能相结合。
近期,南方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开发了双配体/多配体修饰的金纳米簇(GNCs),用于体内小鼠模型中LN癌转移的特异性靶向、近红外(NIR)荧光成像、诊断和治疗。通过优化表面配体涂层,研究制备的GNC显示出了高效的LN靶向性、良好的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以及最佳的体内滞留时间。此外,只需单次剂量,这些探针就可以实现成像>3小时的LN连续NIR荧光,非常适合实现荧光引导手术。更重要的是,作者还进一步将化疗药物甲氨蝶呤引入GNC,可以显著提高甲氨蝶呤靶向淋巴结的传递效率,实现优异的治疗效果。因此,研究认为GNC有望作为治疗肿瘤淋巴转移的高效安全的纳米药物。相关文章以“Multifunctional Gold Nanoclusters for Effective Targeting, Near-Infrared Fluorescence Imaging,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Lymphatic Metastasis”为题发表在ACS Nano。
【文章要点】
为了对癌症淋巴转移进行靶向和高效诊疗,作者制备了多功能配体修饰封端的 Au25(SR1)n(SR2)18–n型GNCs。对于特定的LN靶向,作者在GNC合成过程中通过改变阴离子与中性两性配体(C5)的进料比来微调GNC的表面电荷基团及其密度。作者选择了三个C11链长相同但末端酸性基团不同的阴离子烷基硫醇配体(即11-巯基十一酸(MUA)、11-巯基十二烷基膦酸(MUP)和11-巯基十六烷基磺酸(MUS))来控制其电离。
多功能金纳米簇的设计合成及其诊疗癌症淋巴转移的应用
研究发现,只有MUA-C5双链标记的GNC才能有效地聚集在淋巴结中,并为敏感的癌症淋巴结转移诊断和手术指导提供高对比度荧光图像。进一步将甲氨蝶呤(MTX)(癌症化疗药物)引入经过优化的GNC显示,这一复合物可作为LN靶向纳米热疗药物进行使用。与体内游离MTX治疗的小鼠模型相比,GNC可以实现高效、靶向的给药,并对癌症淋巴结转移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其肝毒性大大降低了4倍,因此此类GNCs-药物复合物具有作为一种高效的治疗肿瘤淋巴结转移的纳米药物的潜力。
文献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bn6550
纳米晶纤维素治疗便秘
便秘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增加结直肠癌的风险。目前的便秘治疗策略会造成不可逆转的肠道损伤和影响营养素吸收等副作用。而纳米晶纤维素(NCC)来源于天然植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高安全性,因此利用这一材料,南方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提出了基于NCC治疗便秘的方法。除了基于黑便、肠组织切片和血清生物标记物评估治疗作用外,作者还研究了NCC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并讨论了肠道菌群与代谢物的相关性。作者还评估了NCC的长期生物安全性,并认为可通过肠道微生物代谢来有效治疗便秘。这一方法所需剂量小,不影响器官和肠道,有望作为药物和膳食纤维的替代品用于改善便秘。相关文章以“Nanocrystalline Cellulose Cures Constipation via Gut Microbiota Metabolism”为题发表在ACS Nano。
【文章要点】
纳米晶体纤维素(NCC)是一种具有高结晶度和纯度的刚性棒状纳米颗粒,直径为2–20 nm,长度为100–600 nm。其通常由植物纤维酸解制备,拥有丰富的羟基,在水中能够稳定分散因此与不溶性膳食纤维相比,NCC具有更小的粒径、更大的比表面积和更强的亲水性。与可溶性膳食纤维相比,NCC则具有更高的吸附能力,可以清除毒素。
NCC对便秘治疗的作用及其长期生物安全性
经过口服以后,作者研究了NCC对便秘小鼠的治疗作用以及NCC对肠道微生物群和代谢物的调节。研究发现,NCC能有效治疗便秘,将便秘相关的血清生物标志物降至正常水平。NCC可以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组成,促进脂肪酸代谢、胆汁酸生物合成和氨基酸代谢,以治疗便秘。在所有代谢物中,DCA、UDCA、CDCA、乙酸和丁酸可缩短肠道转运时间,而l-哌啶酸、l-鸟氨酸和l-赖氨酸是与便秘生化和免疫指标相关的重要代谢物。与传统药物相比,NCC不会造成肠神经损伤,而与依洛昔布相比,它不会引起腹泻。与膳食纤维相比,NCC用量少,治疗效果更好。因此,NCC有望作为药物和膳食纤维的替代品用于便秘治疗,且对身体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该研究为通过肠道微生物群代谢治疗便秘提供了一种方法,这有助于探索胃肠疾病的饮食疗法,并扩大微/纳米植物纤维在食品领域的应用。
文献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2c05809
南科大生医工系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再创佳绩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22年集中接收申请项目的评审结果。我系2022年共获批12项,资助总额达1027万元。其中包括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7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项,项目数量和获批经费较2021年有大幅提升。
本次获批的两个重点项目为:器官共形适配的生物检测系统和活体深层脑组织近红外二区超分辨成像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作为国家支持科学研究的主要渠道之一,是我国基础研究的重要资金来源,对推动科技创新、医疗进步和人才培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各单位获批基金项目的数量和经费额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单位的研究水平和科研实力。
一直以来,我系不断面向生命医学前沿、面向人类健康重大需求,充分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不断深化学科布局,高度重视国家级、省部级等纵向课题申报工作,高水平课题立项数量多年来保持了稳中有增的良好态势。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未来,南科大生医工系将持续加强各类各级项目孵化和培育,力争实现新增长、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