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博士境外联培第二批招生通知

一、招生项目

 

二、奖助学金

南方科技大学按各项目学制提供3至4年的奖助学金资助,其中在境外学习期间,南科大按合作大学博士生标准提供奖助学金(都灵理工大学项目在境外期间按南科大标准资助)。在南科大期间,按南科大博士生标准提供奖助学金。南科大博士生奖助学金标准为每年8万元基础奖学金。学生入学后在南科大期间可参与评选,评选优异者可获额外每年2万元竞争奖学金。

 

三、学习费用

学生在南科大期间,须缴纳南科大学费及住宿费。2020年费用标准为学费每年1万元,住宿费每年1300元。实际金额以入学后通知为准。香港项目的学生须自行缴纳在境外两年期间的学费。境外学习期间的住宿均由学生自行解决。

签证、保险、国际旅费等其他费用均由学生自行承担。超出奖助学金覆盖学习年限后,南科大不再提供资助。学生必须按项目时间安排学习并遵守项目规定,否则须赔偿奖助学金及缴纳罚款。

 

四、申请要求

申请者必须满足以下最低申请条件:

1.GPA:

硕士起点学生本科及硕士GPA均达到3.0/4,本科起点学生GPA达到3.0/4。本科起点申请浸会大学的学生GPA 须达到3.4/4。

2.语言:

– 香港浸会大学:雅思总分6.5,各单科5.5分;托福总分79,写作19分,其他18分

– 香港理工大学:雅思总分6.5,各单科5.5分;托福总分80

– 华威大学:雅思总分6.5,各单项6分;托福总分92,听力写作21,阅读22,口语23

– 利兹大学:雅思总分6.5,各单项6分;托福总分87,听力20,阅读20,口语21,写作22

– 萨里大学:雅思总分6.5,各单项6分;托福总分92,各项不低于20

– 都灵理工大学:雅思总分5分,托福72分,须提供GRE成绩

 

重要提醒:如合作大学学科有更高语言要求,申请者须满足该学科要求,如南科大要求高于合作大学要求,须满足南科大要求。在申请过程中,合作大学语言要求可能会有变动。语言成绩有效期为2年。

 

五、申请方式

所有联合培养项目须在南科大报名,具体步骤如下:

A. 准备申请材料

1.《南方科技大学境外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报名登记表》(下载地址:https://gs.sustech.edu.cn/zhaoshengQ&A);

2.Resume/CV(中文或英文);

3.研究计划(2000字以内,中文或英文);

4.个人陈述(2000字以内,中文或英文);

5.推荐信两封;

6.成绩单扫描件(须加盖毕业院校教务章或档案所在地人事章);

7.英文考试成绩单扫描件;

8.身份证扫描件;

9.学历学位证书扫描件、学历和学籍信息认证文件《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和《教育部学籍在线验证报考》网址:http://www.chsi.com.cn/(应届毕业生需提交在读证明扫描件,在预录取后须补交学历学位等证明文件扫描件,经真实性查验后方可报到注册);

10.其他能帮助申请的材料(如:毕业论文、在科研刊物或会议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或其它出版物、专利、荣誉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扫描件等)。

 

重要提醒:

1.除特殊情况外,以上所有材料必须一次性提供,不接受补交,申请材料不完整者将无法被审核通过。

2.所有学历、学位、成绩、语言、推荐信等证明文件必须保证其真实性,如有虚假,后果自负。

3.由于办理外国签证时间延长,请应届毕业生尽早提交学位证和毕业证,否则可能导致无法按期入学。

 

B. 投递申请材料

1.截止时间

申请2020年秋季入学的学生须于2020年4月8日14:00前将申请材料投递到院系联系人邮箱。院系联系人列表请见https://gs.sustech.edu.cn/callus

由于浸会大学网申通道4月中旬将关闭,申请浸会大学项目的学生须在申请截止前到浸会大学进行网申并在提交材料时同时提供网申编号。其他项目学生暂不需提供网申编号。

第二批属于补充推荐,时间紧张,请尽早完成申请。2020年4月底之前,南科大将通知入选学生在合作大学进行网申及完成后续程序。特殊时期,国外合作大学审核及录取时间无法保证,请谨慎决定。

 

2.投递要求

申请者向下述各院系联系老师投递PDF版申请材料(打包发送)。

邮件题目格式:申请2020年第二批境外联合培养项目:南科大院系-申请者姓名

邮件题目格式不符者,不予采纳。

 

C. 南科大院系初选和南科大推荐资格审核

南科大院系对成功提交申请材料者进行初选及面试,研究生院工作委员会对通过院系初选的学生进行审核,将合格者推荐给合作大学。

 

D. 合作学校网申及面试

通过南科大审核的学生将被通知在境外大学网站上进行正式网申,并根据需要参加境外合作大学的面试或双校联合面试,具体方式及时间由两校决定。

 

E. 等待录取结果

通过以上步骤后,合作大学将对申请者进行再次审核。最终录取结果由南科大或合作大学通知学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李智军教授应邀开展线上讲座

       3月24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李智军教授受我系张明明教授的邀请,开展了疫情期间我系第一场线上讲座。
       李教授以《可穿戴机器人关键技术及其应用》为题,首先介绍了可穿戴机器人在当前社会发展下的急切需求。作为医工结合的最新研究领域,此项技术将有助于探索神经网络损伤后对运动控制预知能力的影响机理,研究康复机器人干预下中枢神经系统的重建机制。接着,李智军教授又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可穿戴机器人的概况、系统设计方案、当前人机交互式可穿戴机器人技术的研究难点及突破点等内容。最后,李教授展示了所在实验室所自主研制的系列化的上肢、下肢外骨骼机器人,上下肢的义肢、灵巧手和移动操作机器人等。针对每一类可穿戴系统,李智军教授都详细介绍了各类型可穿戴设备的设计、信息感知、信息融合,利控制方法,令人耳目一新。

 

文字:马芮

南科大生物医学工程系李凯团队在《德国应用化学》发表平面型AIEgens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南科大生物医学工程系副教授李凯团队在平面型AIEgens(聚集诱导发光剂)固态发光的增强效应研究及其在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治疗领域的应用取得最新进展。研究成果以“平面型AIEgens光敏剂的设计及其在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中的应用(Planar AIEgens with Enhanced Solid-State Luminescence and ROS-Generation for Multidrug-Resistant Bacteria Treatment)”为题发表于化学类国际顶尖期刊《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IF:12.257)。

       荧光材料由于其在光电子学和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中的巨大潜力而备受关注。虽然AIEgens的开发极为有效地解决了传统荧光材料聚集诱发的荧光猝灭(ACQ)问题,但平面型AIEgens的开发仍然不足,主要瓶颈是平面荧光材料分子间极易发生π-π堆积而难以克服固有的ACQ现象。因此,寻找简单有效的增强平面型AIEgens的固体发光方法,为其广泛应用奠定基础,显得尤为重要。

氟取代平面型AIEgens的设计策略

       在这项工作中,课题组设计并合成了三对平面型AIEgens,基于激发态双键重整(ESDBR)效应的理论基础对其光物理性质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在芳香环中引入氟取代基,分子间氢键作用可以有效限制在聚集态环境中的分子运动,抑制其非辐射跃迁,进而显著提升了AIEgens的聚集态量子产率。研究结果还表明,该类平面型AIEgens激子可以有效地失活到基态,并且与粘度响应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此外,该类AIEgens具有随着聚集而提升的AIE(聚集诱导发光)性能,同时可以有效促进活性氧簇的生成能力。

DMA-AB-F和F-AB-DMA两种平面型AIEgens的紫外-可见光和荧光光谱

       课题组进一步将该类平面AIEgens材料作为光敏剂,探索其在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光动力治疗中的效果。在体外实验中,DMA-AB-F分子显示出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良好杀伤效果。在体内实验中,课题组建立了标准的小鼠三级烧伤感染模型来评估材料的灭菌效果。结果显示,经过光动力治疗的伤口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光动力实验组样本的细菌数量也显著少于对照组。因此,体外和体内实验证明DMA-AB-F作为AIE光敏剂具有优异的光动力抗菌疗效。

体外抗菌效果图

在体抗菌效果图

       在这项研究中,课题组仅需通过氟原子的取代,就可有效利用分子内氢键作用来限制分子的运动、增加发光单元的晶体密度,从而使非辐射衰变速率降低一个数量级,开发出高固态量子产率的平面型AIEgens。同时,课题组利用该材料聚集诱导活性氧簇生成的特性,成功证明该类平面型AIEgens有用于治疗多重耐药细菌感染的潜力。

       李凯课题组研究副教授倪侦翔博士介绍,本研究提出的增强平面型AIEgens固态量子产率的设计策略,不同于传统引入大分子基团作为旋转单元(如四苯基乙烯、三苯胺)的策略,有效突破了AIEgens的设计瓶颈,为开发更多平面型AIE光敏剂并用于生物医学领域提供了更多选择。

李凯课题组“有研Lab”合影(摄于2019年夏。李凯:后排右一;倪侦翔:后排左二;闵天亮:后排左一)

       倪侦翔和2018级南科大-哈工大联培硕士研究生闵天亮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李凯为唯一通讯作者,南方科技大学为论文第一通讯单位。

       该项研究获得了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张鹏飞、南科大生物医学工程系助理教授何俊龙等研究人员的大力支持,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深圳市基础研究计划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nie.202001103

供稿单位:生物医学工程系

编辑:刘馨

南科大金大勇合作团队在《自然》刊文 展望单颗粒光谱学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2020年3月4日,南方科技大学-悉尼科技大学生物医学材料与仪器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南科大生物医学工程系讲席教授金大勇合作研究团队在《自然》上发表以“功能化纳米材料单颗粒光谱学”(Single particle spectroscopy for functional nanomaterials)为题的综述展望。文章概述了历年来不同类发光纳米材料在单颗粒层面的光谱学研究进展,回顾了从单颗粒光谱学技术中获得的新启发,展望了推进下一代单颗粒光谱学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欲善其事,先利其器”,纳米材料新功能研发需要更高灵敏度和分辨率的光学显微仪器。经过近些年基础研究和诸多成像分析技术的突破,单颗粒光谱学展示了广阔的科学应用前景,单颗粒光谱学正在成为现代基础科研的“利器”。目前,金大勇团队正在努力打造世界顶尖的光学成像与多维度分析仪器平台,指导和推动新型功能材料的开发,从而为纳米光学、光电子技术、超分辨亚细胞成像、单分子检测、量子通讯和大数据存储等领域的下一次突破提供“利器”。

       当今的纳米材料合成已经实现了高度可控,但即使是同一批次合成的发光纳米粒子,单个颗粒的光学性质往往是不均匀的,这是由于尺寸、形状、结构缺陷、表面基团和电荷等方面的细微影响。这一构效关系是与材料科学、晶体学和界面化学相关的基础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对纳米材料合成的重复性、功能和应用至关重要。单颗粒光谱学使人们能够辨别单个粒子的个体特征,从而提供关于其异质性的直接信息。

       单颗粒光谱学的研究大大推动了人们对纳米材料异质性的认知理解、其背后光物理学原理的探索、材料均匀性控制的发展。譬如,人们利用单颗粒光谱学发现了量子点中存在不同类型的闪烁特性,具体观察了每类闪烁性的表现形式和物理机制,实现对闪烁性的控制利用。

       单颗粒光谱仪器平台和方法的建立(图1)包括被动型方式(联用原子力显微镜、透射/扫描电镜)和主动型方式(原子力针尖操控、光镊等)。

图1. 利用相关方法揭示纳米单颗粒的确定性信息。a、AFM集成光学显微镜原位显示颗粒数量、几何形状及其二维操控;b、TEM/SEM/STEM确定颗粒的数量和组成;c、光镊通过改变泵浦激光的偏振态来操纵单个纳米颗粒的三维方向;d、超分辨显微技术可在突破衍射极限条件下确认纳米粒子的数量、几何形状、材料组成和电偶极子方向

       纳米材料在不同光学维度的荧光特性除了决定于本征的电子跃迁特性之外,激子或电子也可以对温度、磁场和电场等外部场的刺激做出反应(图2)。这不仅为推进光物理学和材料特性有关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角度,还使得纳米颗粒作为新一代高灵敏纳米尺度传感器成为可能。

图2.应用外场来动态激发单个纳米粒子的响应。a、温变单颗粒光谱学统计数据显示,带电CdSe/CdS量子点中,非辐射俄歇复合的热激活由电子离域引起; b、在4K温度条件下,当磁场强度从0T增加到7T时,卤化铅钙钛矿的暗态单线态出现了伴有缓慢衰减速率的荧光发射; c、由于量子点的不同能带排列方式,Ⅱ型半导体纳米棒比Ⅰ型量子点具有更高的电压传感灵敏度。准Ⅱ型单纳米棒已用于膜电位传感

       文章论述,单颗粒光谱学技术将继续推进纳米级现有材料和未来材料光物理特性的表征,发光纳米粒子新功能的加入预计将在一些关键的科学技术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从八个潜在的方向推动单颗粒光谱学的发展。

       (一)超分辨单颗粒光谱学。光学衍射极限将继续限制先进单颗粒光谱仪的横向和纵向分辨率,解决方案将是结合现今发展的多种超分辨显微镜技术。

       (二)多模联用单颗粒光谱学。光电联用以及操控技术联用,结合多种荧光模态的测量方式,可以准确辨别纳米材料的每一结构信息是如何影响其总体光学特性的。

       (三)运用纳米镊子技术。非接触式捕获和操控纳米尺度的单个粒子,结合光谱学技术,将为基于纳米粒子的杂化组装器件开发提供机会。同时也可用于对距离和取向依赖现象的原位研究,例如不同类型的单纳米粒子之间的能量转移和力学动力学。

       (四)单颗粒表面特性表征。表面物质和电荷的不均匀性会导致纳米颗粒光学性质的不均匀性,从特定的分子靶向到纳米器件的自组装,几乎影响纳米颗粒的所有预期应用。引入远场拉曼光谱等方法将为表征纳米粒子的表面形态提供新的视角。

       (五)单颗粒的吸收测量。对于低量子效率的单纳米粒子或猝灭纳米粒子的荧光表征是无法得到单颗粒灵敏度的。一些技术方法也许能够用于单颗粒的吸收成像和光谱学测量,如图3a所示。

       (六)单颗粒的量子效率测量。测量单颗粒绝对量子效率的挑战在于检测单个粒子吸收的光子数。替代方式是采用基于辐射和非辐射跃迁速率之比的测量方法。辐射速率的改变方法如图3b所示。

       (七)高通量光谱学和数据分析。要将单颗粒研究应用到常规样品分析中,需要高通量单颗粒光谱仪和数据分析自动化。使用商用高光谱成像系统或棱镜来分散光谱信息的宽场成像方案可以极大地提高检测通量和速度。机器学习可以超越传统数据分析的极限,识别和记录单个纳米粒子的光学特征,避免重复实验。

       (八)单颗粒光谱学标准化。纳米材料的许多群体性荧光测量方法要成为定量技术仍有待优化,因为不同研究组获得的结果可能会受到不同仪器设置和测量环境的影响。为了使得定量比较成为现实,单颗粒光谱学技术可以提供不同激发功率密度下发射光子的绝对数量。这种标准化的平台对非线性光学转换尤其重要。

图3. 先进单颗粒光谱学的发展远景。a和b,对单个物体的吸收(a)和量子产率 (b)测量中采用的光子学结构设计

       本综述是由金大勇教授领导的南方科技大学-悉尼科技大学生物材料与仪器联合研究中心牵头,联合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生物材料与仪器研究所周佳佳博士,德国哥廷根大学第三物理研究所Chizhik博士和美国斯坦福大学朱棣文教授合作完成。

       金大勇教授2019年初入职南方科技大学,筹建南方科技大学-悉尼科技大学生物材料与仪器联合研究中心,重点研发单分子探针传感器、高维度光学分辨解析、亚细胞超分辨成像、和“清、快、深、活”类器官多细胞体成像。该团队的研究得到了深圳科创委的大力支持。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048-8

 

 

供稿单位:生物医学工程系

编辑:刘馨

活动回顾 | 生物医学工程系线上专业介绍会顺利召开

      为了增进学生、家长们对生物医学工程系的了解,提高学生对生医工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我系于2020年2月29日晚在腾讯会议召开了线上专业介绍会。会议由系主任蒋兴宇讲席教授主持,我系多位老师亲临现场,共同为学生、家长们答疑解惑。

      首先,蒋兴宇老师从最新的新冠肺炎疫情切入,为大家介绍了我系的专业优势、课程体系、学生培养情况、师资力量、科研情况、实习实践情况、联合培养与国际交流、奖学金设置以及专业就业前景等多个方面的信息内容,向同学们展示了生物医学工程系的设施建设以及历届学生取得的佳绩,鼓励同学们选择生医工系。

      随后,我系多位老师也深入浅出地分别介绍了自己课题组的研究方向与发展状况。除此之外,有些老师结合了最新新冠肺炎、蝗虫灾害等疫情灾害,进一步介绍了自己课题组的研究方向与成果。老师们表示,系里拥有着雄厚的师资团队以及丰富的科研发展经验,这将为同学们今后的课程学习提供有力保障。

      最后,我系2016级优秀毕业生李如璇同学结合自身经验,分享了她在哥伦比亚大学交流的情况,并针对本科生如何直博申请学校提供了许多建议,包括提前规划学业、保持GPA分数、尽早进入实验室学习工作、尽早准备托福/雅思/GRE、注重与导师以及学长、学姐的交流等,为低年级想要申请直博的同学清晰地指出了努力方向。在分享结束之后,学姐李如璇还针对多位同学的提问进行了详细解答,多方位地为同学们解答了学习、实习、申请的各类问题。

      在老师直播讲解期间,同学们也在聊天区积极提问,我系教职工针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及时解答,让同学们对生医工专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相信通过此次专业介绍,同学们都对生医工专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自己未来的学习方向和发展方向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如想进一步及时掌握生医工系本科生进专业的相关信息,可扫码加入QQ群:

 

文字:肖然

生物医学工程系党支部召开2019-2020学年春季学期第一次党支部大会

      2020年2月24日,南方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党支部召开了2019-2020学年春季学期第一次全体党员大会。因受疫情影响,本次党支部会议在线上举行,党支部45名党员参与会议,会议由支部书记奚磊老师主持。

      本次会议主要围绕近期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展开,会议开始,支部宣传委员张明明老师传达了关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精神,带领各位党员学习了对待疫情党中央的八点要求。他指出,面对疫情,必须高度警惕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不获全胜绝不轻言成功。

      随后,奚书记传达了学校防疫工作的部署要求与相关文件通知。并指出,在当前各地陆续解禁之后的阶段,师生们应更加注重自身安全问题,不能掉以轻心:决不能参加大规模的聚会、聚餐;出门时应佩戴口罩,回家之后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眼、口、鼻等粘膜部位;应遵循当地政府管控要求,响应政府举措;在家应多关注中老年等易感人群的身心健康;不要谎报瞒报个人信息,按学校要求完成自我隔离,不得以任何理由提前到校,有紧急事务需和老师提前沟通;并提请大家注意学校健康情况申报信息,按时完成;奚书记提醒,学校针对疫情现有相关咨询热线,有需要的同志们可以和支部沟通联系。

      在学习方面,奚书记希望学生们尽量克服“手机不离手”的问题,对课程要认真预习、复习,按时完成作业,有问题与老师积极沟通。对于面临毕业的研究生,建议尽快和导师讨论自己项目,特殊情况特殊对待,从而保证可以顺利毕业。奚书记提醒,因疫情影响,春招可能会受影响,建议与导师沟通,以便做下一步打算。对于面临毕业的博士生,奚书记结合自身经验,鼓励同学们理清自己科研思路。有目的、有方向地阅读大量文献,分析文章写作思路,从而对自身领域能有充分的了解认识。

      最后,张明明老师再次与党员学生们强调,应充分利用好在家时间,阅读文献、做好积累,厚积薄发,完成逆袭。

 

会议截图:

 

 

文字:肖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