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2019年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预通知

 

为了促进我国高校优秀大学生之间思想交流,加强青年学生对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研究的了解,特别是选拔优秀学生继续深造,南方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组织策划2019年优秀大学生夏令营,通过名师讲堂、师生交流互动、推免生分享报告、校园及深圳市游览等活动,让入选营员浓缩体验未来学术生涯的无穷魅力,感受投身科研的无限乐趣。同时,借此良机结交到学界挚友、构建起学习网络,为日后的发展求学奠定良好基础。 

凡参加我系2019年优秀大学生夏令营的营员,若通过夏令营考核,成绩合格,且获得所在本科母校推荐免试攻读2020年研究生资格,满足我校接收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含直博生)相关要求,当第一志愿报考我系2020年推免研究生时,将被直接拟录取为我系2020级学术型研究生。

南科大将为研究生提供丰厚的奖助学金,欢迎全国的优秀学子踊跃报名!

 

一、活动安排

活动时间:2019年7月初

活动日程:2019夏令营期间,将组织开营仪式、院系介绍、师生互动、学术交流和2020推免生面试、闭营仪式等多项活动。

活动费用:南科大将为异地学校营员提供夏令营期间在深圳的免费食宿,并给予部分路费补贴(请务必保留好一切票据)。深圳地区高校学生原则上不提供住宿,但提供免费用餐。

夏令营宣讲会预计在5-6月,于广州、成都、重庆、西安、武汉、长沙、长春、哈尔滨、大连等城市进行开展。五月中旬将会进行宣讲会的第一站:广州。具体活动安排以最终公布为准,请扫描文章下方二维码加入QQ群,我们会在群内及时公布相关信息。

*营员须按要求全程准时参加活动

 

二、申请资格

1.2020年本科应届毕业生(全国重点高校或全国相关重点学科优先);

2.学业成绩优秀:总评成绩排名前30%或在学期间相关课程成绩突出者优先;

3.其他成绩优异,学术研究兴趣浓厚且成果突出,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应往届本科生和应往届硕士生

4.此次夏令营招收的营员专业背景包括且不限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专业为材料、化学、物理、机械、电子、光学工程等相关专业领域的均欢迎报名参加

 

三、 申请办法

邮件报名:请将个人申请表(阅读原文下载文末附件)和包含所修全部课程的正式成绩单(院系或教务公章)发送到生物医学工程系招生办邮箱bmezb@sustech.edu.cn统一命名为【夏令营报名】学校+年级+姓名(注:年级请注明身份,如“16本”或“17硕”);待学校报名系统开通后,报名网址及申请材料清单将另行通知。

*2019夏令营网申系统尚未开放,请大家持续关注,网申系统上线后我们会及时通知大家。

 

四、资格审核

夏令营评审工作小组将对学生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通过资格审核者将通过网上申请系统告知,并以电子邮件或网上公示的形式通知公布。

 

五、联系我们

以“夏令营咨询”为主题发邮件至 bmezb@sustech.edu.cn或致电:0755-88015001 王老师

对生医工系夏令营有意向的同学,请尽快加入官方QQ群,以便获取最新资讯:1020575829(备注姓名-学校-专业)

 

申请表下载:

南方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2019年夏令营申请表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曾宪荣教授来我系开展学术报告

4月29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分子与医学药理系曾宪荣教授受我系蒋兴宇教授的邀请,在台州楼324开展了题为《纳米芯片与肿瘤液体活检》的学术报告。

曾宪荣老师作报告

曾宪荣教授围绕团队开发的芯片及其临床应用展开讲述,主要分为三部分:NanoVelcro芯片的研发、循环肿瘤细胞的细胞核大小与肿瘤转移状态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以及芯片在无创产前诊断中的应用。首先,曾宪荣教授介绍一款名为NanoVelcro的新型芯片用于分离循环肿瘤细胞(CTCs)。芯片上的纳米线比人类头发薄1000倍,其上覆盖着识别循环肿瘤细胞的抗体,当2mL血液流过芯片时,肿瘤细胞就会粘附在纳米线上,就像尼龙扣一样。芯片上微小的温度敏感性聚合物刷会改变自身物理性质来应对温度的变化,实现37oC捕捉、4oC释放循环肿瘤细胞,有效提高循环肿瘤细胞的纯度。第二部分介绍该团队临床招募包括无转移、非内脏转移和有内脏转移的前列腺癌患者,利用NanoVelcro芯片分离和捕获肿瘤细胞,随后行病理形态学检查,用高斯混合模型分析核尺寸的分布,结果显示发生内脏转移的前列腺癌患者的循环肿瘤细胞的细胞核非常小,强调形态学对循环肿瘤细胞亚分类的重要性。第三部分介绍该团队建立的纳米印迹制备工艺,研发与激光捕获显微切割(LCM)技术相兼容的NanoVelcro芯片,可从母体血液中分离出循环滋养细胞,这在无创性产前诊断应用中具有极大的潜力。曾宪荣教授的研究对纳米材料与微流体平台建设在分子诊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合影

 

文字:曾颖敏

北京大学白凡研究员来我系开展学术报告

4月29日,来自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的白凡研究员受我系金大勇讲席教授邀请,在台州楼502-3会议室开展了为题《调控细菌耐药和复苏的关键分子机制研究》和《单细胞测序技术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的学术报告。

白凡研究员作报告

在细菌耐药研究领域,报告围绕着持留菌的形成原因和持留菌对抗生素的耐药分子机制研究展开。白凡研究员首先介绍了细菌耐药的机制,并介绍了细菌产生耐药性是源自被称为“持留菌”的基因异质性细菌亚群。通过耐药细菌在撤除抗生素后复苏过程中单细胞观测等展开一系列的研究,并发现了每个持留菌表现出不同的休眠深度。其次,通过微流控技术对单细胞进行实时动态观察,意外发现了伴随着细菌休眠深度的加深,细菌细胞内会出现明显的“小黑点”。通过蛋白荧光标记和高通量质谱鉴定,这些小黑点被证明是大量蛋白产生的聚合体,这些蛋白沉淀也是细菌进入深度休眠的原因。通过大量的单细胞实时荧光成像和分子生物学实验,揭示了蛋白质沉淀聚合体的产生是由于细胞内ATP的耗竭。通过以上的研究工作系统阐明了耐药细菌进入不同休眠深度的表型差异和分子机制,首次揭示了决定细菌复苏生长所需要的时间快慢的关键生物过程,为消除细菌耐药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药物靶标。

讲座现场

为了满足我们对单细胞测序知识的渴求,白凡研究员不辞辛苦地又向我们介绍了以《单细胞测序技术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为题的相关研究。首先,介绍了肿瘤细胞的转移过程以及循环肿瘤细胞(CTCs) 的产生机制和CTCs异质性研究中所采用的单细胞基因测序技术,这些研究工作为CTCs的无创液体活检诊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白凡研究员在癌症病人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在世界范围第一个报道单个循环肿瘤细胞的全基因组测序结果。其次,介绍了单细胞转录组在研究肿瘤免疫的应用,研究内容主要有四部分:1.分离肿瘤组织内容免疫细胞(TIL),进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分析;2.识别新的罕见的免疫细胞亚类,推断有特异功能的免疫细胞亚类;3.分析T细胞克隆情况,探索与T细胞激活或抑制相关的基因表达模式;4.从参与免疫过程基因的表达特征中寻找新的肿瘤免疫治疗的靶点和标志物。通过这几部分的研究获得肿瘤免疫图谱,解决了肿瘤组织内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的关系的科学问题。

白凡研究员(左)和我系金大勇老师(右)

 

文字:孙秀

重庆大学刘礼教授来我系开展学术报告

四月二十六日举办的生物医学工程讲堂,由我系张明明老师邀请来了重庆大学物联网体感大数据实验室主任刘礼教授。本日的讲座重点介绍了穿戴传感数据分析的模型行为和识别应用。

刘礼教授作报告

基于可穿戴传感器感知的行为识别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如手环,智能服饰等,因其在人机交互、医疗健康、安全防范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而成为关注热点。人体行为识别技术涉及到行为感知和识别这两项核心技术。刘礼教授在报告中详细讲解了面向穿戴传感数据的行为识别框架,行为的表达及其交互模型,以及基于概率图、语义逻辑的复杂行为识别技术等方面,并结合日常行为识别、手势识别等具体应用对复杂行为识别技术进入深入剖析。会后刘礼教授参观了我系神经康复机器人实验室,对于柔性外骨骼项目的步态分析识别方向上的研究提出了宝贵建议。

 

文字:郭恺琦

清华大学刘冬生教授来我系开展学术报告

4月26日,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刘冬生接受我系蒋兴宇教授的邀请,在台州楼324开展了题为《基于动力学锁定相互作用的超分子聚合物与材料》的学术报告。

刘冬生老师作报告

报告分为两部分,首先介绍DNA分子马达、核酸超分子水凝胶以及框架诱导自组装。他们提出了基于pH值变化驱动的DNA分子马达,能够实现毫秒级循环,并且构建了一系列基于此的智能界面、智能材料以及分子机器。核酸超分子水凝胶是具有熵弹性的刚性高分子网络,具有高通透性、不溶胀、生物相容性好等特点。他们提出的框架诱导自组装,用于模拟细胞的蛋白质骨架-膜蛋白-磷脂双层膜架构,能够在同种双亲分子、相同环境条件下、相同组装过程中获得尺寸不同并且精确可控的组装体。第二部分介绍了动力学互锁的多位点协同超分子聚合方法。这种方法利用DNA分子设计出一种能够自聚合的多基元单体,得到浓度非依赖型的超分子聚合物体系。该策略有效改善超分子相互作用的可逆性和稳定性的正相关性。刘教授的研究对包括组织工程在内的相关生物医学领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刘冬生老师(左)和蒋兴宇老师(右)合影

 

文字:钟乐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