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白凡:调控细菌耐药和复苏的关键分子机制研究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研究院王琳副教授来我系开展学术报告
4月25日,来自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研究院的王琳副教授受我系邀请,在台州楼324开展了题为《自调节功能及其在仿生运动辅助和控制中的应用》的学术报告。王琳副教授从宏观层面的机械工程原理到人体解剖学再到脑神经科学,系统地讲解了仿生概念在其研究领域内的应用。
王琳副教授作报告
王琳副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生理自调节的基本原理,现有的关节防护装置限制关节运动的不足之处,然后详细介绍了其研究的基于自调节原理的个体适应性膝关节辅助设备,以及穿戴该设备后的运动能耗的有效降低和对远动员的运动效果评测。其次,王琳副教授介绍了组内基于神经复原原理的假肢运动控制,实现了对不同程度截肢患者的有效辅助。最后,王琳副教授以小鼠的运动控制为例,简要介绍了其基于运动神经刺激对生物进行运动干预方向的研究成果。王琳副教授的研究对实现融合仿生机理的运动干预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文字:钟斌
中国科学院关亚风研究员来我系开展报告
4月24日,来自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关亚风受我系金大勇讲席教授邀请,在图书馆111报告厅开展了为题《关键器件-系统设计-整机集成 分析仪器创新之路》的学术报告。
关亚风老师作报告
关亚风研究员首先介绍了关键器件固态热导检测器(SSD)的国内外研究应用现状,针对国外该器件的不足,进行自主研发,开发出性能优越的国产SSD,并成功在国防航天领域得到应用。
关亚风研究员随后介绍了弱光探测光电器件,荧光检测器这两类光学器件长期被国外仪器商垄断的现状,并在这两类器件上集中攻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功完成国产研发,性能指标完成国外同类产品的对标,甚至超越。关亚风研究员在该领域的成果,打破了国外仪器的垄断格局。 最后关亚风研究员针对《仪器的系统设计》提出两个设计要点,其一是定量分析影响整机的所有因素,其二是找出每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并重点强调系统全局设计的重要性。关亚风研究员的研究对于打破国外关键器件的垄断地位及完成国产自主研发关键器件的超越起着重要作用。
在场观众与关老师积极互动
文字:杨志超
刘礼:基于穿戴传感数据的行为分析与识别模型
刘冬生:基于动力学锁定相互作用的超分子聚合物与材料
关亚风:关键器件—系统设计—整机集成 分析仪器创新之路
清华大学李景虹教授来我系开展学术报告
2019年4月21日,应我系系主任、讲席教授蒋兴宇邀请,清华大学化学系李景虹教授做客南科大进行学术交流,为我校师生带来了题为《单细胞分析化学》的学术报告。
李景虹教授
生医工系系主任蒋兴宇老师主持
细胞是生命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元。鉴于不同细胞的异质性、周期差异性及信号传导过程的动态性,在单细胞层面研究细胞的增值与分化、衰老与凋亡、代谢、信号传导等可以更准确、更全面地反映细胞生理状态和过程,这对于生命科学研究、重大疾病的诊断和个性化医疗具有重要意义。单细胞具有组分多、含量小、结构复杂、其生命活动涉及围观层次的动态分子过程等特点,现有的生命分析化学手段已经无法满足单细胞复杂体系的分析需求。
报告中,李景虹教授以单分子成像/单碱基分型、高通量成像、表面等离子体电化学成像为主题介绍了近年来他的团队在单细胞分析方面的相关工作,主要包括单分子miRNA成像、mRNA单分子成像及单碱基分型、RNA高通量成像、线粒体DNA单碱基成像及分型,以解决单细胞分析过程中分辨精细结构、获取复杂信号及捕捉暂态信息等关键科学问题。此外,李景虹教授还介绍了其团队在纳米医学领域的相关进展,即构造了一种可以放大癌症细胞线粒体氧化应激反应的单分散金纳米颗粒MitoCAT-g应用于癌症的治疗,一方面,通过形成Au-S键,MitoCAT-g消耗线粒体内的GSH,另一方面,纳米颗粒表面的修饰的肉桂醛在线粒体内产生活性氧,二者共同造成胞内微环境失衡,达到杀灭癌症细胞的作用,该纳米药物的治疗效果在多种体外肿瘤模型中得到了验证。
在坐观众踊跃提问交流
总的来说,单细胞分析技术可助力精准医学研究,如预警疾病的发生及提供个性化药物筛选,但单细胞内生物分子组成网络复杂,如何调控细胞状态和功能,如何在组学水平单分子成像及活细胞成像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进一步推动单细胞分析技术的发展,仍需要众多科学工作者付出努力和汗水。
李景虹老师(左)与蒋兴宇老师(右)合影
文字:唐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