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理工大学刘学峰教授来我系开展学术报告

       12月27日,受我系李依明老师邀请,南京理工大学紫金特聘教授刘学峰老师来访我系,在台州楼324会议室开展了题为“从非直观空间散射指纹到纳米生物特征实验室与临床活体检测”的学术报告。

讲座现场

       刘教授介绍到,生物大分子结构特征原位、活体超分辨成像能够揭示生命过程分子机理、探索细胞职能和相互协调关系。非直观超分辨将常规光强和颜色图像扩展到系列光子简并态参数图,能够收集多得多的光子信息,解决被测生物组织、细胞、大分子活体、原位检测中信号弱、种类杂、易漂白、分辨率低、维度少和速度慢等问题。其团队研究宽近场点荧光和非荧光散射所产生的光子信息的高效收集与非直观散射指纹的精准测量方法,以及非直观深度学习生成对抗网络多维去噪等方法;攻克利用近场限位空间非直观散射指纹提取生物分子结构特征参数的算法等关键技术。光子状态参数成像、多波态宽场测量、离体限位空间标定以及基于生物光场模拟的深度学习等,形成一个针对生物分子结构特征等超敏感、高效、绝对无损的超分辨测量体系,并针对生长、生产和病变过程中细菌、病毒、细胞和其内部RNA、蛋白酶分子不同结构特征的时空分布描绘等高难目标等展开原始创新性测量研究。这些进展,在为生物医学领域的科研与仪器技术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科学院北京自动化所王卫群教授来我系开展学术报告

       2019年12月26日,应南方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以下简称生医工)张明明助理教授的邀请,王卫群教授在台州楼324会议室开展了主题为“神经康复机器人关键技术”的学术报告。

讲座现场

       首先王教授指出康复机器人的研究背景,当前脑卒中形势严峻,脊髓损伤、及肢残人口庞大,为恢复瘫痪患者神经及肢体功能,需要对受损中枢神经进行充分锻炼,但传统训练方式难以执行有患者意图参与的主动康复训练,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而康复机器人是解决传统方式缺陷的有效途径。
       王教授分别从机构设计与系统建模、意图精准识别与人机柔顺交互、强化患者多层次参与的个性化康复策略、以及样机研制与临床研究四个方面展开分享了自己的创新工作。首先,关于机构设计与系统建模,王教授分享了康复机器人样机机构的优化设计、人机混合动力学系统精确建模;针对意图精准识别与人际柔顺控制,王教授分享了基于sEMG的意图识别、基于FES和VR反馈的增强型脑机接口、以及主动柔顺的人机交互控制等内容;同时以基于BCI的注意力调控、在线调节康复策略、以及面向个性化康复的步态训练轨迹生成技术为例介绍了个性化康复策略,最后王教授介绍了自己研发的一系列康复治疗设备,将自己的研究工作实际应用于临床康复。

 

文字:褚开亚

哥伦比亚大学-中国肌骨健康基因研究讨论会圆满结束

       2019年12月18日至19日,哥伦比亚大学-中国肌骨健康基因研究讨论会在深圳南方科技大学举行,该活动由哥大全球中心(北京)主办,南科大生医工系协办,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系主任郭向东讲席教授、复旦大学王久存教授、香港大学吕维加教授、西湖大学郑厚峰教授等出席并参与活动,讨论会上诸位专家学者分享了当前最新研究成果,同时讨论了哥伦比亚大学-中国肌骨健康基因研究项目和哥伦比亚大学-中国肌骨健康基因研究中心(筹)的成立相关事宜。

合影

       本次研讨大会是哥伦比亚大学-中国肌骨健康基因研究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是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全球创新基金2019年支持的哥大在中国最重要的研究项目,旨在筹备哥伦比亚大学-中国肌骨健康基因研究中心(以下简称 CCMGC)的建立,郭向东讲席教授任哥大-中国肌骨健康基因研究项目首席研究员。
 
       CCMGC希望与各方共同努力,通过招贤纳士,与更多业内机构、学者建立交流、合作关系,扩大研究基础;搭建一个国际合作的平台,制定双边互利准则与规定,促进中美肌骨基因研究的交流;并通过设立科学研究交流项目,培养中美两国研究人才。

会议现场

参观“骨骼车”

       目前,CCMGC已与南方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复旦大学副校长金力教授带领的人类表型组研究院等研究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CCMGC将陆续开展有关肌骨疾患的重点研究课题吸引世界范围各领域的研究学者共同探讨在设备和技术等层面的合作。

 

文字:张艺真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邢本刚老师来访我系开展学术报告

       12月18日,受蒋兴宇老师邀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数理科学学院化学与生物化学系老师邢本刚老师来访我系,在台州楼324会议室开展了题为“荧光分子影像在细胞功能调节及病理进展中的前沿探索”的学术报告。

邢本刚老师作报告

       邢本刚老师介绍到,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因此在复杂的细胞和组织环境中实现精准、高效且无损的高度特异性的动态跟踪细胞生理功能,对于理解基本的生物过程和拓展潜在的生物医学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通常,在生物体内实现高度特异性地细胞功能调控经常依赖于细胞内特殊生物功能分子的表达,从而响应靶细胞的内在生理过程和外源刺激信号。因此,为了更有效的在单细胞或分子水平研究这些特异生物功能分子的生理过程并进一步阐明其作用机理,构建一类简单有效,灵敏度高且可靠性好的响应策略将会成为非常关键的因素。

合影

       本次报告中,邢老师介绍了其课题组构建的一系列简单特异的荧光/生物发光有机分子化合物和纳米生物探针,其已成功的应用于细胞功能实时可见地跟踪和监测,这些研究成果为更深层次理解相关疾病复杂的生理过程提供一个重要的途径,并以此来深入探究产生药物活性的内在机理和开发新的技术用于诊断治疗学的研究领域。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李栋老师来访我系开展学术报告

       12月17日,受金大勇老师邀请,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栋老师来访我系,在图书馆111开展了题为“高时空分辨活细胞成像技术发展与应用”的报告。

李栋老师作报告

       李栋老师提到,光学显微镜自17世纪发明以来一直是生命科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近20年来发展的超分辨率显微成像技术打破了衍射极限分辨率,打开了在更高精度研究生命活动的大门。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对活体生物样品进行连续成像时,许多超分辨成像技术依然面临严重的局限和挑战。这是因为得到超分辨图像往往需要较高的激发光功率、较长的图像采集时间,以及大量原始图像或扫描点的采集。这些因素都会造成超分辨活细胞成像性能的显著下降。此次报告中,李栋老师深入介绍了其课题组在高时空分辨成像技术的最新进展,及其在细胞生物学等研究中的应用。

讲座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