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潘廷睿老师来访开展学术报告

2019年11月6日,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的潘廷睿老师受我系蒋兴宇老师邀请,开展了题为”Artificial IonTronic Tactile Intelligence for Internet of Everything”的学术讲座。

讲座现场

潘老师首先介绍道:近年来,物联网已经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研究的热门课题,各类机器视觉和语音识别技术也纷纷诞生以实现人机交互。接着,他指出,触觉智能的引入能够为人机通信提供一个全新的解决方案,它所具备的高灵敏度、防噪声机制和长期工作性能是现有机械传感技术无法兼具的。潘老师随后介绍了柔性的超电容传感形式,简称为FITS。FITS通过弹性离子-电子接口来感知各种织物上的力,它不仅提供超高的敏感性,实现了高水平的噪声免疫,而且它的制造工艺与现有的工业制造完全兼容。可以预见其在新兴可穿戴设备上的应用能够带来高成本效益的生产。

蒋兴宇讲席教授(左)与潘廷睿教授(右)合影

 

文字:王澍辰

生医工系党支部赴超田村开展扶贫活动

       为贯彻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推进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2019年11月8日,生医工系党支部赴河源市和平县大坝镇超田村开展扶贫主题党日活动。正值立冬,党组织的关怀为贫困户送去冬日暖阳。

合影

       扶贫期间,支部党员王丹、肖然走访了困难户,并为其赠送了物资,交谈了解了其困难需求。走访结束后,工学院党员志愿者与扶贫工作队人员、村干部以及同期来到超田村开展扶贫工作的学工党总支一行进行座谈。南科大驻超田村第一书记毕磊主持会议,为大家深入介绍了扶贫工作进展、初步成果及未来工作计划。据了解,超田村人口1783人,共有45名中共党员,其中22名为流动党员。村里目前有31户贫困户,其中25户村民有劳动能力,困难集中在产业、医疗和教育资源方面。扶贫工作队对此开展了一系列精准扶贫工作,从教学设备、村容村貌、村民收入、产业发展多方面制定措施,现已取得初步成效。

       村干部表示,南科大各级党组织的关心和大力帮扶,让贫困户的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也让整个村充满蓬勃生机。村民们非常感动,有信心变得越来越好。

合影

       活动结束后,生医工系党支部将进一步总结扶贫经验,完善扶贫措施,为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工作贡献力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常凌乾老师来访我系开展学术报告

11月4日,应生物医学工程系李凯老师的邀请,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常凌乾博士,在会议室202-2开展学术报告,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生物纳米技术生物芯片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纳米材料。


讲座现场

2016年博土毕业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曾于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在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UniversityofNotthTexas生物医学工程系担任助理教授TenureTrack。人选20172年中组部干人计划青年项目。现任北航单细胞分析纳米技术研究所负责人,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纳米医药分会青年委员,SC期刊Biomedical Engineering Online副主编(AssociateEditor)和C omputersin BiologyandMedicine编委(EditorialBoard),SpringerNatue《ElectroporationProtocol》第三版主编。兼任ACS Nano SmallLab Chup,Biofabricaior等30多个国际学术刊物的审稿人。已在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50篇,包括Nature Nanotechnology, NanoLetters. Small;Trends im      Biotechnology.LabChip,ACSAM等。已申请和授权美国专利项,中国专利项。主编英文专著1部( Springer出版)书章节3章。获得了诸多科研奖励和茉誉,如俄亥俄州立大学2015年博士最高奖PresidentialFellowship,北德克萨斯大学RSG Awards, NINE 2018杰出青年科学家提名奖等。

此次讲座内容主要涉及生物纳米技术生物芯片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纳米材料。本次讲座主要围绕这几个方向进行,研究方向涉及到纳米基因转染芯片技术,(比如纳米电转染、纳米光电递送系统,细胞微操纵技术)活细胞探针系统,比如(基因探针递送和检测系统、活细胞取样和原位检测、力学荧光纳米传感器)、在体生物芯片,比如(在体基因转染和药物递送、柔性无创生理参数检测)等等。

 

文字:刘方方

同济大学医学院牛文鑫老师来我系开展学术报告

牛文鑫,同济大学医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科研平台负责人,曾发表期刊论文150余篇,并获得多项奖金和项目资助。2019年11月3日,南方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以下简称生医工)有幸邀请到牛教授,为生医工的老师和同学们开展了专题为“运动力学和康复生物力学研究与应用”的专题讲座。

着陆动作在日常生活,体育运动,军事行动中都很常见,但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也可能带来损伤。考虑着陆损伤发生的生物力学机制,生物力学与其他生理指标的耦合等因素,目前的研究大多是从损伤发生,损伤预防,损伤康复出发。牛教授在此基础之上,发现了动态姿势失稳不是造成水平面着陆损伤的主要原因,并且通过数据分析得到左侧踝关节有更好的防护机制,用更强劲的踝伸肌限制过度的踝关节活动。最后牛教授发现男性比女性承受显著较大的前后方向地面反力峰值。因此可以得到结论:肌肉的活动能力差和协调性不当是水平地面着陆踝关节损伤的主要原因。

中国拳术,气功为什么能够强生健体?全世界有很多研究机构都在研究这个问题。通过研究颈部手法的生物力学效应,结合颈椎病的中医力学模型和五禽戏中虎戏对腰椎生物力学影响,膝关节,足踝有限元分析等具体方法,太极拳产生了许多衍生研究:2018年坐姿太极拳实验进行了初步的实验。为了解决传统健身运动推广难的问题,智能手机,虚拟太极拳系统,太极拳动作智能评估等现代手段正在逐步和传统融合。

最后牛教授指出,家国情怀也是科研工作者应有的素质:生医工交叉研究服务的不仅仅是医学和健康,可以拓展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科研人员应当矢志不渝,耐得住寂寞,牢牢把握研究方向,十年磨一剑,拿出巨大的勇气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解决国家最需要的问题。

 

文字:祁是辰

我系蒋兴宇教授获腾讯首届“科学探索奖”

11月2日,2019年“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在北京隆重举行,奖励来自9大领域的50位获奖青年科学家,激励他们鼓足干劲,继续攀登科学的珠穆朗玛峰。其中,来自南方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系主任蒋兴宇讲席教授获此殊荣。

 

我系蒋兴宇教授获奖

获奖理由:
肯定他在生物材料与器件研究开发方面的成绩,支持他研究“分子积木”对抗耐药细菌。

深圳地区共两人获奖,均来自南方科技大学,其中,我系蒋兴宇教授荣获了前沿交叉领域的奖项。蒋兴宇教授2004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化学系取得博士学位,2018年开始任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微流控芯片和纳米生物医学。

南方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讲席教授蒋兴宇获腾讯首届“科学探索奖”

蒋兴宇教授,1999年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学士,2004年于美国哈佛大学化学系取得博士学位,师从美国两院院士George Whitesides教授。2005年开始任职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2018 年开始任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蒋兴宇2010年获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3年获中组部拔尖青年、2014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2019年获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首席科学家”;曾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发表论文200多篇。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微流控芯片和纳米生物医学。任Nanoscale(影响因子7.3)副主编。

 

关于腾讯首届“科学探索奖”

“科学探索奖”是2018年腾讯公司成立20周年之际,由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腾讯基金会发起人马化腾与14位科学家联合发起的,面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支持在中国大陆全职工作的、45周岁及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公益奖项。

“科学探索奖”管理委员会表示,2019年首届“科学探索奖”总共收到了1335人的有效申报材料,申报人经过初筛、初审、复审以及终审答辩四轮评审,最终评选产生50位获奖人,申报人与获奖人比例约为25:1。

按学科领域分,数学物理学获奖者5人、生命科学6人、天文和地学5人、化学新材料6人、信息电子6人、能源环保6人、先进制造5人、交通建筑5人、前沿交叉6人。

 

评奖“科学家说了算”

为最大程度保障奖项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2019年“科学探索奖”的评审工作共有350多位各领域的专家参与,在奖项的提名、推荐、评审过程中,超过百位“两院院士”参与其中,充分践行“科学家说了算”的原则。

“作为一个社会公益性奖项,‘科学探索奖’的各项方案正逐步完善。我们将秉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确保奖项合法合规、公正有序。鼓励青年人心无旁骛的去探索。”“科学探索奖”监督委员会表示。

 

同等条件更年轻者胜

2019年度“科学探索奖”获奖人来自全国11个省市的26个科研单位、高校和企业。为了选拔和激励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经过评审委员会决定,在奖项评审中采用“新星机制”——在同等申报条件下,年纪更轻者胜出。最终50位获奖人中,35岁及以下获奖人有9位,比例接近20%,充分体现了该奖项激励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初衷。

“这个奖的设立,腾讯没有任何商业诉求,只为推动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发展。”腾讯基金会表示,为了能够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年人投入到科学探索之中,腾讯基金会先期为“科学探索奖”投入的10亿元人民币将采用企业投入、公益运作的方式,不求商业回报。

同时,“科学探索奖”还将努力搭建青年科技工作者的交叉学科交流平台,组织各种科普活动。获奖人还将担任科学传播大使,定期出席必要的公益活动和科普活动。受资助期间,还将按要求向评审委员会定期提交年度科研进展报告。

据悉,2019年“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将于11月2日在北京举行。腾讯基金会将长期运营“科学探索奖”,今后每年“科学探索奖”将评出50位获奖人。

 

查尔斯特大学Dr. Dumlao Murphy来我系开展学术交流

10月29日,查尔斯特大学Dr. Dumlao Murphy受我系何俊龙老师的邀请,在台州楼324会议室开展了关于《A Portable SPME-LPT Ionization Source for Mass Spectrometry》的学术报告。

何俊龙老师开场介绍

Morphy博士来自于澳大利亚查尔斯特大学酒研究中心,曾在新南威尔士大学负责研发一种便携式质谱仪。在这次分享中,Morphy 博士首先介绍了质谱仪作为一种重要的分析仪器,但是为了把质谱仪带入社会或是贫困地区,首先要解决的是它的笨重性和时耗。为了研发便携性的质谱仪,需要面对种种挑战,其中包括离子抑制,低温电离浆的制备,以及电源需求降级等。另外,Morphy博士创新性地使用了一种沸石(zeolite)材料作为质谱仪探针涂层,同时测验了多种沸石的变式,来提高探针对目标物质的吸附力。

Dr. Dumlao Murphy作讲座

Morphy博士的研究改善了质谱仪的便携性和快捷性,给实验室外的社会提供了一个方便且准确的检测工具,具有非常高的实用价值。

 

文字:刘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