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Dr. Mengxiao Yu (余梦晓)(University of Texas at Dallas)
时间:2018年8月7日(周二) 上午8:30-9:30
地点:台州楼324
嘉宾:Dr. Mengxiao Yu (余梦晓)(University of Texas at Dallas)
时间:2018年8月7日(周二) 上午8:30-9:30
地点:台州楼324
2018年7月31日上午,工学院院长徐政和、副院长张璧莅临我系指导工作,并开展教师座谈会倾听我系教师心声。我系系主任蒋兴宇、执行系主任陈放怡出席,教授吴长锋,副教授唐斌、奚磊,助理教授郭琼玉、何俊龙,教学工程师彭诚参加了座谈会。
座谈会现场
蒋兴宇首先对徐政和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徐政和对我系工作从人才引进、国际合作及未来工学院大楼我系空间规划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指导。他对我系今年以来迅速引进人才的进度表示肯定,并强调要确定主干学科,配合博士点申请,为人才引进确定方向。他指出,我系应在原有与哥伦比亚大学友好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合作。并指导我系未来在工学院大楼空间规划时应在维持原有结构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合理利用。
工学院院长徐政和指导工作
张璧则主要对我系教学工作进行指导,他认为,我系未来发展要综合考虑学生就业问题,而ABET认证则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他强调,参加ABET认证需领导重视,专人负责,提前做好资料收集工作。他还提出,未来工学院将提供专题心理课程,可供工学院各院系学生修读,课程采用项目制形式,以目标为导向,培养学生能力,方便后期集中展示。
工学院副院长张璧指导工作
随后,我系教师从空间使用、经费管理、采购流程、行政服务、科研成果等多个方面向工学院领导提出意见和建议。
2018年7月2日- 27 日,我系2015级 19 名本科生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专业实习。大部分同学选择前往我系统一组织的实习单位先健(深圳)科技有限公司或校企共建实验平台进行实习,部分同学则选择自己申请企业进行实习,其中不乏一些大型知名企业,包括迈瑞医疗国际有限公司、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坂田基地)等。
学生实习场景
实习期间,同学们虚心向业界导师和前辈学习,积极在实践中检验和应用所学知识,理论应用能力及团队沟通能力得到了培养与提升,一个月的实习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学生实习场景
专业实习是工科专业实践教学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更加深化和巩固学生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今年是我系自2016年成立以来开展专业实习的第三年,系领导十分重视和关注对学生的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在暑假期间多开展企业实习,丰富经历,并积极拓宽渠道,为学生打造更好、更多的实习平台。
2018年7月24日,我系在台州楼324会议室召开2015级本科生师生座谈会。我系系主任蒋兴宇、执行系主任陈放怡出席,副教授奚磊、助理教授何俊龙及2015级部分本科生参加了座谈。
蒋兴宇主持会议并以职业发展规划为主题做重要讲话,他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了美国升学申请的经验,他认为英语学习要坚持日积月累,勉励学生积极考取GRE、托福等,提前为升学做好准备。同时,强调推荐信对升学申请的重要性,一定要注重细节,体现科研经历、学术成果等加分项。
陈放怡指出,计划申请学校联培博士项目的学生要提前与意向导师做好沟通。奚磊鼓励学生积极进课题组做实验,多做科研项目,多发表学术文章。何俊龙认为升学申请最重要的是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研方向,并为之努力。
会后,同学们就学习、生活上的困惑与问题等与老师们进行了进一步交流。
座谈会现场
系主任蒋兴宇主持并讲话
执行系主任陈放怡讲话
副教授奚磊讲话
助理教授何俊龙讲话
交流现场
6月25日,哥伦比亚大学工学院分管本科生工作副院长Barclay Morrison,生物医学工程系副教授Lance C. Kam、高级讲师Aaron Matthew Kyle来我系交流指导。我校工学院院长徐政和,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系主任、我系创系系主任郭向东,我系主任蒋兴宇、执行系主任陈放怡出席会议,我系全体教师参加了会议。
Barclay Morrison一行三人本次来访主要就两校工学院合作进行洽谈,并对我系教学工作进行交流指导。徐政和对Barclay Morrison一行的来访表示欢迎,并以MIT、UBC等高校为例介绍了我校与国际名校合作交流的形式与情况。Aaron Matthew Kyle向我系详细介绍了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capstone课程。双方就学生联合培养、教授科研合作等领域进行了深入探讨。
随后,Barclay Morrison一行参观了我系教学实验室,并对我系核心课程进行了一对一的指导,双方就深化两系合作的形式和内涵进行了进一步探讨,并达成了进一步共识。
据悉,在2016年,我系建立之初,两校工学院曾就两系合作交流签订过学术合作备忘录,在学生交流培养、课程指导等方面达成共识,此次交流将推动双方合作的纵深发展。
交流会议现场
合影留念
参观我系教学实验室
一、会议简介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是由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主办的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及医工交叉领域的重大学术活动。2018年度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以下简称CBME2018)将于9月20日~22日在我国现代化先锋城市—深圳举行。
CBME2018的主题是“医工交叉 融合创新”。会议诚挚邀请国内外各大院校、科研院所、生物医学工程相关企事业单位的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参会,届时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IT、BT等领域的优秀代表将汇聚一堂,就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前沿、最新学术成果、 产业前景、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深入研讨。大会旨在搭建互相交流与学习和产学研结合的平台,展示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促进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建设,推进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科学研究与高端产业应用的融合发展。
CBME2018将是今年我国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学术盛会之一(会议预计规模1000人),涵盖信息科学、电子科学、生物科学、医学、光学、仪器仪表等学科。会议交流形式多样,包括大会特邀报告、分会邀请报告、口头报告、墙报展示以及青年学者论文竞赛。会议同期还将安排企业交流专场,为企业提供展览、展示及寻求科技合作的平台。
CBME2018面向广大生物医学工程工作者征集学术论文及摘要,论文全文收录会议论文集。欢迎生物医学工程及相关领域的科研骨干、临床医生、工程技术人员和在校研究生踊跃投稿,具体征文信息请登录会议网站查看(http://cbme2018.medmeeting.org)。
深圳欢迎您!
二、大会组织机构
(一)主办单位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二)相关分会(排名不分先后)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学测量分会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学传感技术分会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图像信息与控制分会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神经工程分会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健康工程分会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数字医疗与医疗信息化分会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超声工程分会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纳米医学与工程分会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康复工程分会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分会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检验工程分会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材料分会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分会
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医学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中国电子学会生命电子学分会
中国电子学会生物医学电子学分会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医疗仪器分会
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健康大数据和数字化医疗分会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中国医学影像AI产学研用创新联盟
深圳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三)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深圳大学
南方科技大学
中国科学院健康信息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人机智能协同系统重点实验室
(四)大会组织委员会
大会组织委员会由国内外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知名学者组成,具体成员正在邀请确认中,敬请期待第二轮通知。
三、重要时间节点
自由主题申请时间:2018年6月15日截止
论文投稿时间:2018年5月15日~7月15日
会议注册缴费时间:2018年5月15日~9月20日
论文录用通知:2018年7月31日(通过email及会议网站公布)
修订论文提交:2018年8月10日截止
会议召开时间:2018年9月20日~22日(19日下午和20日上午报到)
四、会议注册及费用
(一)费用标准
缴费时间 |
会员 |
非会员 |
2018.07.31以前 |
1000 |
1500 |
2018.08.01—2018.09.18 |
1500 |
2000 |
2018.09.19-09.20 现场注册缴费 |
2500 |
2500 |
1.注册费含会议期间工作午餐(9月20日-22日的午餐)和资料。
2.住宿、交通等费用自理。
3.所有收录论文均需要至少一个作者进行注册。每个参会者均需注册;无论是否有论文被录用,注册缴费即可参会。
4.与会代表参会时请携带本人身份证。已缴费代表请带好支付凭证,19日下午或20日上午在现场注册处领取餐券和资料。
(二)缴费方式和发票开具
1.在线支付:注册后,在会议网站在线支付即可。
2.现场缴费:接受现金或POS刷卡。
3.如需注册费发票,缴费后请在会议网站填写“发票抬头及纳税人识别号”,纸质发票请在会议报道时领取。
4.缴费后原则上不予退费。如确实有特殊情况需要退费请于8月31日前联系工作人员,工作人员视情况处理。9月1日之后一律不予办理注册费退款手续。
五、会议专题(持续更新中)
1.医学成像与人工智能
2.柔性医学电子与微纳器件
3.微流控与临床检验
4.神经工程与脑机接口
5.健康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6.生物电子与传感器
7.生物医学光学
8.生物医学工程教育
9.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
10.生物力学
11.先进医疗仪器与智能制造
12.生物医疗产学研论坛
13.纳米医学
14.基础医学与医工交叉
15. 生物医学超声诊疗
六、自由申请主题
为了鼓励新兴研究领域发展、提高学术交流成效、参会正式代表可以在上述列出的讨论专题外、自由申请会议专题。专题召集者应自己联系稿源、如专题投稿少于15篇、届时会务组将会把稿件合并到其它相关或相近的专题下。
有意组织新专题的专家、请于6月15日之前将有关简介(含专题名称、专题涵盖的主要研究方向、专题召集人的姓名、单位、职称、研究方向、成果概况等、不超过300字)发给会务组(cbme2018@163.com)。
会务组在对自由专题申请进行评估认可后、将及时通知申请人、并将以会议通知的方式协助申请人征集稿件。稿件由专题申请人负责收集、并负责对稿件质量的审查。
七、征文要求
(一)投稿以原创性论文为主,应突出作者的创新与成果,具有较重要的学术价值或应用推广价值。我们同样欢迎本领域专家总结自己近年工作进展的综述性论文。注:所投本次会议的稿件既可以是尚未发表的原创性成果,也可以是结合自己已取得的一系列创新性成果的综合评述。
(二)本次会议的目的旨在加强交流,参会交流的论文仍可以转投其它会议或期刊,与本次会议投稿不发生冲突(本次会议不存在版权转让问题)。
(三)所有投稿者,请严格按照给出的论文模板及格式要求用WORD排版。详见“投稿模板及投稿须知”(请在网站下载)。
(四)所有投稿者,请注意在论文首页页脚同时注明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姓名及联系方式(单位、电话、电子邮件地址)。
(五)来稿请注明论文所属征文范围中的专题,是否申请口头报告、墙报展示,以及是否参加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青年论文竞赛。
(六)参加“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青年论文竞赛”的作者必须是论文第一作者(且届时必须到会做报告),年龄应在35岁以下(请在论文首页页脚同时注明出生年月)。参赛论文必须是未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或会议上发表或宣读过。优秀青年论文奖将由到会专家组成的青年论文竞赛评审委员会评比得出,并设立一、二、三等奖若干名。经作者同意,评选出的优秀青年论文将被推荐至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刊物《集成技术》全文发表。
(七)不参加竞赛的话可以投摘要,摘要中英文不限。
(八)请登录会议网站http://cbme2018.medmeeting.org进行投稿,首次登录请注册。
八、会议主要日程
日 期 |
时 间 |
活动安排 |
9月19日 |
14:00—20:00 |
报到 |
9月20日 |
9:00—12:00 |
报到 |
9月20日 |
14:00—18:00 |
开幕式及特邀报告 |
9月21日 |
9:00—18:00 |
分论坛 |
9月22日 |
9:00—12:00 |
分论坛及闭幕式(颁奖) |
九、会议联系方式
会议网站:http://cbme2018.medmeeting.org
通讯地址:深圳市南山区学苑大道1068号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邮 编:518055
邮 箱:cbme2018@163.com
电 话:0755 – 86392250 颜老师
0755 – 86392249 张老师
近日,我系教授吴长锋课题组在生物医学传感器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课题组研究的新型“葡萄糖传感器”,能够通过智能手机实现对血糖水平的实时监测。这对开发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血糖监测技术有着怎样的关键意义?为此,我们走访了吴长锋教授,听一听他的解读。
吴长锋教授
吴长锋教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在此次研究中,他率先将光学传感器引入到活体动物的血糖监测中,在生物传感器领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糖尿病人需要非常频繁地检测血糖,通过手指取血和血糖仪来检测血糖高低,这对于病人来说具有一定的痛苦,而且这种方式不能提供血糖的连续性变化。”吴长锋说,“对于高危的糖尿病人,临床上目前使用植入型电化学传感器对血糖进行连续监测,这种方式能得到实时的血糖检测变化曲线,能给医生和病人更全面的数据。但是,电化学传感器五到七天就需要更换一个电极,就是说在体内过一段时间信号就会降低产生漂移,导致检测的结果不太准确,并且还会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
正是由于临床上的需要,吴长锋教授课题组选择用光学方法来研发“葡萄糖传感器”。该传感器植入到皮下后,其发光颜色随着血糖的变化而改变。用智能手机拍摄一张照片,就能够把血糖的高低测量出来,真正做到了方便快捷,有望长时间监控血糖的变化趋势,并减轻病人的痛苦。同时,由于生物相容性非常好,即便葡萄糖传感器长时间植入皮下也不会对人体造成副作用。吴长锋教授说,希望继续研究这种检测方法,将该传感器应用于临床中,为生物医学领域做出贡献。
吴长锋课题组在实验室
对话教授:
Q:做这个项目大概花了多长时间?
A:从2012年到现在用了大概六年时间,但目前并没有结束。这个项目两篇文章的第一作者孙凯今年博士毕业,可以说,这个项目贯穿了他的整个博士生涯。我们的研究成果虽然具有突破性和创新性,但这还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未来我们还要在这个项目上合作,继续优化相关材料和传感器体内的检测特性,可以说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Q: 您在带领课题组做这项课题时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A:主要是技术方面的困难,即一个在理论上成立的想法是否能够在实验中真正实现的难题。很多时候,师生面临这种“梦想转换为现实”的困难,心里都是很没底的。研究者无法预计何时能够实现第一步的突破,而这第一步突破往往就是一个科研项目最关键、最困难的部分。其实实验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等一个个问题都解决了,我们也就接近成功了。还有就是对学生的引导,遇到困难时,学生会担心实验是否能做出结果,甚至会动摇做科研的初心,这时候给予关注和引导是十分必要的。
Q:请问实验过程中,有没有一些有意思的小插曲可以分享一下呢?
A:大多时候科研工作是比较枯燥的,但是做出成果那一刻的喜悦却是最能触动人心的。尤其是看到自己的学生终于在实验室取得突破,论文得以发表时的那种喜悦,我感到非常欣慰——毕竟我们也是从学生过来的,能切身体验到他们的不易和攻克难关之后的胜利感。
Q:这篇文章是由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与学生共同完成,请问和不同背景的人一起共事是一种什么体验?
A:团队里大部分都是已经共事多年的同事和朋友,包括美国华盛顿大学的Daniel Chiu教授。他现在是我们生物医学工程系的兼职教授,我在他的科研组里工作过。在我决定回国发展之前,我们就有过针对半导体传感器无线血糖监测的讨论,他也提供了一些想法,但在当时的背景下觉得这个想法实现起来还有难度。回国后一段时间,我自己牵头课题组展开这项研究,并邀请Daniel Chiu参与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校、华盛顿大学、澳门大学和吉林大学的团队成员都保持了频繁的交流、讨论、结果分享与互评,这种团队之间的融洽与合作,以及为同一个目标并肩作战的感觉很棒。
科研核心:
糖尿病是当前公众健康的严重威胁之一,准确可靠的血糖监测对于糖尿病的诊断、治疗和及时护理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上对高风险糖尿病人普遍使用植入型电化学传感器来进行血糖的连续监测,但是酶电极等植入器件有组织损伤、信号漂移以及需要频繁更换等缺陷。光学检测技术有望克服电化学传感器的缺陷,但目前用光学方法对体内血糖水平进行可逆、灵敏和实时检测仍然是相关研究领域的难题。
在最近工作中,吴长锋课题组进一步设计开发出一种超灵敏的聚合物点葡萄糖传感器,相比于前期工作,传感器的灵敏性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将传感器植入小鼠皮下后,其发光颜色随着血糖浓度改变而改变。课题组进一步开发了图像处理软件APP安装在智能手机上,通过手机摄像采集传感器发光图像,然后进行APP图像处理定量确定血糖浓度,实现了对体内血糖水平的无线动态监测。以上结果为新型光学传感器的设计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也为进一步开发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血糖监测技术奠定了基础。
论文连接:
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acsnano.6b02386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8b02188
嘉宾:Prof. Alfonso H.W. Ngan (颜庆云教授)
邀请人:唐斌 副教授
时间:2018年6月8日(周五)上午11:00-12:00
地点:台州楼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