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系三名学生发表计算机领域顶会论文

       近日,我系三名学生的论文被计算机领域的国际顶会IEEE-ICASSP接受。ICASSP是国际声学、语音与信号处理的顶级会议(h5-index 110,信号处理领域TOP1会议),是中国计算机学会CCF推荐的重要学术会议,受到产业界的高度关注,微软、谷歌、Facebook、腾讯、字节等著名企业每年均有组织地投稿。2023年ICASSP的投稿量达到6000+,将在希腊美丽的爱琴海半岛举行。

       此次入选的论文分别是:

       黄东敏,etc.“ A Contrastive Embedding-based Domain Adaptation method for Lung Sound Recognition in Children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同深圳市人民医院合作,利用无线听诊器诊断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同期发表一篇TBME期刊论文。

       黄伟俊,etc.“Exploiting CCTV Cameras for Hand Hygiene Recognition in ICU”,同深圳三院合作,利用CCTV camera对ICU医护人员进行手卫生监测。

       王志煜,etc.“Benchmark of Physiological Model based and Deep Learning based Remote Photoplethysmography in Automotive”,聚焦驾驶环境下的移动健康监护,极具挑战性。

 

       我系除了在传统强势学科(如化学、材料、生物、光学、力学、脑机)保持领先优势外,在医疗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亦努力发展,将形成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创新需求的科研培养方案。例如,面对当前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如日中天的ChatGPT机器人,如何将其同“远程医疗和分级问诊”相结合,利用机器学习和医疗大数据服务人民健康,将是有趣味、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欢迎热爱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本科同学选择生医工,一起把智慧医疗做大做强!

述职亮实绩,谋划开新局——生医工系党总支召开2022年度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会议

       南方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党总支2022年度党支部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会议于2月17日在工学院南楼722会议室成功召开。本次会议为党总支委员扩大会议,旨在全面总结2022年度各项工作,肯定成绩、检视问题、积累经验,推动基层党建工作任务目标落实落地。生医工系党总支书记奚磊、生医工系党总支委员、生医工系各党支部书记参加会议,各党支部委员列席会议,会议由生医工系党总支书记奚磊主持。

       会议伊始,全体与会人员集中学习了习近平主席2022外交足迹回顾视频,共同感受主席的出访故事。随后,四个支部书记结合本支部实际情况,围绕履职情况和工作亮点、存在问题及原因、2023年工作计划等方面进行了现场述职,详细汇报了过去一年的党建工作开展情况。述职不遮掩不回避,主动反思、深刻分析,客观总结成绩,直面问题差距,明确了下一步工作的努力方向。党总支书记奚磊对每位书记的述职情况逐一进行点评,鼓励好做法、好经验,着重指出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努力方向。述职结束后,评分人综合现场述职情况对各支部进行打分。按照评优比例要求,2022年度获得优秀的支部为:第二党支部、第一党支部。

       最后,与会人员就2023年度的党建活动安排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讨论。奚磊书记作总结部署:一是加强“基本队伍”建设。细致摸排教研序列老师入党意向,不断加强高层次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着力提升教师党员比例。二是发挥“基本阵地”作用。严格执行“三会一课”、“第一议题”、“党政联席会议”等制度建设。继续开展各支部“书记项目”,深入优化“一支部一特色”的党建品牌。三是强调党建业务双融双促。以各活动开展为契机,推进结对共建活动贯彻落实,提升总支各项活动影响力。

       此次会议的顺利召开,加强了各支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进一步明确了2023年度的工作重点和方向,为全系各级党组织的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和支持。同时,此次会议对于进一步推进基层党建工作,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组织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相信在全体党员和各支部书记的共同努力下,南方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的基层党建工作一定会更加稳步有序地向前发展。

SUSTech科研说 | 90后首席科学家与他的柔性电子材料

       近日,科技部公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端功能与智能材料”专项立项结果,由南科大生物医学工程系罗智副教授牵头的“基于柔性电子材料的药物控释和组织再生器件”项目获批立项,项目总经费1356万元,国拨经费956万元。该项目由南方科技大学牵头,联合华南理工大学、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四川大学等四家单位,以临床医疗需求为导向,结合生物材料、微纳加工、生物传感等技术,开发基于镓合金液态金属的柔性电子器件,并应用于药物控释与组织工程。南科大宣传与公共关系部新闻中心采访了罗智副教授,请他谈谈项目及科研工作背后的故事。

 

柔性电子领域与组织再生器件的巧妙结合

       组织和器官的修复与再生是生物医学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传统的治疗手段(如器官移植等)能够部分克服组织缺损带来的功能障碍,但存在着机体免疫排斥反应、供体来源稀缺和二次创伤等诸多缺点。尽管近年来组织工程技术已得到长足进步,但利用人工合成材料模拟复杂的组织微环境,重构组织和器官用于临床治疗的技术仍存在较多瓶颈与挑战。例如,现有的组织再生材料无法监测和控制移植后工程器官的功能。

       利用先进的生物材料、微流控以及传感器技术,将能够实现智能化的再生微组织体外培养和药物的可控释放,有望为组织器官损伤修复领域提供创新解决方案。然而,传统的电子电路最大缺点在于其生物相容性差和机械特性与人体器官不匹配。例如,最常见的植入式设备(如起搏器)自身刚性较大,其植入手术会伤害软组织并引发免疫反应。

生物可降解柔性电子材料用于药物控释和组织再生

       液态金属-高分子复合柔性电子材料的体内植入是柔性电子领域的前沿方向,能够通过原位电刺激实现不同的生理功能,如生物信号检测、细胞增殖和转染,药物递送等。可生物降解的液态金属-高分子复合柔性电子材料为器官再生与修复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这个项目将通过微电极阵列设计和先进的刺激响应材料,实现空间、时间和剂量等多维度的药物递送,调控器官的培养与再生。

       因此,基于柔性电子材料的组织再生器件是一种利用新型生物材料所制的医疗器械,它们可以帮助修复人体组织损伤,提高治疗效果。这个项目整体更像是出自科幻小说里描述的概念,研究的是用于治疗、修复或替换病损组织、器官或增进其功能的新型智能生物材料,有着巨大的临床治疗需求。

 

“既前沿又交叉”,在多重领域贡献力量

       谈及近日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端功能与智能材料”专项的项目“基于柔性电子材料的药物控释和组织再生器件”,罗智副教授侃侃而谈,详细介绍了这一项目及相关研究过程:这是一个高度交叉的学科方向,它在涉及新材料的开发和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同时,也具有广泛的应用范畴。例如,新材料的开发,包括具有生物可降解的医用材料和柔性电子材料;材料的生物医药应用,包括药物递送到组织工程等。

       因此,这个项目涵盖了各个不同方向的前沿,整合到一起之后是一个更加先进、交叉的科研课题。罗智团队的愿景是想要开发一种和生物体相容的柔性电子材料,能够用于疾病的治疗,比如能局部给予人体组织一些电刺激,同时释放药物,促进受损器官的修复,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关于对科技发展的影响,罗智说道,把柔性电子和组织工程及药物递送结合的并不多,这几个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都还是方兴未艾发展的状态,目前只有少量研究。“对于促进科技的发展,我想在柔性电子生物材料及生物医药方面都会有所帮助,有望解决诸多临床难题。这个项目是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的主要方向之一,顺应国家战略的需求。”

       罗智团队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希望这个项目能为生物医药科技的发展尽绵薄之力。他说,目前由各类疾病、衰老、创伤导致的器官丧失或功能损伤是生物医药和健康领域面临的最难克服的问题之一。作为全球人口基数最高的国家,我国对组织和器官的修复与再生有着庞大医疗需求。年均数千亿元的医疗开销为社会保障体系及国民经济带来了巨大负担,这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方向。

 

科研路漫漫,上下而求索

       罗智副教授的求学之路比较顺利,一路走来,他勤耕不辍,取得了不斐的成绩。他在国外拿到了瑞士洛桑联邦理工(EPFL)优等博士学位(PhD with Distinction),以及一个针对博士后等青年科学家的瑞士联邦人才计划。在欧洲本科毕业后直接攻读博士的人不多,因此他在当地科研队伍中算是比较年轻的一批。他说:“求学之路虽然漫长也辛苦,但总体还算一路坦途,我也心存感恩。”

       科研路漫漫,任重而道远。罗智团队在科研的过程中也有苦有乐,苦味常有,而乐则是跨越挑战后的成就感。他回忆起有一次在做大型动物实验的时候,因为缺少相关文献和经验,且动物实验周期较长,时间有限,试错机会较少,因此时常要承受巨大的压力。之前没有人做过这个方向,他们是在挑战“无人区”,摸着石头过河。他们最终向不同领域的专家去请教,拜访了十多位不同方向的医生与教授,并勇于尝试,才解决了问题。罗智说道:“我觉得做科研最重要的是不怕失败,不断探索,一定要有必胜的信念,要在黑暗中寻找突破口。不要害怕去寻求帮助,毕竟科学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相信最终一定会获得胜利。”

       除了最近获批的项目外,罗智团队在科研之路上还在不断前行,实验室有两个全新的研究方向:第一是开发生物医药材料创新的表征技术手段。这一部分将会依托于中国中子散裂源的大科学装置,这是国内首个中子散射仪器装置,研究所位置在东莞。第二是针对一些特定疾病的治疗,研究如何让药物更好的到达患者体内,进而被吸收和利用。譬如糖尿病患者需要胰岛素,但打针会对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罗智团队尝试开辟口服药,达到和注射药物同样的效果。如果成功研发,将会为许多患者减轻治疗的痛苦,跨出巨大的一步。

       对于今后的科研愿景,罗智想首先将“基于柔性电子材料的药物控释和组织再生器件”项目完成,在三年内构建出一套全新的器件,实现在大型动物体内移植的目标。“我们长期的愿景其实是能尽快在人体中植入器件,在医学领域做出贡献。但是医药器械的开发周期是很长的,大部分都是十年为单位,需要全面的研究,充分证明其有效性、可靠性和安全性,最终才能到人体去做实验。我们会倾尽全力,朝梦想迈进,从而实现这一目标。”

 

人物档案:

罗智副教授,1991年出生,国家级“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项目”获得者,是南方科技大学最年轻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2013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2018年获瑞士洛桑联邦理工(EPFL)优等博士学位(PhD with Distinction),并于苏黎世联邦理工(ETH)药学系完成博士后研究。曾获瑞士联邦理工学者人才计划(ETH Fellow)、药学青年科学家、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德国海因茨-迈尔-莱布尼茨研究所年度论文等多项荣誉。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包括PNAS, Nat. Commun., Sci. Adv., Angew. Chem. Int. Ed., Acc. Chem. Res., Adv. Drug Deliv. Rev. 等国际知名期刊;在口服药物递送领域科研成果已进入人体实验阶段,与多个跨国药企长期合作。

 

 

本文转载自南科大新闻网

原文链接:https://newshub.sustech.edu.cn/html/202302/43428.html

90后首席科学家!我校生医工系罗智副教授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近日,科技部公示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端功能与智能材料”专项,我校生物医学工程系罗智副教授牵头的“基于柔性电子材料的药物控释和组织再生器件”项目获批立项,项目总经费1356万元,国拨经费956万元。该项目由南方科技大学牵头,联合华南理工大学、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四川大学等四家单位,以临床医疗需求为导向,结合生物材料、微纳加工、生物传感等技术,开发基于镓合金液态金属的柔性电子器件,并应用于药物控释与组织工程。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由原来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整合而成,是针对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以及事关产业核心竞争力、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领域提供持续性的支撑和引领。近年来,国家科技部等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对青年科研人员的支持,充分激发创新潜能与活力,给予青年人才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要项目中挑大梁、当主角的机会。

       南方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一直致力于共创多学科交叉创新的研究平台,不断面向生命医学前沿、面向人类健康重大需求,充分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不断深化学科布局,高度重视国家级、省部级等纵向课题申报工作,高水平课题立项数量多年来保持了稳中有增的良好态势。此次罗智副教授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是生物医学工程系所承担的第三个科技部专项项目,也标志着该单位近年来在高端人才引进与培养,及整体科研实力的方面的不断提升。

       本项目负责人罗智教授,1991年出生,国家级“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项目”获得者,是南方科技大学最年轻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2013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2018年获瑞士洛桑联邦理工(EPFL)优等博士学位(PhD with Distinction),并于苏黎世联邦理工(ETH)药学系完成博士后研究。曾获瑞士联邦理工学者人才计划(ETH Fellow)、药学青年科学家、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德国海因茨-迈尔-莱布尼茨研究所年度论文等多项荣誉。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包括PNAS, Nat. Commun., Sci. Adv., Angew. Chem. Int. Ed., Acc. Chem. Res., Adv. Drug Deliv. Rev. 等国际知名期刊;在口服药物递送领域科研成果已进入人体实验阶段,与多个跨国药企长期合作。

 

课题组招聘博后:

       南方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仿生医药与材料实验室(Laboratory of Bioinspired Medicine and Materials)研究方向包括药物递送,基于中子散射等大科学装置的材料表征等。实验室拥有多学科高度交叉的研究背景,研究思路为从复杂的医学、生命现象出发,提炼出普遍的基础科学问题;将先进的仪器表征、分析方法引入到新型医药材料的探索之中;最终利用这些理论技术开发创新药物及其递送方式,解决临床上未被满足的需求。

       课题组长期招聘博士后,欢迎具有药学、化学、材料、生物、医学等相关背景的申请者。南方科技大学博士后年薪35万左右(含广东省补助15万元及深圳市生活补助6万),并按照深圳市有关规定享受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及其他福利待遇。特别优秀者可以入选校长卓越奖励计划,年薪可达41.5万(含广东省及深圳市补助)。对于优秀的出站博士后将积极推荐协助其申请南方科技大学研究助理教授等岗位。

 

申请方式:

申请材料发送至:luoz@sustech.edu.cn,申请材料包括:

1.求职信(cover letter)

2.个人简历

3.代表性论文及其他能够证明本人成果与能力的材料

应聘材料将予以严格保密,初选合格者会尽快安排面试。

 

 

我系本科生获第十三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

       近日,由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科学技术厅等共同主办的第十三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在广州举行。我校生物医学工程系“婴和智行”团队在此次比赛中荣获金奖。

       “婴和智行”团队是由生物医学工程系助理教授刘泉影作为指导教师,本科生杜鹏辉为队长,队员包括本科生车文心、郑可锌、叶梓元、刘思齐、张嘉怡、邱喆。参赛成员有着不同的学科专业背景,在创新创业竞赛中充分发挥了多学科交融交叉的优势。在为期六个月的竞赛中,团队成员锐意进取,团结合作,以新生儿脑健康监护系统为选题完成商业策划书,获得了省赛决赛金奖的佳绩。生医工系刘泉影老师获优秀指导教师奖。

       本次比赛“婴和智行“团队以新生儿脑健康监护系统为选题,面向三甲医院重症新生儿健康需求,结合参赛者已有的技术基础,为新生儿脑健康智能监护设计了完整的解决方案,完成了一个优秀的商业策划书。“婴和智行“团队借助人工智能科技,致力于使用智能脑电监测技术优势,帮助医院医生实现智能化的新生儿惊厥监护,疼痛监测,睡眠监测与脑电综合分析等功能。旨在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量,让中国各地的新生儿可以享受到低成本、智能化的脑健康监测。

“婴和智行”参赛队员决赛现场合影

       据悉,“挑战杯”系列竞赛是目前国内大学生最关注最热门的全国性竞赛,也是全国最具代表性、权威性、示范性、导向性的大学生竞赛。自1989年首届竞赛举办以来,“挑战杯”竞赛始终坚持“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宗旨,在促进青年创新人才成长、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广大高校乃至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影响。

采写:杜鹏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