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科研党支部到访我系

       10月27日上午,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科研党支部一行26人在党支部书记邓宇斌教授的带领下到访我系交流党建工作。我系党支部书记奚磊副教授与教授代表吴德成讲席教授、唐斌副教授、刘超助理教授代表我系出席相关座谈会议。

邓宇斌教授与我系吴德成讲席教授

       会上,奚磊副教授代表我系党支部对邓宇斌教授等一行到访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我系基本情况,表达了双方应加强交流,共同做好党支部建设工作的良好愿望,邓宇斌教授随后就中大附属七院科研党支部党建工作及其教学科研工作进行介绍。

参观奚磊老师实验室

合影

       此后,双方就高校师生党员发展工作、依托专业特点的特色党建工作、基层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工作、日常教学科研工作中的实验安全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并达成诸多共识,双方均表示此次交流很好地启发了彼此的工作思路,期待进一步互动达成互促互助效果。

 

撰稿:张艺真

南科大学者在人造电子血管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相关领域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相关领域研究者合作通过使用聚(L-丙交酯-co-ε-己内酯)(PLC)来封装液态金属以制造柔性和可生物降解的电路,从而开发了一种电子血管。该研究以题为“Electronic Blood Vessel”的论文发表在Matter上。

       这种电子血管可以将柔性电子与三层血管细胞集成在一起,以模仿和超越自然血管。该电子血管通过电刺激可以有效促进伤口愈合模型中的细胞增殖和迁移,并可以通过电穿孔将基因可控地递送到血管的特定部位。通过兔颈动脉置换模型的3个月体内研究,作者评估了电子血管在血管系统中的功效和生物安全性,并通过超声成像和动脉造影证实了其通畅性。该研究为将柔性、可降解生物电子学整合到血管系统中铺平了道路,该系统可以用作进一步治疗的平台,例如基因疗法、电刺激和电子控制的药物释放。

       目前,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的首要原因。通过冠状动脉搭桥术进行的心血管疾病治疗,现有的小直径(<6 mm)组织工程血管(TEBV)尚未满足临床需求。大多数研究中所用的方法仅将TEBV用作提供机械支持的支架,其主要依赖于宿主组织的重塑过程,而在帮助新血管再生方面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迄今为止,现有研究均未取得令人满意的临床结果。具体而言,血流和TEBV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通常会引起炎症反应,从而导致血栓形成、新内膜增生等问题。为此,新一代TEBV应该不仅能充当支架以提供机械支持,而且还能具备主动响应并与重塑过程相结合的能力,以便在植入后提供适应性治疗。

       团队以聚四氟乙烯为轴,卷上基于PLC的金属-聚合物导体(MPC)膜来制造电子血管。电子血管的内径约为2毫米,具有柔性和可降解性。MPC电路具有优异的导电性,能很好地分布在三维多层管状结构中。研究发现,电子血管还具有优异的细胞安全性,培养的三种血管细胞(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人主动脉成纤维细胞)均具有很好的活性。此外,团队还构建了3D的电功能模型,通过电化学工作站在体外进行电刺激内皮细胞,促进其增殖迁移。同时,将三种血管细胞图案化在电子血管上,构建3D模型,通过电转仪进行体外电转GFP质粒,培养两天后观测到质粒的表达。

       其中,团队选择了新西兰兔作为动物模型,用电子血管代替了颈总动脉。并通过多普勒超声成像和动脉造影监测了植入的电子血管。据多普勒超声成像显示,植入后3个月,电子血管允许稳定的血流通过,这也表明了电子血管出色的通畅性。将来,该电子血管可以与其他电子组件和设备集成在一起,以实现诊断和治疗功能,并通过在血管组织-机器界面中建立直接连接来极大地增强个性化的医学功能。

       成诗宇、杭晨、丁力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蒋兴宇(南科大)张岩(阜外医院)为论文通讯作者。

 

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590238520304938

论文免费下载链接:

https://authors.elsevier.com/a/1c0mP9CyxcukKg

 

 

供稿单位:生物医学工程系

通讯员:杭晨、肖然

编辑:程雯璟

主图设计:丘妍

国际交叉学科云论坛生物医学工程系分论坛

国际交叉学科云论坛生物医学工程系分论坛·2021

Global Scientist Interdisciplinary Online Forum Biomedical Engineering Session ·2021 

2021年1月    January, 2020

中国·深圳         Shenzhen, P. R. China

 

一、论坛介绍

南方科技大学国际交叉学科论坛是我校延揽优秀人才的重要会议,旨在为海内外学者提供一个思想碰撞和学术交流,推进学科交叉与学术创新,共商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大局的平台。通过大力引进世界一流人才,力争将南科大建成中国和世界独具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二、日程安排

主论坛现场直播时间:2021年1月9日(周六)

(北京时间上午9点开播)(北京时间晚上9点重播)

分论坛交流时间:2021年1月10日-17日

 

三、 招聘人才类型

1. 领军人才(讲席教授/教授)

2.优秀青年人才(副教授/助理教授)

3.优秀博士后人才

 

. 申请详情

1.申请材料

1)  个人简历

2)  自荐信

3)  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近五年内发表)及学术成果

4)  荣誉与奖项

5)  学术研究规划

 

2.申请流程

请发送申请材料至前沿与交叉科学研究院官方邮箱aais@sustech.edu.cn和我系招聘邮箱bmehr@sustech.edu.cn,并在邮件主题中注明“南科大国际交叉学科论坛-生物医学工程系(应聘人申请只限一个院系)”。我们将在收到您的材料后尽快审核并发出邀请函。由于会议规模有限,有意向者请尽早提交申请。

论坛的受邀者最晚将于2021年1月5日收到主办方的参会邀请邮件。若该日之后没有收到邀请,则默认参会名额已满。

 

3.申请截止日期

2020年12月31日

 

五、咨询方式

联系人:张艺真(生物医学工程系)

电话:+86-755-88018466

Email: bmehr@sustech.edu.cn

联系人:魏文华(前沿与交叉科学研究院)

电话:+86-755-88015713

Email: weiwh2017@sustech.edu.cn

 

六、引进条件及人才待遇

(一)领军人才(讲席教授/教授)

1.引进条件

国家级人才项目候选人或海外知名高校或科研机构终身教授、副教授或取得国际公认的重大成就领军人才。

 

2.支持措施

科研经费 :一事一议

团队支撑 :学校稳定持续每年提供至少1个学校支持博士研究生招生指标和不限额博士后招收名额。引进人才可自行招收研究序列教授,所属研究序列教授可参与竞争学校科研启动经费申请。

办公条件:提供人均约150平米的实验与办公空间。

 

3.薪酬待遇

薪酬收入: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薪酬;并享有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即符合条件的高端人才、紧缺人才在深圳市已缴纳的个人所得税超过其按应纳税所得额的15%部分,将由深圳市给予财政补贴,该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

保险等福利:学校按照深圳市最高标准购买五险一金,还提供商业补充医疗保险与高端医疗保险,其他特殊医疗保险等可面议。

 

4.生活待遇

住房与补贴:学校提供校内周转房或补助支持校外租房。入选国家相关人才项目的,政府提供不低于450万元(免税)的生活补贴,同时入选珠江人才计划者还可获得每年至少50万元补助(最长可获5年)。

生活配套:学校可协助办理人才及配偶、子女深圳户口或大陆居留许可,协助解决子女入学和配偶就业。

 

(二)优秀青年人才(副教授/助理教授)

1.引进条件

年龄不超过40周岁,海外取得博士学位或国内取得博士学位后具有连续36个月以上的海外科研工作经历,在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等有正式教学或科研职位。

 

2.支持措施

科研经费:政府和学校在5年内可提供最高达1200万元 / 6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

团队支撑:学校稳定持续每年提供至少1个学校支持博士研究生招生指标和不限额博士后招收名额。引进人才可自行招收研究序列教授,所属研究序列教授可参与竞争学校科研启动经费申请。

办公条件:提供人均约150平米的实验与办公空间。

 

3.薪酬待遇

薪酬收入: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薪酬;并享有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即符合条件的高端人才、紧缺人才在深圳市已缴纳的个人所得税超过其按应纳税所得额的15%部分,将由深圳市给予财政补贴,该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

保险等福利:学校按照深圳市最高标准购买五险一金,还提供商业补充医疗保险与高端医疗保险,其他特殊医疗保险等可面议。

 

4.生活待遇

住房与补贴:学校提供校内周转房或补助支持校外租房。入选国家相关人才项目的,政府提供不低于275万元(免税)的生活补贴,同时入选珠江人才计划者还可获得每年至少50万元补助(最长可获5年)。

生活配套:学校可协助办理人才及配偶、子女深圳户口或大陆居留许可,协助解决子女入学和配偶就业。

 

(三)优秀博士后人才

1.引进条件

原则上获得博士学位不超过3年;年龄35周岁以下;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

 

2.薪酬待遇

薪酬收入:税前基本年薪不低于33.5万元(含省市补贴),校长卓越博士后税前年薪不低于50.7万元(含省市补贴)。

保险等福利:学校按照深圳市最高标准购买五险一金。

 

3. 生活待遇

住房与补贴 :可入住公租房或享受住房补贴。入选深圳市高层次人才,政府提供不低于160万元(免税)的生活补贴。

生活配套:学校可协助办理人才及配偶、子女深圳户口或大陆居留许可,协调子女入学。

 

 

Introduction

The Global Scientist Interdisciplinary Forum at Souther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STech) is an important conference for outstanding talent recruitment. It aims to provide a platform for academic exchange among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to promote interdisciplinary and academic innovation, and discuss approach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and disciplines. Through the recruitment of world-class talents, we plan to build SUSTech into a high-level research university with unique characteristics.

 

Forum Schedule

Date of Main online Forum: January 9, 2021 (Saturday)

(9 a.m. Beijing Time, Main forum live)(9 p.m. Beijing Time, Main forum replay)

Date of Sub-forum Presentation: January 10-17, 2021

 

Recruiting Categories

Outstanding Faculty (Chair Professor / Professor)

Young Faculty (Associate / Assistant professor)

Post-doctoral Talents

 

Application Materials and Methods

1) Application materials

Resume

Cover letter

Representative papers (published in the previous 5 years), representative work

Honors and awards

Research proposal

 

2) How to apply

Please submit all your application materials to the institutional mailbox of SUSTech Academy for Advanced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aais@sustech.edu.cn) and intended department mailbox (see the list of schools / departments in the end), entitled “SUSTech Global Scientist Interdisciplinary Forum Application- intended department (one department only e.g. Mathematics) for evaluation. We will evaluate your application and send out invitations as soon as possible. Please send materials at your earliest convenience since the registration is limited.

 

3) Application due date:

December 31, 2020

Successful applicants will receive the invitation before January 5, 2021.

 

Contact Information

Miss. Jessie Zhang

Tel: +86-755-88018466

Email: bmehr@sustech.edu.cn

 

Miss. Wenhua Wei

Tel: +86-755-88015713

Email: weiwh2017@sustech.edu.cn

 

Qualifications and Benefits

Outstanding Faculty (Chair Professor / Professor)

1.Requirements

Candidate of national-level talent programs,tenured professor or associate professor of overseas well-known universities or research institutions, leading talent with internationally recognized achievements.

 

2.Support Policies

Research funds:will be discuss case by case.

Group support:  At least 1 PhD student per year and unlimited numbers of post-doctoral fellows in support. Self-determination of hiring 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s (RAPs) with competitive research funding support for RAPs.

Lab space about 150 square meters per person.

 

3.Remuneration

Salary: Globally competitive salary; Preferential policy of individual income tax, income tax of qualified high-level talents will be compensated by local government to a maximum of 15% (tax free).

Insurances: Shenzhen’s highest level of retirement insurance, medical insurance, unemployment insurance, industrial injury insurance, maternity insurance and housing provident funds. Special high-level health insurance is negotiable.

 

4.Benefits

Housing and subsidies: Temporary on-campus apartments provided or subsidies to support off-campus rental housing. No less than CNY 4.5 million living and housing subsidies (tax free) for scholars of national-level talent programs. An extra yearly subsidy of CNY 500,000 will be awarded to scholars within “Pearl River Talents Plan” (longest duration 5 years).

Other benefits: Permanent residence or resident visa service for scholars and family (spouse and children); Service of children’s education in SUSTech affiliated preschool, primary school and middle school; Spouse’s employment service.

 

Young Faculty (Associate / Assistant professor)

1. Requirements

Under the age of 40.

Doctoral degree obtained from internationally renowned universities and institutes; or Ph.D. degree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and more than 36 months of overseas work experience, with a formal teaching or research position in famous overseas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2.Support Policies

Research funds: Up to CNY 12 million / 6 million in research start-up funding is provided by local government and the university within 5 years.

Group support: At least 1 PhD student per year and unlimited numbers of post-doctoral fellows in support. Self-determination of hiring 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s (RAPs) with competitive research fund support for RAPs.

Lab space of approx. 150 square meters per person.

 

3.Remuneration

Salary: Globally competitive salary; Preferential policy of individual income tax, income tax of qualified high-level talents will be compensated by local government to a maximum of 15% (tax free).

Insurances: Shenzhen’s highest level of retirement insurance, medical insurance, unemployment insurance, industrial injury insurance, maternity insurance and housing provident funds. Special high-level health insurance is negotiable.

 

4.Benefits  

Housing and subsidies: Temporary on-campus apartments provided or subsidies to support off-campus rental housing. No less than CNY 2.75 million living and housing subsidies (tax free) for scholars of national-level talent programs. An extra yearly subsidy of CNY 500,000 will be awarded to scholars within “Pearl River Talents Plan” (longest duration 5 years).

Other benefits: Permanent residence or resident visa service for scholars and family (spouse and children); Service of children’s education in SUSTech affiliated preschool, primary school and middle school; Spouse’s employment service.

 

Post-doctoral Talents

1.Requirements

Under the age of 35

No more than 3 years of obtaining doctoral degree with demonstrable academic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excellence.

 

2.Remuneration

Salary: Pre-tax annual salary not less than CNY 335,000 (including provincial and municipal subsidies); For President Outstanding Post-doctors, pre-tax annual salary not less than 507,000 CNY (including provincial and municipal subsidies).

Insurances: Shenzhen’s highest level of retirement insurance.

 

3.Benefits

Housing and subsidies: Temporary on-campus apartments provided or subsidies to support off-campus rental housing.  No less than CNY 1.6 million living and housing subsidies (tax free) for scholars wh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high-level talents in Shenzhen.  

Other benefits: Permanent residence or resident visa service for scholars and family (spouse and children); Service of children’s education in SUSTech affiliated preschool, primary school and middle school.

 

南方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介绍

南方科技大学(简称南科大)是深圳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创建的一所高起点、高定位的公办创新型大学,它肩负着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挥先导和示范作用的使命,并致力于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和深圳创新型城市建设。南科大被确定为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校。2012年4月,教育部同意建校,并赋予学校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使命。南科大根据世界一流理工科大学的学科设置和办学模式,以理、工、医为主,兼具商科和特色人文社科,在本科、硕士、博士层次办学,在一系列新的学科方向上开展研究,使学校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思想库和新知识、新技术的源泉。南科大将发扬“敢闯敢试、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追求卓越”的创校精神,突出“创知、创新、创业”(Research,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的办学特色,努力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及深圳国际化现代化创新型城市建设,快速建设成为聚集一流师资、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创造国际一流学术成果并推动科技应用的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尽早实现创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南科大设置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地球与空间科学系、统计与数据科学系、电子与电气工程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海洋科学与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力学与航空航天工程系、机械与能源工程系、生物医学工程系、金融系等25个院系中心。目前已签约引进教师约1044人,其中教研序列教授(tenure / tenure-track)约500位,院士44位,高层次人才比例占40%以上;学生总数7639人,其中在籍本科生4422人,研究生在读人数3217人  (含博士生1583人,硕士生1634人)。

自2016年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科技统计中我校连续三年人均科研经费超过100万元,名列全国高校前五名。学校已获批建设1个国家级科研平台,19个省部级科研平台,41个市级科研平台。最新自然指数(2019年5月1日至2020年4月30日)显示,南科大位列全球大学66名,中国大学第18位,自然指数加权论文值为158.83。2020年9月2日,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网发布“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2021”,南方科技大学首次进入世界排名300强,位列第251-300位,排在中国内地高校第8位。

南方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以下简称“生医工系”)成立于2016年6月,现任系主任为蒋兴宇讲席教授(哈佛博士、国家杰出青年)。系核心教师共计36名,其中3名讲席教授,1名教授。多名教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等项目和奖励。研究方向包括力学应用医学、可穿戴设备及无线健康监控、原位再生工程、多尺度和多模式生物医学影像、大数据和健康信息学的计算医学、生物医学微机电系统与纳米医学。

生医工系确立了Adventurous(勇于冒险)、Arduous(甘于艰苦)、Amiable(乐于和谐)的“AAA”建系文化。生医工系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将为每位教授提供充足的实验室和办公空间。生医工系诚邀海内外优秀人才加入,共创一个多学科交叉创新的研究平台,依托南方科技大学一流的科研、教学条件,力争将生医工系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基地。

 

Souther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STech) is a research-oriented public university founded in Shenzhen, China’s innovation center, to serve as a model for reforming the education system and modernizing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system. SUSTech has learned from world-class research institutions spanning the globe and has planned its academic disciplines based on the major needs and strategic industries emerging around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With a major focus 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USTech still has substantial research focuses in medicin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to maximize the potential for new ideas across disciplines for new knowledge, new technologie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ith the characteristic of research,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he unique spirit of hard work, SUSTech aims to attract high-quality talents to its faculty, cultivate outstanding and innovative graduates, achieve internationally excellent research outcomes, advance knowledge and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o become a world-class research university.  

 

Currently, SUSTech has 25 departments / schools (as listed below). There are about 1044 faculty members,including about 500 tenure / tenure-track professors, 44 academicians and fellows of academies; more than 40% of faculty members are high-level talents. There are currently 7639 students enrolled at SUSTech, including 4422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nd 3217 graduate students (1583 PhD students and 1634 masters students). Since 2016, according to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atistics of ordina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STech’s research fund of per faculty member has maintained a level of more than CNY 1 million, ranking among the top 5 universities in China. SUSTech has been granted 1 National research platform,19 Guangdong Provision-level and 41 Shenzhen City-level research institutes/laboratories. In 2020, SUSTech was ranked No.18 in the “Nature Index” among all mainland universities of China, No.66 among worldwide universities. On September 2, 2020, Times Higher Education (THE) released its THE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1, with SUSTech maintaining its top ten ranking in mainland China, ranking equal eighth, and ranking between 251st and 300th in the world.

 

The Department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BME) was established in June 2016. The current Head of the Department is Chair Professor Xingyu JIANG (Ph.D. Harvard University, National Outstanding Youth Fund).The Department currently has 36 faculty members, including three chair professors, one professor. Many of them have been awarded “National Distinguished Youth Fund”, “Outstanding Young Scholars of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and“National Distinguished Experts”of The Recruitment Program for Innovative Talents. Research areas include mechanomedicine, multiscale/multimodal biomedical imaging, wearable devices and wireless monitoring, biomedical MEMS, de novo regenerative engineering, computational medicine for big data and health informatics.

 

The core culture of the Department is “Adventurous, Arduous, Amiable”. We sincerely welcome more global talents to join us to create an interdisciplinary innovative research platform, and make the platform a world-class biomedical engineering program within ten years.

 

 

欢迎海内外英才踊跃报名和咨询!

welcome all eligible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to apply and attend !

南方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2021年境外联合培养博士生招生通知

学校概况

       南方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南科大”)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校,秉承“敢闯敢试、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追求卓越”的创校精神,突出“创知、创新、创业”的办学特色,以迅速建成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重大科学技术研究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为建校目标。学校将聚集一流师资、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创造国际一流学术成果、推动科技应用,尽早实现“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

       南方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南科大”)与多所国际一流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实行双校联合培养,双导师指导,颁发合作大学博士学位。欢迎各位优秀学子踊跃申请。

 

生物医学工程系

       生物医学工程系(以下简称“生医工系”)成立于2016年6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郭向东教授为创系系主任,受聘为高级顾问。现任系主任蒋兴宇讲席教授(哈佛博士、国家杰出青年)。

       生医工系核心教师共计13名,3名讲席教授,1名教授。其中多位导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以及“国家特聘青年专家”等项目和奖励。研究方向包括力学应用医学、可穿戴设备及无线健康监控、原位再生工程、多尺度和多模式生物医学影像、大数据和健康信息学的计算医学、生物医学微机电系统与纳米医学。

       目前,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全力支持南方科技大学建设生物医学工程系,生医工系借鉴了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的培养课程,并建立了加强版的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的培养思路,并与哥伦比亚大学联合培养本、硕、博学生。生医工系毕业升学就业率为100%,超过2/3的毕业生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美国康涅狄格 大学、巴黎综合理工学院等世界一流大学深造。

       生医工系确立了Adventurous(勇于冒险)、Arduous(甘于艰苦)、Amiable(乐于和谐)的“AAA”建系文化。生医工系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将为每位教授提供充足的实验室和办公空间。生医工系诚邀海内外优秀人才加入,共创一个多学科交叉创新的研究平台,依托南方科技大学一流的科研、教学条件,力争十年内将生医工系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基地。

详情请查阅生物医学工程系官方网站:

http://bme.sustech.edu.cn/

 

一、招生项目

 

联合培养项目

 

最高招生名额

学制安排

 

学科限制

 

南科大-澳门大学

联合博士项目

40

第1年在澳门

第2、3、4年在南科大

不限

南科大-香港大学

联合博士项目

35

第1、4年在港

第2、3年在南科大

不限

南科大-香港理工大学

联合博士项目

35

第1、2年在港

第3、4年在南科大

30个全校名额,5个南科大深港微电子学院名额

南科大-香港科技大学

联合博士项目

20

第1、4年在港,第2、3年在南科大;或前1.5及最后0.5年在港,中间2年在南科大

不限

南科大-香港城市大学

联合博士项目

20

第1、4年在港

第2、3年在南科大

不限

南科大-香港浸会大学

联合博士项目

10

前1.5及最后0.5年在港,

中间2年在南科大

不限

南科大-英国利兹大学

联合博士项目

10

第1年在英国

其余3年在南科大

不限

南科大-英国华威大学

联合博士项目

5

第1、2年在英国

第3、4年在南科大

不限

南科大-英国萨里大学

联合博士项目

5

第1、2年在英国

第3、4年在南科大

不限

南科大-英国东英吉利大学

联合博士项目

5

第1年及最后0.5年在英国

中间2.5年在南科大

不限

南科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联合博士项目

20

第1、2年在加拿大

第3、4年在南科大

限硕士起点学生申请

南科大-昆士兰大学

联合博士项目

10

第1、2年在澳大利亚

第3、4年在南科大

不限

南科大-都灵理工大学

联合博士项目

5

前1.5年在意大利

后1.5年在南科大

限硕士起点学生申请

南科大环境学院-哥本哈根大学联合博士项目

5

第1年在丹麦

第2、3年在南科大

限南科大环境学院,

限硕士起点学生申请

南科大电子系-法国特鲁瓦技术大学联合博士项目

5

前1.5年在法国

后2年在南科大

限南科大电子与电气工程系,限硕士起点学生申请

南科大生物医学工程系-悉尼科技大学联合博士项目

10

2年在澳大利亚

2年在南科大

限南科大生物医学工程系

 

重要提醒:

(1)以上项目学制根据双方学校协议确定,特殊情况需改变学制安排,须经南科大院系及研究生院批准。

(2)参与联培项目的学生不允许转入合作大学的硕士或其他博士项目。

 

二、联培导师

南科大导师参与联合培养项目情况请参考南科大研究生院官网相关信息。

https://gs.sustech.edu.cn/lianpeiboshi2021/1872

 

三、奖助学金

南科大为以上联培项目按照学制安排提供奖助学金,其中在境外学习期间,南科大按合作大学博士生标准提供奖助学金,部分项目另资助在境外期间的学费。详情请咨询南科大研究生院招生与国际化办公室。

在南科大学习期间的奖助学金标准,按南科大当年奖助学金政策或境外联培协议执行。

 

四、学习费用

学生在南科大学习期间,须按当年标准缴纳南科大学费及住宿费。参加香港、澳门及加拿大联培项目的学生须自行缴纳在境外两年期间的学费。

住宿、签证、保险、国际旅费等其他费用均由学生自行承担。超出奖助学金覆盖学习年限后,所有费用由学生自理。学生必须按项目时间安排学习并遵守项目规定,否则将按规定赔偿学校相关损失。

 

五、申请要求

申请者必须满足以下最低申请条件:

1.GPA:

硕士起点学生本科及硕士GPA均达到3.0/4,本科起点学生GPA达到3.0/4,其中本科起点申请香港大学的学生GPA 须达到3.6/4,本科起点申请浸会大学的学生GPA 须达到3.4/4。建议本科起点申请各合作大学的学生,成绩均达到85/100及同等水平。

 

2.语言:

澳门大学

托福550/80;雅思总分6.0,各单科5.5,部分院系接受CET 6 430分以上

香港大学

托福550 /80;雅思总分6,各单科5.5

香港城市大学

 

托福550 /79;雅思总分6.5;部分理科及工科可考虑CET 6 490分以上

香港理工大学

托福550 /80;雅思总分6.5

香港科技大学

托福550 /80;雅思总分6.5,各单科5.5

香港浸会大学

托福总分79,听力18,阅读18,口语18,写作19;雅思总分6.5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各系要求不同,雅思6.5-7,托福92以上,请自行查阅学校网站

英国利兹大学

雅思总分6.5,单科6.0;托福总分87,听力20,阅读20,口语22,写作21

英国华威大学

雅思总分6.5,单科6.0;托福总分92,听力写作21,阅读22,口语23

英国萨里大学

雅思总分6.5,单科6.0;托福总分88,听力口语19,阅读18,写作23

英国东英吉利大学

 

雅思总分6.5,单科6.0;托福总分88,听力写作19,阅读20,口语21

昆士兰大学

雅思总分6.5,单科6.0;托福87/570,听力阅读口语19,写作21

都灵理工大学

雅思总分5.0,托福72,并提供GRE成绩

哥本哈根大学

雅思总分6.5,单科6.0

特鲁瓦技术大学

雅思总分6.5,单科6.0

悉尼科技大学

雅思6.5,写作6.0;托福79-93,写作21

 

重要提醒:

(1)部分合作学校今年采纳TOEFL iBT Special Home Edition或IELTS Indicator或Duolingo English Test,详细要求参阅各合作大学网站。

(2)满足以上申请要求不代表获得取录。如合作大学学科有更高语言要求,申请者须满足该学科要求,如南科大要求高于合作大学要求,须满足南科大要求。在申请过程中,合作大学要求可能会有变动。

 

六、申请方式

所有联合培养项目须先在南科大报名,具体步骤如下:

A. 准备申请材料(相关表格在南科大研究生院网站“招生咨询”下“问题与下载”栏下载)

1.《南方科技大学境外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报名登记表》(英文版);

2.Resume(CV)(英文);

3.研究计划(英文);

4.个人陈述(英文);

5.推荐信两封(英文);

6.成绩单扫描件(须加盖毕业院校教务章或档案所在地人事章);

7.英文考试成绩单扫描件;

8.身份证扫描件;

9.学历学位证书扫描件、学历和学籍信息认证文件《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和《教育部学籍在线验证报考》网址:http://www.chsi.com.cn/(应届毕业生需提交在读证明扫描件,在预录取后须补交学历学位等证明文件扫描件,经真实性查验后方可报到注册);

10.其他能帮助申请的材料(如:毕业论文、在科研刊物或会议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或其它出版物、专利、荣誉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扫描件等)。

 

重要提醒:

(1)原则上所有材料必须一次性提供,不接受补交。

(2)所有学历、学位、成绩、语言、推荐信等证明文件必须保证其真实性,如有虚假,后果自负。

(3)应届毕业生入学前必须获得学位证及毕业证,否则学校有权取消录取资格。

 

B. 投递申请材料

1.截止时间

申请2021年秋季入学的学生须于2020年11月1日18:00前将申请材料投递到南科大生物医学工程系招生邮箱bmezb@sustech.edu.cn

2020年11至12月为南科大选拔时间,2020年12月至2021年1月,南科大将通知通过初选的学生在合作大学进行网申及完成后续程序,合作大学将于2021年2至5月间审核及通知最终录取结果。

2.投递要求

申请者向报考院系联系老师投递PDF版申请材料(请按需要依次命名,如“2. Resume(CV)”,并打包发送)。

邮件题目格式:2021年境外联合培养项目申请-生医工-申请者姓名

邮件题目格式不符者,不予采纳。

 

C. 南科大院系初选和南科大推荐资格审核

南科大院系对成功提交申请材料者进行初选及面试,学校对通过院系初选的学生进行审核,将合格者推荐给合作大学。

 

D. 合作学校网申及面试

通过南科大审核的学生将被通知在境外大学网站上进行正式网申,并根据需要参加境外合作大学的面试或双校联合面试,具体方式及时间由两校院系决定。

 

E. 等待录取结果

通过以上步骤后,合作大学将对申请者进行再次审核。最终录取结果由南科大或合作大学通知学生。

 

南科大研招办联系人:朱老师 0755-88010473

生医工研究生招生老师:罗老师 0755-88015151

南科大李凯团队在近红外二区成像材料设计及其生物医学应用中取得多项研究成果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副教授李凯课题组与合作课题组在近红外二区成像材料设计及其在生物医学诊断领域中取得多项研究成果进展,相继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Biomaterials, Research等领域内知名期刊发表了4篇论文。研究团队通过理论计算验证其设计理念和策略,得到了多种具有近红外二区光学活性的高性能光声及荧光成像材料,并将其成功应用于血管成像、肿瘤检测等研究领域。

 

酯基修饰的新型半导体聚合物光声成像示踪剂,用于监测肿瘤生长

       基于光声成像在深层组织中具有较低的光散射及较高的时空分辨率等优势,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社会对理想的光声造影剂的需求也日益增大。然而,由于可以指导构建高效光声造影剂的理论体系还未被广泛建立,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光声成像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凯课题组联合香港城市大学及高雄科技大学的合作者,提出了一种基于BDT-TQ结构的新型半导体聚合物分子设计体系,并将其应用于光声成像。该体系随着烷氧基苯基、烷基噻吩基、酯基等取代基吸电子能力的增强,分子的最低非占有轨道能级逐渐降低,从而实现了吸收波段从近红外一区(NIR-I)至近红外二区(NIR-II)的红移。其中,酯取代的半导体聚合物分子(BDT-TQE)具有较强的扭曲分子内电荷转移(TICT)效应,在激发状态下显示出极具减弱的荧光以及增强的光声信号。通过理论计算深入分析BDT-TQE的简化单元(s-BDT-TQE)后,研究人员发现该分子具有较高的重整能及较低的绝热能,因而在激发态下可以产生更强的光致非辐射跃迁(PNRD)效应。因此,以BDT-TQE为核心的光声造影剂显示出了高效的光热转换效率及优良的光声性能,并成功实现了对4T1皮下肿瘤和HepG2肝原位肿瘤生长的长期监测。该研究团队与合作者提出的通过对聚合物链中TICT效应的调节来增强其非辐射跃迁(PNRD)特性的策略,能够大大提高半导体聚合物造影剂的光热转换和光声性能,可在活体成像中实现较高的信噪比。

图1. 通过分子结构设计,提升半导体聚合物的非辐射跃迁效率,利用近红外二区光声成像实现对肿瘤生长的长效实时监测。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化学领域顶级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南科大生物医学工程系2019级硕士研究生查梦蕾为论文第一作者,李凯为论文通讯作者,南科大为论文第一通讯单位。

 

自组装包覆策略制备聚集诱导发光纳米探针,应用于多尺度近红外二区血管成像

       近年来,具有聚集诱导发光性质的荧光探针(AIEgens)在生物医学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最常见的水溶性AIEgens制备策略是通过功能性高分子聚合物把疏水的AIE分子包覆成为可以在水中稳定分散的纳米微粒。虽然该方法简单易实施,但其难以达到较好的尺寸与负载率的均一性。因此,开发可实现尺寸均一且负载率稳定的AIEgens的制备策略仍然是一个挑战。基于此,李凯课题组开发了一种由疏水性供体-受体-供体(D-A-D)核心和亲水性聚乙二醇(PEG)链构成的两亲性AIEgens(TTB-PEG1000),并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作团队实现了其在大动物模型中的成像应用。通过自组装的策略可得到在水中稳定分散的纳米探针(粒径为35 nm),该探针不仅具备超过1000 nm的最大发射峰和超过10%的荧光量子产率(QYs)的高效光学性能,而且还具备粒径尺寸均一且稳定的物理性能。研究团队利用此纳米探针,在小鼠和新西兰兔模型上实现了多尺度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成像结果显示,可实现在体分辨率达到~38 μm, 穿透深度为~1 cm。因此,研究团队所设计的高效自组装方策略可有效构建高性能AIE纳米荧光探针,对近红外二区自组装AIEgens的设计开发及其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图2. 自组装策略制备聚集诱导发光纳米探针,实现多尺度近红外二区血管成像。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生物材料领域顶级学术期刊Biomaterials上。2018级南科大-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培博士研究生李迓曦为论文第一作者,李凯为论文通讯作者,南科大为论文第一通讯单位。

 

近红外二区聚集诱导发光探针在灵长类动物中的应用研究

在生物医学荧光成像中,AIEgens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目前还缺乏深入的毒理研究以及在灵长类动物模型中深层成像评估。针对这一问题,南科大李凯课题组联合香港科技大学与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作团队,共同研究了AIE点在高静脉注射剂量(已用于临床的吲哚菁绿,ICG,静脉注射剂量的30倍以上)的情况下,灵长类动物的血液和组织学分析报告。结果显示,AIE点在灵长类动物体内代谢35天后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证明了该AIE点无生物毒性。利用AIE点的生物安全性及高亮的光学性能,合作团队成功实现了在灵长类动物体内深度达1.5cm的血管成像,突破了当前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在毫米级别的限制。因此,基于AIE点的无毒特性以及深层高分辨荧光成像性能,可进一步促进AIE点在临床前应用及转化研究。

图3. 近红外二区聚集诱导发光探针实现了在灵长类动物体内深度达1.5cm的高信噪比血管成像。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Research上,该期刊是中国科协与美国科学促进会于2018年共同创办的国际化、高水平、综合性、大型英文科技期刊,与Science在同一个网络出版平台和数据库运营,是Science自1880年创刊以来第一本合作期刊。李迓曦为论文第二作者,李凯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南科大为论文通讯单位。

 

用新型微流控合成策略制备小于10 nm聚集诱导发光量子点,实现减少肝脏截留及增强肿瘤靶向性

       通过和磷脂杂化得到的AIE点(AIE dots)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成像领域。然而,传统方法制备的AIE点的粒径通常大于25 nm,该类大粒径的AIE点由于肝脏、脾脏等器官的截留,往往难以得到理想的成像效果。为解决这一难题,我校生物医学工程系微流控-纳米生物医学实验室与李凯课题组合作,通过微流控技术成功将AIE点的尺寸调控至10 nm以下。该项研究利用一种具备双螺旋混合管道的微流控芯片(管道宽300微米,高60微米)制备AIE纳米微粒,该芯片可将管道内流速增至240 mL/h,大大缩短了混合时间,并显著降低了纳米颗粒粒径(小于10 nm)。研究团队利用此新型微流控合成策略成功制备了4种不同分子结构的AIE量子点,说明该策略对不同种类AIE分子具有普适性。生物成像结果显示,相较于>25 nm的AIE点,尺寸更小的AIE量子点可在6小时内将细胞摄取量增加10倍左右;AIE量子点可增强85%左右的肿瘤靶向性,减少35%左右的肝脏截留和55%左右的脾脏截留。这种生物性质上的量子效应说明AIE量子点可能比传统AIE点(>25 nm)更适合于细胞标记和肿瘤诊疗方面的应用。

图4. 新型微流控合成策略制备小于10 nm聚集诱导发光量子点,在荷瘤小鼠体内实现减少肝脏截留及增强肿瘤靶向性。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化学领域顶级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查梦蕾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其他作者包括生物医学工程系博士后康天怿、杨光、唐浩及李迓曦等,李凯为共同通讯作者,南科大为论文通讯单位。

 

 

相关论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nie.202010228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42961220306116

https://doi.org/10.34133/2020/4074593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008564

 

 

供稿: 李凯老师课题组

通讯员:肖然

编辑:苗雪宁

主图设计:丘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