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耳科学研究院Elaine Wong研究员来我系开展学术讲座

9月26日,澳大利亚耳科学研究院的Elaine Wong研究员受我系陈放怡副教授的邀请,在台州楼324会议室开展了关于《利用Usher综合征患者中获取的成纤维细胞产生多能干细胞系》的学术报告。

Elaine Wong老师作报告

该报告首先描述了Usher综合征患者所具有的先天遗传缺陷,以及在该遗传缺陷条件下患者的症状。随后,该报告详细阐述了利用Usher综合征患者的成纤维细胞获取多能干细胞系的技术过程;并继而探讨了该技术在改善Usher综合征患者的听觉及视觉功能方面的应用。

Elaine Wong博士的研究为缓解Usher综合征患者的听觉及视觉功能缺陷提供了全新的方案,并为针对Usher综合征的基因疗法奠定了技术基础。

文字:杨肖杰

空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邢金良教授来我系开展学术讲座

9月22日,空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肿瘤线粒体生物实验室邢金良教授受我系蒋兴宇教授的邀请,在台州楼502-3会议室开展了关于《线粒体功能异常与肿瘤相关标志物的转化研究》的学术报告。

 

邢金良老师作报告

报告主要讲述了邢金良教授在肿瘤线粒体生物学及其转化应用的特色研究体系。邢金良教授首先介绍了线粒体在生命活动中的多种作用,然后分享了其课题组在线粒体功能异常与肿瘤防治、肿瘤线粒体基因组测序及突变检测、肿瘤发病风险及预后预测标志物转化应用四个方面详细讲述了线粒体的代谢机制及测序体系在肿瘤预防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邢金良老师(左)与我系蒋兴宇老师(右)

邢金良教授的研究为线粒体的各种功能异常在肝癌和结直肠癌等消化道肿瘤发生中作用,以及作为肿瘤防治的潜在靶标具有临床意义,为新型肝癌标志物的开发提供了新视角。

 

文字:王乐

美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励建安教授来我系开展学术报告

2019年9月12日,应我系张明明助理教授的邀请,美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江苏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中心主任励建安教授在台州楼324会议室开展了题为“5G时代:神经康复的挑战与机遇”的学术报告,探讨了基于当前5G技术和大数据科技背景,康复医疗设备的研究价值和未来发展方向等相关问题。      

励建安院士作报告

励教授指出,在5G技术的支持下,由传感器采集到人体的各类生理信息传感器,将信息传入大数据库系统,并根据人工智能技术快速精确地分析人体的各类生命体征变化,这是非常具有意义和价值的。如果未来康复医疗技术可以使患者在家中接受康复训练,穿戴便携可实时监测设备,这将有助于模糊医疗康复边界,简化我国的三级医疗网络,大大减少医疗工作者的工作量,同时为患者带来更加人性化的康复体验。

 此外,励教授为我系师生介绍了一个新的生命体征概念——aerobic capacity ,即有氧能力,可作为除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之外的第五大生命体征信息,是判断人体运动能力的基础标志。因此,在康复设备的研究中,应更注意有氧能力的特征分析,以动态可持续数据为核心,分析其可适应性与应用性。励教授认为,当前医疗康复领域的研究,更应注重如何更好更快的提高康复效果,提高生命功能曲线的峰值与跨度,而非单纯的延长寿命。       

最后,励教授以万物智能、万物互联、万物感知为核心,指出了当前医疗康复设备领域的技术基础和可发展方向,期待未来有更智能化、人性化的康复设备研究成功,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文字:马芮

生医工系党支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课

9月12日下午,我系党支部召开了书记讲党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会议,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和校党委工作要求,结合我系党支部实际,安排部署我系党支部主题教育工作。党支部书记奚磊主讲,全体党员参加了此次党课主题教育。


奚磊书记围绕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以及怎样才能不忘初心、不辱使命等几方面引导大家做一个新时代的合格党员。奚书记结合我系党支部工作情况,指出要切实把准要求,坚持艰苦朴素作风,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具体表现为时值中秋节之际,我们身为党员要切实从严从实,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杜绝铺张浪费之风。此外,奚书记再次向大家强调了安全问题,提醒大家在即将到来的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日子里,有问题要及时报备,随时沟通。最后,奚书记对下半年的党建活动工作进行了部署,指出应把学习教育、调查研究、解释问题、整改落实贯穿主题教育始终,坚持学做结合,查改贯通,边学边查边改。

国际BT大会:新型机器人助力精准医学,康复机器人未来瞄准低成本

会议现场

2019深圳国际BT(生物技术)大会(以下简称“BT大会”)9月11日在深圳会展中心正式拉开帷幕。会期内,来自国内外生物技术领域的大咖齐聚鹏城,共议行业发展最新动态。数据显示,在深圳众多战略新兴产业中,生物医药产业已经成为重要的增长极。而在不断的发展中,生物医药产业也正成为深圳经济新的“引领极”,生物“硅谷”雏形初现。

今年,BT大会中智能健康工程产学研国际论坛由深圳本土高校南方科技大学承办,南方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张明明助理教授担任论坛主席,机械与能源工程系付成龙副教授担任共同主席。论坛安排了三个主题报告、产学研高端对话和脑科学新品发布会,致力于搭建交流学习和产学研结合的平台,展示智能健康与人机工程领域的最新前沿科技,推动智能健康工程高端产业及相关学科的融合发展。


我系蒋兴宇教授介绍生医工系

新型生物机器人兴起促进康复设备研发

“生物机器人是一个涵盖了生物学,力学,机械构造等多方面知识的新领域。”新西兰工程院院士、利兹大学教授谢胜泉现场作题为“可重构神经康复技术”主题演讲,详细阐述了如何发展新型机器人技术来面对人类健康和独立生活的难题。

面对人口老龄化,中风等问题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严重的大背景,谢胜泉表示,即使面对着功率、计算机理解、数据处理等问题,2018年生物机器人领域还是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交互机器人,柔性机器人的发展促进了康复机器人的前进。”

谈及近期的研究,谢胜泉指出柔性外骨骼,可便携穿戴式外骨骼,可穿戴的神经传感器,脑机接口,社交性机器人等均在研究范围之内,“我们也会以此为基础,结合大数据,朝着以患者为中心的低成本康复设备研发而努力。”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教授、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侯增广认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正改变着生产、生活和医疗模式。“我国老年化与残疾人基数大,而传统康复方法对人来说是重体力劳动,现有康复设备也存在不能契合患者需求的问题。”侯增广表示,智能康复机器人旨在结合两者优点,解决人的关节过于复杂以至于难以契合的问题。他坦言,精确感知与控制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未来要实现高精度自主安全的机器人的路还很远。

 

可操作微米物体“微机器人”助力精准医学

当日,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学讲座教授及机械与生物医学工程系系主任孙东在题为“微机器人细胞操作系统”的主题演讲中说道,微机器人技术与传统物理操作相结合可以为精准医学如细胞治疗提供技术基础,具体可以采用激光、机械以及电磁操作等。而所谓微机器人即尺度小或者能操作微米级别的物体,亦或者是具有制造微小物体能力的机器人。

“在细胞操作层面,高效率多模块集成细胞操作系统虽然存在困难但是对未来的发展很有意义。”孙东介绍,通过强烈聚光所施加的力量操作细胞虽然能以非接触有力的方式操作细胞,但效率还是会整体偏低。

据介绍,目前,细胞操作涉及有细胞重构、应用机器人辅助细胞注射实现全新基因编辑、细胞融合等技术。此外,微机器人还会用于实现细胞传输。

值得一提的是,在产学研高端对话环节,与会嘉宾就“智能健康工程如何引领未来”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同时,进行了Mind Angel脑科学新品发布会,关注无线便携脑电系统/儿童注意力提升训练系统。

论坛主席张明明老师接受采访

据悉,此次论坛承办方南方科技大学一直以理、工、医科的发展为核心,重视学科之间的交叉,截至目前,南方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在智能康复工程领域已经取得了重要成果,其中,多位教师曾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 等项目和奖励。

【来源】南方+
【撰文】 徐 峰
【通讯员】祁是辰 肖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