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诚聘海内外高层次人才

生物医学工程系(以下简称“生医工系”)成立于2016年6月,现诚邀海内外优秀人才加入,各个职称级别(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讲席教授)均有职位,生医工系将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极具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和科研启动经费。生医工系研究方向包括力学应用医学、跨尺度/多模式生物医学影像、可穿戴设备和无线健康监控、生物医学微机电系统、原位再生工程、大数据和健康信息计算医学。更多信息请参看网址:http://bme.sustc.edu.cn/。

应聘者需在生物医学工程及其相关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有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发表,具备一定的海外学习工作经历,并具备出色的沟通能力。有意应聘者请将下列申请材料电子版打包发送至bmehr@sustc.edu.cn,我们将及时处理所有应聘材料。

1. 个人简历(包括完整的学术论文列表);
2. 研究兴趣和教学理念陈述;
3. 篇近期代表性论文全文;
4. 3-5位推荐人的姓名与联系方式(任职单位、联系电话、Email地址)。

南方科技大学(http://www.sustc.edu.cn,简称南科大)是深圳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创建的一所高起点、高定位的公办创新型大学,它肩负着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挥先导和示范作用的使命,并致力于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和深圳创新型城市建设。南科大借鉴世界一流理工科大学的学科设置和办学模式,以理、工、医科为主,兼具商科及特色人文社会学科,在本科、硕士、博士层次办学,在一系列新的学科方向上开展研究,使学校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思想库和新知识、新技术的源泉。

新加坡国立大学副教授Yu Haoyong来我系开展学术讲座

2018年11月23日,应我系助理教授张明明的邀请,新加坡国立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副教授Yu Haoyong在台州楼324开展了题为《Next Generation Gait Rehabilitation Robotics》的学术报告,我系师生参加了讲座。

讲座中,Yu Haoyong总结了中风造成残疾后现有康复医疗器械的局限性和不合理性,并以此介绍了一种为亚急性和慢性中风患者进行地面步态训练的新型机器人外骨骼。与市面上现有的大部分刚性外骨骼康复器械不同,它的外骨骼系统中膝盖关节和踝关节都由同一种新型串联弹性驱动器(SEA)和鲍登线驱动。这种串联弹性驱动器能够在主动运动中表现出较高的刚度,在跟随运动中则具有较高的柔性。该系统采用基于可穿戴传感器的学习算法,能够实现零阻尼跟随运动,使机器人与人体运动同步后,在正确的步态阶段提供辅助力。之后喻教授还提出了一种新型康复医疗器械。这款步态训练器械摒除了传统的外骨骼系统,转而在腰部以及背部给予病人支撑,并根据病人腿部传感器的信号预知病人的体态运动趋势予以辅助。

 

在随后的提问环节中,Yu Haoyong介绍了建立肌电图数据库的可行性和方法,并与现场师生一同探讨了未来康复机器人研究发展的方向。

文字:郭恺琦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龙亿涛来我系开展学术讲座

11月21日,应我系系主任蒋兴宇邀请,华东理工大学教授龙亿涛在台州楼324开展了题为《纳米孔道单分子界面电化学分析研究》的学术报告,我系师生参加了讲座。

龙亿涛在讲座中介绍,他的课题组通过利用多肽单体自组装,形成了具有纳米孔道结构的Aerolysin单分子界面,并在自行研制的光电化学测量系统上极大地提高了界面电化学测量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将电化学测量的空间分辨率提高至1纳米。同时,利用单分子界面“电化学空间限域”效应,实现了单个碱基差异DNA分子的实时分辨,极大的简化了单分子分析繁琐步骤,为单个自组装体动态特性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基础。

 

讲座结束后,现场师生就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文字:罗天挚

我系助理教授郭琼玉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发表人工角膜研究成果

近日,我系助理教授郭琼玉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国际一流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影响因子,13.325)上发表了关于可移植人工角膜的研究成果,论文题目为“Cyclodextrin Modulated Type I Collagen Self-Assembly to Engineer Biomimetic Cornea Implants”。该项工作受到期刊编辑和审稿人的高度评价,作为Frontispiece文章发表(图1)。


图1 可移植人工角膜文章卷首插画

角膜(Cornea)作为眼部的重要组织之一,不仅承担着屈光、维持眼部正常结构的功能,对外界的病原体及尘埃颗粒也起到阻挡作用。然而,角膜同时也容易受到诸如细菌或病毒导致的眼部感染、化学或机械性损伤,以及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影响。因角膜而引起的失明已成为全球第四大致盲原因,主要治疗方法就是角膜移植。当今全球单侧角膜失明人数约2300万,双侧角膜失明人数约490万,但每年角膜供体供应量只有约10万。此外,如果受体患者出现角膜血管化或先前排斥史,移植失败率可高达70%。因此,寻找临床上可大量获得并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人工角膜,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郭琼玉

郭琼玉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助理教授Anirudhap Singh,美国工程院、医学院两院院士Jenniferp H. Elisseeff 合作,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并实现了蛋白多糖类似物对胶原蛋白纳米纤维结构的有效调控(图2)。

据悉,角膜胶原纤维的直径大小与排列方式对角膜材料的透光率和机械性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该研究发现,环糊精类环状低聚糖能够调节胶原纤维的玻璃化、排列和超微结构,尤其是β-环糊精添加到I型胶原蛋白中后产生了与供体角膜相似的纤维层状结构,从而得以获得一种具有优越透明性和机械韧性的人工角膜植入物,并且在体外和兔角膜部分切除术模型上验证了该仿生人工角膜的生物相容性和手术性能。这项工作为体外制备具有临床转化前景的仿生人工角膜研究奠定了基础。

图2. 仿生人工角膜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论文连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dfm.201804076

Frontispiece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dfm.201870297

亮点报道:https://www.advancedsciencenews.com/organic-transparent-but-robust-biomimetic-cornea-impla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