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姚保利、雷铭来我系开展学术讲座

2018年11月5日下午,应我系副系主任、教授吴长锋的邀请,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姚保利、雷铭来我系开展学术讲座,我系师生参加了讲座。

姚保利以《Optical manipulation of particles with spatial modulation of optical fields》为题,向大家详细介绍了光镊的原理、发展历程、应用领域,他通过生动有趣的动画向大家展示了光镊的神奇之处:可以实现微粒的捕获、移动、旋转等等。随后,他介绍了其团队研发的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激光光镊系统,该系统成功实现产业化,相关产品出口至加拿大等多个国家。但是该系统仅可实现单个粒子的捕获,在此基础上姚保利课题组开发了全息光镊系统,该系统功能大大提升,不仅可以实现多个粒子的捕获,而且可以在不同层面、不同空间、不同轨迹对粒子进行操控。并开发了紧凑型全息光镊系统,为进一步的商品化奠定了基础。

雷铭以《Fast spatial domain reconstruction for structured illumination microscopy》为题开展了讲座,首先他阐述了光学超分辨率成像的重要性以及常用的STORM、PALM、STED 和SIM等几种超分辨率成像方法,并评价了不同成像方式的优缺点。针对其课题组着力发展的SIM成像,雷教授详细分析了传统SIM成像的缺点,然后详细介绍了研究组开发的创新性的基于数字微镜器件(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 DMD)的SIM成像系统。随后展示了其研究组提高时间分辨率的实时超分辨成像解决方案和基于DMD-SIM成像系统的快速多色光学层切技术三维成像方式。

文字:房晓峰、刘志贺

 

海外人才缓冲基地安众福教授来我系开展学术讲座

2018年11月5日上午,应我系副教授李凯邀请,海外人才缓冲基地有机光电材料研究所所长安众福教授在台州楼323会议室开展了题为《Ultra-long Organic Phosphorescence》的讲座。我系师生参加了讲座。

安众福获国家自然科学家基金青年项目、面上项目、江苏省青年项目和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入选江苏省“双创团队”、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六大高峰”高层次人才计划等。

安众福在讲座中指出,有机长余辉材料凭借其发光寿命长、量子产率高、斯托克位移大等特点,近年来成为光电和生物领域研究的热点。他的课题组运用化学合成、晶体构建和自组装等方法,得到一系列能被可见光激发、兼具长寿命和高效率的有机长余辉材料。结合前期H-聚集稳定的三线态激子相关研究工作,通过合理的分子设计,新型的动态智能UOP(Ultralong Organic Phosphorescence)有望应用于信息存储与加密(如黑暗下的二维码扫描、货币防伪)及生物成像等。

文字:张晨

电子科技大学李鹏程教授和福建医科大学刘小龙教授来我系开展讲座

2018年11月4日上午,应我系副教授奚磊邀请,电子科技大学李鹏程教授和福建医科大学刘小龙教授来我系开展讲座。我系系主任、讲席教授蒋兴宇,副系主任、教授吴长锋出席,部分学生参加了讲座。

李鹏程为我系师生带来了题为《Spatio-temporal targeted photomodulation of neural activity combined with laser speckle imaging》的讲座。人类自19世纪就开始探索神经信号的变化与血流变化的关系。一般地认为脑部的血液变化是神经信号与血流响应函数卷积的结果,因此可以测得血液变化与血流响应函数并通过去卷积的方法,来推算神经的变化。李鹏程在讲座中介绍,他的团队研究主要是利用激光散斑成像方法来监测血流变化,利用空间光调制器(SLM)实现对脑部随机区域的刺激,将得到的血流变化图与刺激信号之间进行比较。另外,提出了消除成像中存在噪声的一些方法,以及通过多聚焦融合图片的方法来提高图像信噪比。最后李鹏程也介绍了他的团队正在将结构光照明加入到散斑成像中,来提升成像质量。

刘小龙则开展了题为《Smart nanodevices with synergistic antitumor therapy: towards hypoxia microenvironment aggravated by phototherapy》。中国癌症发病率、死亡率都已经占到了全球总数的四分之一。刘小龙首先介绍了大部分癌症的一些治疗手段,以及他研究的主要方向:光动力、光热治疗方法的优势与劣势。AQ4N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治疗癌症的药物,它本身是无毒的,然而在缺氧环境下会变成具有毒性的AQ4。而肿瘤区域,恰恰处于这种缺氧状态,因此这会极大地降低药物的治疗效果。刘小龙的团队 通过血红细胞进行ICG改造,使其在光照的情况下可以释放氧气,来提升AQ4N药物的治疗效果。另外也利用一种化学物质,包裹葡萄糖氧化酶。这种物质在H2O2作用下会发生分解,释放葡萄糖氧化酶分解肿瘤内部的葡萄糖,使其处于饥饿状态,提升治疗效果。

文字:孙瑷蕙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刘贻尧来我系开展学术讲座

2018年10月24日上午,应我系副教授唐斌邀请,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刘贻尧在台州楼323会议室开展了题为《肌球蛋白振动:胞内生物力的产生、传递与调控机制》的讲座。我系师生参加了讲座。

刘贻尧教授是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生物交叉研究中心副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生物力学与生物流变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和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

胞内生物力通过影响细胞活动,进而对组织形态发生有重要调控作用。刘贻尧教授的相关研究,展示了ROCK信号分别通过与Rho相互作用寡聚化扩大自身信号,进而激活肌球蛋白,使得细胞收缩;放大的ROCK信号会募集肌球蛋白磷酸酶进行负反馈调节,关闭肌球蛋白收缩的信号,使得细胞产生周期性形变。深入研究还发现肌球蛋白信号受到b整合素的调控;而钙黏蛋白不参与这个过程,只会通过改变肌动蛋白的分布使得结合在肌动蛋白上的肌球蛋白分布发生改变,揭示了黏附分子对肌球蛋白的差异调节机制,为深入研究细胞骨架动力学奠定了基础。

文字:薛以泽邦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化学工程系讲座教授杨宏来我系开展学术讲座

2018年10月23日下午,应我系系主任、讲席教授蒋兴宇邀请,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化学工程系讲座教授杨宏在台州楼323会议室开展了题为《Quantifying the Formation and Dissolution of Nanoparticl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in Catalysis and Nanotoxicity》的讲座。我系副教授李凯、助理讲授何俊龙等老师及学生代表参加了讲座。


杨宏教授在讲座中介绍,他的课题组通过使用螯合剂以及原位透射电子显微镜,实现了对纳米金属合金的组分,形貌,以及尺寸的精确调控。他指出,通过带有巯基的长链分子对铜纳米粒子的表面进行改性,将极大的降低铜纳米粒子的生物毒性。杨宏教授所开展的对纳米颗粒形成机制的研究,对开发高性能形貌可控的纳米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讲座吸引了大量师生的参与,并引发了在场师生的浓厚兴趣,大家纷纷就相关前沿学术问题进行交流探讨,杨宏教授对大家的疑问一一给予了详细解答。


讲座结束后,蒋兴宇教授代表我系向杨宏教授赠送纪念品,并合影留念。

文字:罗天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