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勇于冒险 甘于艰苦 乐于和谐

Adventurous Arduous Amiable

2019-06-06 | 科研新闻

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方宁副教授来我系开展学术报告

       6月4日,应生物医学工程系郭琼玉助理教授的邀请,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方宁副教授在台州楼324会议室开展了题为“Five-Dimensional Single Particle Tracking Reveals Rotational Motions in Live Cells”的学术报告。 方宁教授作报告        方宁教授团队主要围绕跨膜转运和细胞内转运的旋转动力学问题展开科学研究。实验期间为了获得复杂细胞环境中各向异性等离子体金纳米棒的精确测量,进而开发了单粒子定向和旋转跟踪(SPORT)技术。这一项技术可以获得五个维度的丰富信息,包括x,y,z坐标和探头过渡偶极子的两个取向角(方位角和极角)。SPORT技术能够提供关于细胞内吞过程中涉及的特征性旋转动力学的重要信息(包括旋转速率,模式和方向),例如粘附,内吞作用和功能化纳米粒子的运输,这一系列结果可能与药物递送和病毒侵入有关。此外,方宁教授还介绍了其团队研发的相关金纳米材料,以及具有视差效果的Parallax-DIC显微镜等。 方宁老师与郭琼玉老师合影        最后,方宁教授介绍了金纳米粒子对肿瘤细胞的转移侵袭具有抑制作用,其团队对金纳米粒子材料进行了特定修饰,可以靶向肿瘤细胞膜上的整合蛋白,破坏细胞骨架,进而抑制肿瘤细胞的转移侵袭。其研究为肿瘤的临床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文字:胡小燕、李志华  

2019-05-29 | 科研新闻

悉尼科技大学Joanne Tipper教授来我系开展学术报告

5月27日,应生物医学工程系系主任、讲席教授蒋兴宇邀请,悉尼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院长Joanne Tipper教授做客南方科技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并在台州楼324开展了学术报告。 Joanne Tipper教授作报告       Joanne Tipper教授介绍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金属、陶瓷颗粒的分离以及其生物效应,这有助于开发更加可靠持久的移植器械。另外,Joanne Tipper教授也展示了其团队在新材料方面的研究,包括分离、表征不同材料的磨损颗粒,以及其生物效应的测定,例如氮化硅基涂层体系、抗氧化剂聚乙烯,维生素E,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聚醚醚酮,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碳纳米管/石墨烯聚乙烯复合物等材料。此外,Joanne Tipper教授团队也研究了脊髓细胞对脊椎植入物磨损产物的反应,以及神经干细胞和初级神经细胞对修复中枢神经系统的新型水凝胶支架刚度的反应,取得了显著成果。       组织工程作为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医工结合的新技术,为组织移植奠定了理论基础,但生物材料的生物相容性一直是亟需解决的问题。Joanne Tipper教授的研究成果加深了我们对组织与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了解,对解决生物材料相容性,推进组织移植有着重要的作用。 蒋兴宇老师与Joanne Tipper老师合影   文字:景浩

2019-05-27 | 科研新闻

意大利国际高等研究院Prof. Vincent Torre来我系开展学术报告

     5月22日,应生物医学工程系系主任、讲席教授蒋兴宇邀请,意大利国际高等研究院(SISSA)跨学科实验室主任Vincent Torre做客南方科技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并在台州楼324开展了学术报告。 Prof. Torre       Vincent Torre教授团队主要围绕胶质瘤相关的关键科学问题展开科学研究。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是最常见的致命性脑部肿瘤,不仅具有易迁移和易浸润性,还对常规的化学疗法及放射疗法具有抗性,导致疾病难以治愈。一方面,Vincent Torre教授团队结合细胞成型和钙比率成像技术,发现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细胞中[Ca2+]受自发性钙波影响会异常升高,并通过肿瘤细胞微管传递给相邻的细胞,在这个生理过程中肿瘤细胞的线粒体钙转运蛋白和Na/K/Ca交换蛋白会发生过表达,Vincent Torre教授认为这可能是引起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高转移性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Vincent Torre教授团队将催化剂铁纳米颗粒限制在石墨层间,获得了三维的碳纳米管网状结构,并将该体系应用于胶质瘤细胞和正常的皮质细胞进行共培养,提供了一种肿瘤细胞浸润性研究的体外平台;此外,Vincent Torre教授团队还通过整合人工智能以及深度学习等相关技术,并结合临床记录,期望建立一个临床诊断相关的数据库,服务于神经外科的治疗过程当中。 合影       总的来说,活细胞钙比率成像、纳米制造及基于人工智能的神经外科三方面科学技术都有可能为治疗脑肿瘤带来新的解决方案,科学终将服务于人类,未来可期。     文字:唐浩

2019-05-22 | 科研新闻

清华大学何彦老师来我系开展学术报告

5月22日,应生物医学工程系系主任、讲席教授蒋兴宇邀请,清华大学化学系何彦教授做客南方科技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并在台州楼502-3开展了学术报告。   何彦老师 何彦教授介绍了深入了解纳米颗粒的细胞内吞过程,对于推动纳米生物学的发展,包括生物成像、药物输送和疾病诊断的重要性。并提出,目前,许多研究表明纳米颗粒的理化性质,如大小、形貌、组成、结构、表面修饰及蛋白冠,会影响纳米颗粒的内吞方式以及纳米颗粒内吞后的细胞响应。然而,导致纳米颗粒像病毒一样有效地进入细胞和潜在的纳米颗粒细胞毒性的内在机制仍然有许多细节需要搞清楚。因此,包括荧光的和非荧光的成像方法,许多基于多时空分辨的显微成像方法的单颗粒示踪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纳米颗粒-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中。从细胞递送纳米颗粒的角度出发,纳米颗粒细胞内吞的物理过程可以分为4个主要阶段:(1) 接近并吸附到细胞膜上;(2)在细胞膜上扩散;(3)进入细胞;(4)细胞内运输。在这里,何彦老师利用暗场显微镜观察上述4个阶段中功能化金纳米棒的平动和转动动力学,并根据其动力学特性分析推测可能的内在细胞机制,希望有助于揭开细胞内外物质运输的神秘面纱并实现对纳米颗粒的细胞内吞过程的调控。

2019-05-20 | 教学新闻

我系16级本科生林维聪参加共融机器人重大研究计划年度学术交流会暨2019″世界机器人大赛─共融机器人挑战赛”获最佳潜力奖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以及北京科技大学共同承办的 “共融机器人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年度学术交流会暨2019年“世界机器人大赛─共融机器人挑战赛”(第一阶段比赛)于5月10-12日在北京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顺利举行。           大赛奉行“聚合、创新、创造”三步走理念,以“人-机-环境共融”为主题,邀请了国内机器人领域知名专家担任评委,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众多知名高校的顶尖机器人科研团队参加大赛。           经过初评后的25支队伍近100名队员参加了本次挑战赛,挑战赛分两组开展,各参赛队伍通过实物、视频等多种方式展示了自己的创意成果,充分展示了青年群体在机器人创意想法、创新应用的成果。           我系2016级本科生林维聪同学代表南方科技大学神经康复机器人实验室参加比赛,参赛作品为:“基于脑-眼-肢体双边的协调训练模型及机器人系统”,指导老师为张明明助理教授。该作品旨在融合脑电信号、眼动信息及力反馈信息,为神经康复机器人系统提供最优的协调控制策略,让训练者获得最佳的康复效果,在康复领域、专业性协调训练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参赛过程中,概念仅提出不到半年的此项目就以高度的新颖性获得了评委专家的肯定和好评,在众多来自国内顶尖高校中脱颖而出,获得最佳潜力奖。  

联系我们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学苑大道1088号

bme@sustech.edu.cn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