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勇于冒险 甘于艰苦 乐于和谐

Adventurous Arduous Amiable

2019-05-22 | 科研新闻

清华大学何彦老师来我系开展学术报告

5月22日,应生物医学工程系系主任、讲席教授蒋兴宇邀请,清华大学化学系何彦教授做客南方科技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并在台州楼502-3开展了学术报告。   何彦老师 何彦教授介绍了深入了解纳米颗粒的细胞内吞过程,对于推动纳米生物学的发展,包括生物成像、药物输送和疾病诊断的重要性。并提出,目前,许多研究表明纳米颗粒的理化性质,如大小、形貌、组成、结构、表面修饰及蛋白冠,会影响纳米颗粒的内吞方式以及纳米颗粒内吞后的细胞响应。然而,导致纳米颗粒像病毒一样有效地进入细胞和潜在的纳米颗粒细胞毒性的内在机制仍然有许多细节需要搞清楚。因此,包括荧光的和非荧光的成像方法,许多基于多时空分辨的显微成像方法的单颗粒示踪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纳米颗粒-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中。从细胞递送纳米颗粒的角度出发,纳米颗粒细胞内吞的物理过程可以分为4个主要阶段:(1) 接近并吸附到细胞膜上;(2)在细胞膜上扩散;(3)进入细胞;(4)细胞内运输。在这里,何彦老师利用暗场显微镜观察上述4个阶段中功能化金纳米棒的平动和转动动力学,并根据其动力学特性分析推测可能的内在细胞机制,希望有助于揭开细胞内外物质运输的神秘面纱并实现对纳米颗粒的细胞内吞过程的调控。

2019-05-20 | 教学新闻

我系16级本科生林维聪参加共融机器人重大研究计划年度学术交流会暨2019″世界机器人大赛─共融机器人挑战赛”获最佳潜力奖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以及北京科技大学共同承办的 “共融机器人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年度学术交流会暨2019年“世界机器人大赛─共融机器人挑战赛”(第一阶段比赛)于5月10-12日在北京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顺利举行。           大赛奉行“聚合、创新、创造”三步走理念,以“人-机-环境共融”为主题,邀请了国内机器人领域知名专家担任评委,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众多知名高校的顶尖机器人科研团队参加大赛。           经过初评后的25支队伍近100名队员参加了本次挑战赛,挑战赛分两组开展,各参赛队伍通过实物、视频等多种方式展示了自己的创意成果,充分展示了青年群体在机器人创意想法、创新应用的成果。           我系2016级本科生林维聪同学代表南方科技大学神经康复机器人实验室参加比赛,参赛作品为:“基于脑-眼-肢体双边的协调训练模型及机器人系统”,指导老师为张明明助理教授。该作品旨在融合脑电信号、眼动信息及力反馈信息,为神经康复机器人系统提供最优的协调控制策略,让训练者获得最佳的康复效果,在康复领域、专业性协调训练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参赛过程中,概念仅提出不到半年的此项目就以高度的新颖性获得了评委专家的肯定和好评,在众多来自国内顶尖高校中脱颖而出,获得最佳潜力奖。  

2019-05-13 | 综合新闻

“大潮起珠江”——南科大生医工系党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5月11日,为更好地了解广东改革开放40年波澜壮阔历史进程,以及勇当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的实践探索,追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的足迹,南方科技大学工学院党支部书记汪宏、生物医学工程系党支部书记奚磊,率领生医工系党支部党员以及积极分子前往参观学习“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 合影       走进展馆,时代画卷风起云涌,历史气息扑面而来。展览按照历史脉络由“敢为人先 勇立潮头”(1978-1992)、“增创优势 砥砺前行”(1992-2012)、“走在前列 当好窗口”(2012-2018)三部分组成。       参观学习过程中,全体党员胸前佩戴党徽,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仔细观看实物模型、影像视频等展品,不时在展板前驻足研读、交流讨论。 我系党支部干部张明明(左)、工学院党委书记汪宏(中)、我系党支部书记奚磊(右)        行走在展馆中,通过一幅幅的历史照片、实物、视频和场景等等,大家仿佛穿梭在生动的历史画卷中,深刻地了解了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的壮阔历程和辉煌成就,感受着改革开放所带来的飞速发展,令人深受振奋和鼓舞!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牌匾带有鲜明的历史感和时代感,烙上了改革开放初期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的印记,具有强烈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通过参观学习,党员同志对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讲话精神有了更深切、更直观的感受。大家表示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学习和创新,助力南科大教育! 合影

2019-05-13 | 教学新闻

“关于眼睛,你们都知道些什么呢?”

      5月11日,我系助理教授郭琼玉老师邀请南方科技大学附属第二小学一年级102班的小朋友们来生物医学工程系参观了先进生物材料实验室和合成生物学实验室,并在图书馆111报告厅为小朋友们开展了题为《眼睛的组织工程》的科普讲座。   小朋友们参观我系,看着展板图片和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时,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兴奋地互相讨论着。         小朋友们在图书馆报告厅入座,等待讲座开始。           郭琼玉老师在图书馆做报告时,以问题“关于眼睛,你们都知道些什么呢?”与现场的小朋友们亲切互动开头,小朋友们纷纷举手回答。之后介绍了角膜的三层细胞,分别是表皮、上皮和内皮细胞。而角膜作为眼睛的窗户,具有非常完美的层状结构,不同层里的角膜细胞承担了不同的作用,但是只有最外层的角膜上皮细胞由于角膜缘干细胞的存在而具有很好的自我修复能力。       随后郭琼玉教授还向孩子们讲述了视力矫正手术:PRK近视矫正手术和LASIK近视矫正手术。紧接着郭教授提到眼睛各种疾病的治疗手段,讲座末尾郭琼玉教授还特别叮嘱小朋友爱护自己的眼睛。         互动期间小朋友们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气氛十分活跃。         接下来还进行了水凝胶制备实验,先在一个杯子里装上海藻酸钠溶液并滴上一滴可食用色素,用滴管搅拌均匀;另一个杯子里装上氯化钙溶液,再将滴管吸取海藻酸钠溶液于氯化钙溶液中,水凝胶马上就成形了,有块状的,球形的。小朋友们亲自动手进行了实验,玩儿得不亦乐乎。         最后进行了颁奖环节,鉴于小朋友们表现出色,给每一位小朋友颁发了“科学小能手”奖状。     【郭琼玉课题组】 郭琼玉博士注重于高分子生物材料在转化医学方向的研发,将其应用于多个具有挑战性的生物医学课题,在可移植人工角膜、可降解血管支架、记忆性纳米材料、骨修复以及细胞调控等领域里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相关的一系列科研成果多次发表在Biomaterials,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Macromolecules, Journal of Biomedical Materials Research Part A等著名专业高水平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21篇(SCI-E收录18篇),被引用超过300次。第一作者文章9篇。创新成果被国际同行广泛认可,包括Optics & Photonics News,Extracellular Matrix News,ScienceDaily,AIMBE,Physics News等在内的多家国际知名媒体对创新成果多次详细报道。最近两年内申请和获授美国专利达5项,其中可移植人工角膜的研究成果已经在全球包括美国、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和欧洲等多个国家提交了多项专利申请。         文字:胡小燕

2019-05-10 | 党建新闻

走村入户爱心帮扶:南科大生医工系党支部开展下乡扶贫活动

5月9日,在南方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党支部奚磊书记的指导下,我系党支委张明明同志率领支部成员王丹同志、肖然同志深入走访河源市超田村,开始了为期一天的下乡扶贫慰问活动。 早上七点半,由南科大出发,经过四个小时的车程,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车辆在经过超田村的村口牌,继续蜿蜒行进了五分钟之后,我们见到了我校驻村扶贫工作的黄老师和超田村妇女主任。 超田村宣传牌 黄老师介绍到,超田村辖区面积2.45平方公里,全村共382户,总人口1783人,属人多地少、自然资源贫乏的贫困村。村民的家庭主要经济收入靠在家务农和外出务工,村民年人均收入不足8000元,贫困户人均收入不足4000元。村子里现有贫困户31户、共109人被列入扶贫对象。而作为超田村教学点的超田小学,在10名老师的艰苦努力下,承担着从学前班到三年级共80余名小学生的教学任务。 超田小学 之后,我们又行进了一段土路,便到了农户吴老伯的家。落座之后,张明明老师与吴老伯亲切交谈,全面了解慰问老人的生活、身体情况。对他嘘寒问暖、关怀备至,把关怀送到了老人的心坎上,鼓励他坚定生活的信心,勇敢面对困难,克服困难。事后,张明明老师还代表我系党支部为农户送上了一些生活必需品。 和吴老伯亲切交谈 从吴老伯家出来之后,党支部一行又马不停蹄地赶往村里唯一一所学校——超田小学,对在那里的师生进行走访关怀。刚进校园,便有一些来上学的孩子们出来礼貌地打招呼说“叔叔好,阿姨好”。孩子们一个个都天真质朴、笑脸盈盈的,甚是可爱。 张老师和学生们亲切交谈 张老师和校长了解情况 超田小学公开栏 随后,校长带我们参观了学校的设施设备,并讲解了学校的日常运作。校长说到,超田小学许多孩子的家长,都在城市里打工,家中只有老人和孩子相依为命。但是尽管村子里教学条件较差,缺少书籍以及电子教学设备,但在老师们的勤恳付出和学生的奋发努力下,整体的升学成绩还是非常可观的。 学生领取礼物 来访之前,党支部一行为孩子们购买了一些文具套装。或许我们能做的不多,但我们希望能有更多人的目光关注着他们,能有更多人的爱来陪伴他们成长。 合影  

2019-05-10 | 科研新闻

中国科学院牛利教授来我系开展学术报告

5月9日,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现代分析技术工程实验室主任牛利教授受我系吴长锋教授的邀请,在台州楼324会议室开展了题为《分析仪器化设计及移动传感分析》的学术报告。 牛利教授团队主要研究领域为方向-界面电化学及电分析化学,从界面基础出发,围绕新型功能材料在光电化学传感领域的技术应用,研制开发新型的光电化学传感器件,并将其与电子工程、软件工程相结合,研制开发检测/监测分析仪器设备。在报告过程中,牛利教授针对研究生所面对的分析化学技术方法,介绍了分析化学的重要性,并着重移动传感分析及分析仪器化设计两个领域,分别介绍了相关领域的一些研究成果。分析化学在材料、环境、农业、能源等诸多研究领域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仅是简单的与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等多学科领域的交叉,许多工程技术的发展也为分析技术方法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必要的技术补充,特别是分析仪器技术方法的发展提高,使得分析应用在准确度、灵敏度、时间分辨率等技术指标上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同时也使得操作更简便、数据更多维、耗材更廉价。 牛利教授的研究对移动传感分析及分析仪器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从左至右依次是:蒋兴宇老师、王建方老师、牛利老师、张玉微老师、吴长锋老师   文字:弭飞雪

2019-04-29 | 科研新闻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曾宪荣教授来我系开展学术报告

4月29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分子与医学药理系曾宪荣教授受我系蒋兴宇教授的邀请,在台州楼324开展了题为《纳米芯片与肿瘤液体活检》的学术报告。 曾宪荣老师作报告 曾宪荣教授围绕团队开发的芯片及其临床应用展开讲述,主要分为三部分:NanoVelcro芯片的研发、循环肿瘤细胞的细胞核大小与肿瘤转移状态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以及芯片在无创产前诊断中的应用。首先,曾宪荣教授介绍一款名为NanoVelcro的新型芯片用于分离循环肿瘤细胞(CTCs)。芯片上的纳米线比人类头发薄1000倍,其上覆盖着识别循环肿瘤细胞的抗体,当2mL血液流过芯片时,肿瘤细胞就会粘附在纳米线上,就像尼龙扣一样。芯片上微小的温度敏感性聚合物刷会改变自身物理性质来应对温度的变化,实现37oC捕捉、4oC释放循环肿瘤细胞,有效提高循环肿瘤细胞的纯度。第二部分介绍该团队临床招募包括无转移、非内脏转移和有内脏转移的前列腺癌患者,利用NanoVelcro芯片分离和捕获肿瘤细胞,随后行病理形态学检查,用高斯混合模型分析核尺寸的分布,结果显示发生内脏转移的前列腺癌患者的循环肿瘤细胞的细胞核非常小,强调形态学对循环肿瘤细胞亚分类的重要性。第三部分介绍该团队建立的纳米印迹制备工艺,研发与激光捕获显微切割(LCM)技术相兼容的NanoVelcro芯片,可从母体血液中分离出循环滋养细胞,这在无创性产前诊断应用中具有极大的潜力。曾宪荣教授的研究对纳米材料与微流体平台建设在分子诊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合影   文字:曾颖敏

2019-04-29 | 科研新闻

北京大学白凡研究员来我系开展学术报告

4月29日,来自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的白凡研究员受我系金大勇讲席教授邀请,在台州楼502-3会议室开展了为题《调控细菌耐药和复苏的关键分子机制研究》和《单细胞测序技术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的学术报告。 白凡研究员作报告 在细菌耐药研究领域,报告围绕着持留菌的形成原因和持留菌对抗生素的耐药分子机制研究展开。白凡研究员首先介绍了细菌耐药的机制,并介绍了细菌产生耐药性是源自被称为“持留菌”的基因异质性细菌亚群。通过耐药细菌在撤除抗生素后复苏过程中单细胞观测等展开一系列的研究,并发现了每个持留菌表现出不同的休眠深度。其次,通过微流控技术对单细胞进行实时动态观察,意外发现了伴随着细菌休眠深度的加深,细菌细胞内会出现明显的“小黑点”。通过蛋白荧光标记和高通量质谱鉴定,这些小黑点被证明是大量蛋白产生的聚合体,这些蛋白沉淀也是细菌进入深度休眠的原因。通过大量的单细胞实时荧光成像和分子生物学实验,揭示了蛋白质沉淀聚合体的产生是由于细胞内ATP的耗竭。通过以上的研究工作系统阐明了耐药细菌进入不同休眠深度的表型差异和分子机制,首次揭示了决定细菌复苏生长所需要的时间快慢的关键生物过程,为消除细菌耐药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药物靶标。 讲座现场 为了满足我们对单细胞测序知识的渴求,白凡研究员不辞辛苦地又向我们介绍了以《单细胞测序技术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为题的相关研究。首先,介绍了肿瘤细胞的转移过程以及循环肿瘤细胞(CTCs) 的产生机制和CTCs异质性研究中所采用的单细胞基因测序技术,这些研究工作为CTCs的无创液体活检诊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白凡研究员在癌症病人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在世界范围第一个报道单个循环肿瘤细胞的全基因组测序结果。其次,介绍了单细胞转录组在研究肿瘤免疫的应用,研究内容主要有四部分:1.分离肿瘤组织内容免疫细胞(TIL),进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分析;2.识别新的罕见的免疫细胞亚类,推断有特异功能的免疫细胞亚类;3.分析T细胞克隆情况,探索与T细胞激活或抑制相关的基因表达模式;4.从参与免疫过程基因的表达特征中寻找新的肿瘤免疫治疗的靶点和标志物。通过这几部分的研究获得肿瘤免疫图谱,解决了肿瘤组织内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的关系的科学问题。 白凡研究员(左)和我系金大勇老师(右)   文字:孙秀

联系我们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
学苑大道1088号

bme@sustech.edu.cn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