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勇于冒险 甘于艰苦 乐于和谐

Adventurous Arduous Amiable

2018-11-20 | 综合新闻

校长陈十一带队调研我系并指导工作

2018年11月16日下午,校长陈十一带领研究生院副院长杨双华、工学院副院长汪宏、财务部副部长成济立、人力资源部副部长戴鹏、教工部副部长叶飞、校园服务办公室主任李兴华等一行来我系调研并指导工作。 蒋兴宇陪同陈十一参观生物医学工程系实验室 我系系主任蒋兴宇及全体教师热情接待了陈十一一行。陈十一在蒋兴宇的陪同下参观了我系实验室和办公空间,我系教师向陈十一展示科研进展。 我系副教授陈放怡向陈十一汇报科研进展 我系副教授奚磊向陈十一汇报科研进展 我系助理教授郭琼玉向陈十一汇报科研进展 随后,陈十一一行与我系教师在台州楼324会议室开展座谈。蒋兴宇详细介绍了我系的发展现状,陈十一一行与我系教师就人才引进、学生培养、国际交流、博士学位点申请、经费预算、空间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陈十一对我系近期取得的成果表示肯定,同时对实验室建设、经费使用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并对我系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开展现场办公,相关职能处室负责人对接解答解决。 座谈会现场 今年以来,我系发展迅速,人才引进力度速度加倍,学生培养数量翻番,学生毕业升学就业率名列前茅,博士点申报工作扎实推进,主要研究方向实验空间初具规模,重点学科科研平台建设稳步前进,力争在国际国内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打造靓丽名片。

2018-11-15 | 综合新闻

我系举行专业介绍会暨奖学金颁奖典礼

2018年11月14日,我系在致仁书院活动室举行专业介绍会暨奖学金颁奖典礼,中国癌症基金会理事、深圳医协培训中心校长修成娟出席,我系系主任蒋兴宇、副主任吴长锋及部分教职工参加了会议,介绍会吸引了60多名同学参加。 会议现场 会上,蒋兴宇首先向大家介绍了我系发展情况,着重介绍了我系近期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他认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属于交叉学科,能开拓眼界,培养学生的长远眼光。同时,在打牢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同学们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不必过早被限制在特定的方向里,给未来更多的可能性。 蒋兴宇介绍我系情况 随后修成娟讲话,她赞赏南科大是一所美丽且充满希望的学校,而蓬勃发展的生医工系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她勉励广大学子珍惜眼前优越的学习科研环境,努力学习,打牢基础,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修成娟讲话 修成娟与蒋兴宇为获得“悦泰美”“京西票号”奖学金的同学颁奖并合影。2016级尹泓同学作为学生代表发言,并分享了他学习英语的独到方法。 修成娟与我系教师合影 颁奖现场 尹泓作为学生代表发言 会后,同学们就学习、升学等相关方面的问题踊跃提问,我系教师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入交流。 蒋兴宇解答学生问题 师生交流

2018-11-14 | 科研新闻

我系成功举办生物医学-化学测量学前沿研讨会

2018年11月11日-12日,由我系与化学系共同主办的生物医学-化学测量学前沿研讨会在深圳紫荆山庄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尔康、张玉奎、顾瑛,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董绍俊,以及来自国内外生物医学和化学测量分析领域的30多位专家参加了会议,共同探讨推动深圳乃至国内生物医学及化学测量分析技术发展之道。我校副校长鲁春出席会议,理学院院长杨学明主持会议。我系系主任蒋兴宇为会议执行主席,教授吴长锋、副教授李凯做学术报告。 会议现场 鲁春对出席会议的专家学者表示欢迎。他表示,希望通过此次会议,让多种学术观点交流碰撞,在南科大的平台上产生更多科研理论与应用方面的创新。会上,鲁春代表校长陈十一向张玉奎颁发了兼职教授聘书。 鲁春致辞 杨学明主持会议 此次会议为期两天,由四个部分组成,与会专家分别就生物质谱、微流控芯片、纳米技术以及生物医学等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蒋兴宇与吴长锋主持大会报告第二部分,吴长锋和李凯分别开展了题为《聚合物点荧光成像与传感》和《有机荧光探针的制备及其在长效细胞示踪中的应用》的报告。 汪尔康、张玉奎、顾瑛、董绍俊作学术报告 蒋兴宇主持大会报告第二部分 吴长锋主持大会报告第二部分并做学术报告 李凯做学术报告

2018-11-07 | 科研新闻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姚保利、雷铭来我系开展学术讲座

2018年11月5日下午,应我系副系主任、教授吴长锋的邀请,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姚保利、雷铭来我系开展学术讲座,我系师生参加了讲座。 姚保利以《Optical manipulation of particles with spatial modulation of optical fields》为题,向大家详细介绍了光镊的原理、发展历程、应用领域,他通过生动有趣的动画向大家展示了光镊的神奇之处:可以实现微粒的捕获、移动、旋转等等。随后,他介绍了其团队研发的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激光光镊系统,该系统成功实现产业化,相关产品出口至加拿大等多个国家。但是该系统仅可实现单个粒子的捕获,在此基础上姚保利课题组开发了全息光镊系统,该系统功能大大提升,不仅可以实现多个粒子的捕获,而且可以在不同层面、不同空间、不同轨迹对粒子进行操控。并开发了紧凑型全息光镊系统,为进一步的商品化奠定了基础。 雷铭以《Fast spatial domain reconstruction for structured illumination microscopy》为题开展了讲座,首先他阐述了光学超分辨率成像的重要性以及常用的STORM、PALM、STED 和SIM等几种超分辨率成像方法,并评价了不同成像方式的优缺点。针对其课题组着力发展的SIM成像,雷教授详细分析了传统SIM成像的缺点,然后详细介绍了研究组开发的创新性的基于数字微镜器件(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 DMD)的SIM成像系统。随后展示了其研究组提高时间分辨率的实时超分辨成像解决方案和基于DMD-SIM成像系统的快速多色光学层切技术三维成像方式。 文字:房晓峰、刘志贺  

2018-11-06 | 科研新闻

电子科技大学李鹏程教授和福建医科大学刘小龙教授来我系开展讲座

2018年11月4日上午,应我系副教授奚磊邀请,电子科技大学李鹏程教授和福建医科大学刘小龙教授来我系开展讲座。我系系主任、讲席教授蒋兴宇,副系主任、教授吴长锋出席,部分学生参加了讲座。 李鹏程为我系师生带来了题为《Spatio-temporal targeted photomodulation of neural activity combined with laser speckle imaging》的讲座。人类自19世纪就开始探索神经信号的变化与血流变化的关系。一般地认为脑部的血液变化是神经信号与血流响应函数卷积的结果,因此可以测得血液变化与血流响应函数并通过去卷积的方法,来推算神经的变化。李鹏程在讲座中介绍,他的团队研究主要是利用激光散斑成像方法来监测血流变化,利用空间光调制器(SLM)实现对脑部随机区域的刺激,将得到的血流变化图与刺激信号之间进行比较。另外,提出了消除成像中存在噪声的一些方法,以及通过多聚焦融合图片的方法来提高图像信噪比。最后李鹏程也介绍了他的团队正在将结构光照明加入到散斑成像中,来提升成像质量。 刘小龙则开展了题为《Smart nanodevices with synergistic antitumor therapy: towards hypoxia microenvironment aggravated by phototherapy》。中国癌症发病率、死亡率都已经占到了全球总数的四分之一。刘小龙首先介绍了大部分癌症的一些治疗手段,以及他研究的主要方向:光动力、光热治疗方法的优势与劣势。AQ4N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治疗癌症的药物,它本身是无毒的,然而在缺氧环境下会变成具有毒性的AQ4。而肿瘤区域,恰恰处于这种缺氧状态,因此这会极大地降低药物的治疗效果。刘小龙的团队 通过血红细胞进行ICG改造,使其在光照的情况下可以释放氧气,来提升AQ4N药物的治疗效果。另外也利用一种化学物质,包裹葡萄糖氧化酶。这种物质在H2O2作用下会发生分解,释放葡萄糖氧化酶分解肿瘤内部的葡萄糖,使其处于饥饿状态,提升治疗效果。 文字:孙瑷蕙

2018-10-25 | 科研新闻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刘贻尧来我系开展学术讲座

2018年10月24日上午,应我系副教授唐斌邀请,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刘贻尧在台州楼323会议室开展了题为《肌球蛋白振动:胞内生物力的产生、传递与调控机制》的讲座。我系师生参加了讲座。 刘贻尧教授是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生物交叉研究中心副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生物力学与生物流变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和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 胞内生物力通过影响细胞活动,进而对组织形态发生有重要调控作用。刘贻尧教授的相关研究,展示了ROCK信号分别通过与Rho相互作用寡聚化扩大自身信号,进而激活肌球蛋白,使得细胞收缩;放大的ROCK信号会募集肌球蛋白磷酸酶进行负反馈调节,关闭肌球蛋白收缩的信号,使得细胞产生周期性形变。深入研究还发现肌球蛋白信号受到b整合素的调控;而钙黏蛋白不参与这个过程,只会通过改变肌动蛋白的分布使得结合在肌动蛋白上的肌球蛋白分布发生改变,揭示了黏附分子对肌球蛋白的差异调节机制,为深入研究细胞骨架动力学奠定了基础。 文字:薛以泽邦  

2018-10-18 | 科研新闻

吉林大学宋宏伟教授来我系开展学术讲座

2018年10月18日上午,应我系教授吴长锋邀请,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宋宏伟来我系开展了题为《稀土纳米晶发光中的局域电磁场调控与太阳电池应用》的讲座。我系系主任蒋兴宇、副教授李凯等老师及学生代表参加了讲座。 宋宏伟教授开讲 宋宏伟教授是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集成光电子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科院百人计划获得者,主要从事纳米光电功能材料与应用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学术奖励。 讲座现场 宋宏伟教授详细介绍了其课题组近年来在局域电磁场调控稀土纳米材料发光、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及稀土掺杂钙钛矿量子点等方面取得的一系列进展。稀土材料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利用其制备的稀土纳米发光材料在能源、生物传感、红外防伪等领域展现出诱人的应用前景。但是目前稀土纳米材料存在量子效率低、吸收截面小等缺点。宋宏伟教授课题组利用局域电磁场调控原理,在国际上首次利用三维光子晶体结构实现了稀土纳米材料发光3个数量级的增强。此外,宋宏伟教授课题组还利用稀土材料实现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效率、稳定性等性能的优化。最后,宋宏伟教授介绍了其团队在稀土掺杂钙钛矿量子点领域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稀土掺杂可以明显提高其发光效率,而且利用该纳米材料作为荧光转换层制备的硅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也大幅提高,这为提高太阳能电池效率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宋宏伟教授与我系部分教师合影 文字:房晓峰

2018-09-23 | 科研新闻

阎锡蕴院士做客南科大讲堂并莅临我系指导工作

  2018年9月21日上午,我系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阎锡蕴做客第183期南科大讲堂,为我校师生带来关于“纳米酶:肿瘤治疗新策略”的专题讲座。讲座由我系系主任蒋兴宇主持。 阎锡蕴院士报告   阎锡蕴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她曾发表研究论文150余篇,其纳米酶应用相关研究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讲座中,阎锡蕴首先介绍了纳米酶的发现过程,她形容这是一个“跨界”并且“by chance”的过程。无机纳米材料为多功能分子,具有酶活性和纳米效应,即直径越小活性越高,并且活性与天然酶相当。她特别提到Fe3O4是一类过氧化物模拟酶。1993年该现象已被发现,但是在2007年阎锡蕴首次从酶学角度发表了文章,建立了系统的方法。利用Fe3O4纳米酶试纸条检测埃博拉病毒,解决了当地条件有限的问题,并且灵敏度很高,比传统方法提高了一百倍。铁蛋白搭载药物可以靶向治疗肿瘤细胞,并穿越血脑屏障。阎锡蕴课题组首次定义了纳米酶活性单位,建立了标准化。纳米酶活性单位为最适反应条件下,每分钟内催化1μmol底物转化为产物所需的酶量。阎锡蕴的讲座引发了在场师生的浓厚兴趣,大家积极提问,阎锡蕴从专业的角度仔细作答,现场气氛活跃。 讲座现场   讲座结束后,阎锡蕴院士在我系系主任蒋兴宇、助理教授何俊龙的陪同下参观了我系教师办公和科研地点及我校冷冻电镜、实验动物中心等。 参观我系办公、科研环境 阎锡蕴与我系部分教师合影 参观冷冻电镜

联系我们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
学苑大道1088号

bme@sustech.edu.cn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