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勇于冒险 甘于艰苦 乐于和谐

Adventurous Arduous Amiable

2018-09-03 | 综合新闻

用通识教育和自学创新,打通专业发展的任督二脉——我系系主任蒋兴宇在开学典礼上发言

各位同学、老师:   早上好。   我是南科大生物医学工程系的教授,蒋兴宇,很高兴作为教师代表在这隆重的开学典礼上发言。   我和同学们一样,在不久前才选择来到南科大。我们都选择来到深圳这座全世界最创新的城市,选择来到南科大的原因,我想就是要引领创新、做其他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我首先要祝贺大家,在人生的重要节点,做出了明智的选择!   如果说南科大是以通识教育为特点的高校,那南科大生物医学工程则是最淋漓尽致地贯彻通识教育理念的专业。你可能会问生物医学工程是什么专业,中学时期没有听说过嘛。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利用工程和数理化的方法,给医学与健康带来福音。如果你选择了南科大、选择了生物医学工程,则可以不仅有机会学习最先进的理科、工科的知识,还可以接触医学健康的诸多高精尖技术。   你可能还会问,读了南科大、读了生物医学工程,以后能干嘛?因为通识教育,你会有非常多的选择,除了继续做理工男、理工女,你还可以做码农、可以做金融、当然还可以从事医学健康行业。这些多样化的选择是非常适应今天社会发展的。现代社会的一个特点是快速发展。如果你只学习一门手艺,当这一门手艺被新技术所代替,你就会完全失去竞争力。比如。。。 。。。 我就不举例了,伤害到有些职业的感情啊。 所以通识教育非常重要,一定要利用在南科大期间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你们长大以后不光能引领科技创新,甚至可以引领社会的发展与变革。   多学科的交叉前沿研究能让技术发展实现人类的梦想,例如美国Facebook的Zukerberger提出让人长生不老。再如千里眼、顺风耳、钢铁侠,这些自从人类有历史记录以来就梦想实现的、带有科幻色彩的目标,利用交叉学科、利用生物医学工程的系统研究,都有可能实现。   回想我20多年前在芝加哥大学进行本科学习期间,除了University of Chicago的通识教育,最大的收获是:学会自学。我们大家都是学习的专家了,在场的同学都已经至少有过12年学习的经验,过关斩将,进入南科大。但是很多人还没有学会自学。我在芝加哥大学进行本科学习的时候,学期很短,一年分成三个学期,每个学期10周授课时间,很多教授都会把本来16周的课程压缩到10周时间上完。 几乎所有学科的老师要求我们要预习课程再来上课。如果没有提前自学,基本上无法跟上。在很短的10周内,居然有两次期中考试和一次期末考试,因为每一门课进度不同,这样一开学基本上从第3周开始就在各种考试中度过,直至期末考试完成。整个大学教学与其说是在教和学中度过,不如说是在自学与自学质量考核中度过。虽然当时感觉比较紧张,可以说是压力山大,但是后来逐渐适应了。现在来看当时的紧张学习,对于我自学能力的培养极其重要,让我受益匪浅。如果没有能力很好地安排时间、没有能力快速自学,我今天绝对不可能进行生物医学工程这种高度交叉的科学研究,因为我们进行的前沿科学研究,经常需要我们去自学一些以往没有学习过的知识。所以同学们,要学会自学,是你们在南科大要一定完成的使命!   在南科大期间,除了学好理工科,还要注重英文学习。英文是科学、工程、工商业、金融业等诸多领域世界性的基本沟通工具。学好英文,可以提高你知识范围、扩大你的交往圈、提升生活质量。南科大的英文教学环境非常好,但是英文学习如果没有自学,绝对不可能取得好效果。而且必须每天抽出固定时间自学,并运用之。最新的生物医学工程研究证明,会多种语言的人,智商和情商普遍较高,也更快乐。   祝大家在南科大四年中快乐地学习、快乐地生活。

2018-09-03 | 综合新闻

我系硕士研究生张子一在2018年新生开学典礼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是来自生物医学工程系的张子一,非常荣幸能够代表2018级研究生新生在这里发言。   今天,1801名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同学们相聚在南方科技大学,怀揣着求知的梦想,我们一起从南方科技大学出发,开始一段崭新的人生旅程。   我曾就读于北京理工大学化学专业,大一的时候就去过中科院化学所给大牛们打下手,从一开始的小白一路上摸爬滚打,随着科研的深入我逐渐地明确了自己的想法,那就是——我想要进一步深造。来到南科大,我的专业从化学变成了生物医学工程,从传统理工科跨入了前沿交叉学科。南方科技大学十分注重交叉学科的发展,在这儿多领域的人才进行思想碰撞,以求突破单一学科难以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平台决定了视野,站在南科大的高水平的平台上,我们能够看得更远。   在选择南科大之后的这个暑假里,我见到了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单粒子冷冻电镜的发明者,Joachim Frank。Joachim受邀来到我们美丽的校园,为师生讲解冷冻电镜的成果与发展。在深圳市的大力支持下,共计10台冷冻透射电子显微镜及其它71套相关辅助仪器和样品制备设备入驻南科大校园,待全部建成后,将是我国最先进的冷冻电镜实验室,也是全球顶尖的冷冻电镜实验室之一。南科大的校园里,处处洋溢着国际范儿的气息。当我们在全球化的视角下思考问题,就能够从容面对世界的变化,捕捉发展的契机,把握前进的方向。南科大人与世界对话,为幸福播种,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科研梦想。   从美国辞去终身教职,来我校任教的邓巍巍教授曾这样评价:南科大是一所令人“一见钟情”的大学,对我来说亦是如此。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而南科大,就是大师云集的地方。遇见南科大,我们有机会在课堂上近距离聆听院士的教导,在报告厅与诺奖获得者面对面讨论,在seminar上见到学科领域的学术泰斗。遇见南科大,我们还可以在宁静的荔园和欣园醒来,在先进一流的实验楼里流连忘返,漫步在晚风习习的湖畔。遇见南科大,我们可以在国际化的平台上了解多元文化,可以在跨学科学术交流里挑战学术前沿,可以在深圳创业的氛围中释放激情与活力。   占地1.94平方公里的南方科技大学,几乎正好占深圳面积的千分之一。这千分之一,带着深圳这座改革之城的创新基因,被定位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试验田”。今年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同学们踏上这片土地学习,也必将有一段不平凡的人生之旅。   “创知、创新、创业”这是所有南科大人共同的故事,也是我们将要续写的华章。在研究生新的起点上,在各位老师的指导和关怀下,未来我们的道路会愈加宽广。2018级的新生同学们,让我们牢记“敢闯敢试、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在南科大携手共同出发,开创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谢谢大家!

2018-09-03 | 综合新闻

我系师生代表出席学校2018年开学典礼并发言

  2018年9月2日上午,南方科技大学2018年开学典礼在新落成的南科大润杨体育馆隆重举行。校党委书记郭雨蓉、校长陈十一及校领导班子成员,我系系主任蒋兴宇,教授吴长锋,副教授李凯,助理教授何俊龙、张明明出席了典礼。副校长汤涛主持仪式。         校长陈十一致辞   陈十一首先致辞。他首先代表学校对2018级全体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们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选择南科大这所具有时代精神和创新气质的大学,是一种面向未来的选择。他在致辞中深情回顾了40年前自己作为国家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心怀科技报国的理想、走上求学之路的历程;回顾了40年前的深圳从崛起到腾飞的改革开放之路,而日新月异的南科大建设,正为学子们再现特区建设初期那种干事创业的激情与场面。           陈十一还介绍了南科大以秋季学期战略研讨会为起点的、探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模式的新思路和新征程,并与新生们分享了如何在南科大从“探索认知的深度、开拓视野的宽度、延展胸怀的广度、磨练意志的韧度、构建生命的强度、注入生活的温度、紧跟时代的速度、迈向人生的高度”等多重维度构建丰富立体的大学生活,为自己的人生书写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系系主任蒋兴宇发言 蒋兴宇作为教师代表在典礼上发言。他以个人的本科学习经历为例,给新生提供了几点中肯的建议,首先是要学会自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极其重要,如果没有能力很好地安排时间、没有能力快速自学,我今天绝对不可能进行生物医学工程这种高度交叉的科学研究。”他希望同学们在四年中努力拼搏,快乐学习,未来引领科技创新,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 18级硕士研究生张子一发言   我系18级硕士研究生张子一在发言中表示,南科大是一所令人“一见钟情”的学校。她说,遇见南科大,就有机会在课堂上近距离聆听院士的教导,在报告厅与诺奖获得者面对面讨论,在seminar上见到学科领域的学术泰斗。她希望同学们秉持“敢闯敢试、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在南科大书写属于自己的华章。 李迓曦接受深圳卫视采访   会后,我系2018级博士研究生李迓曦接受了深圳卫视《深视新闻》栏目的采访,她向媒体表示,南科大不逊于国外的很多学校,且更具有中国特色,它的师资力量还有各方面的设施更适合中国学生。南科大教师团队力量非常雄厚,科研能力很强,让学生无论是学习还是做实验,都有非常坚实的后盾,让学生能够顺利的完成科研工作。   我系2018级11名硕士研究生,5名博士研究生也参加了开学典礼。这是我系继2017年开始研究生招生以来的第二批研究生,学生数量相比2017年翻一番。我系将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大力引进高端教师人才,背靠深圳生物医学工程发展的良好环境,培育适应社会需要的一流科研人才。

2018-08-01 | 教学新闻

工学院院长徐政和、副院长张璧莅临我系开展教师座谈会

  2018年7月31日上午,工学院院长徐政和、副院长张璧莅临我系指导工作,并开展教师座谈会倾听我系教师心声。我系系主任蒋兴宇、执行系主任陈放怡出席,教授吴长锋,副教授唐斌、奚磊,助理教授郭琼玉、何俊龙,教学工程师彭诚参加了座谈会。 座谈会现场  蒋兴宇首先对徐政和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徐政和对我系工作从人才引进、国际合作及未来工学院大楼我系空间规划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指导。他对我系今年以来迅速引进人才的进度表示肯定,并强调要确定主干学科,配合博士点申请,为人才引进确定方向。他指出,我系应在原有与哥伦比亚大学友好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合作。并指导我系未来在工学院大楼空间规划时应在维持原有结构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合理利用。 工学院院长徐政和指导工作 张璧则主要对我系教学工作进行指导,他认为,我系未来发展要综合考虑学生就业问题,而ABET认证则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他强调,参加ABET认证需领导重视,专人负责,提前做好资料收集工作。他还提出,未来工学院将提供专题心理课程,可供工学院各院系学生修读,课程采用项目制形式,以目标为导向,培养学生能力,方便后期集中展示。 工学院副院长张璧指导工作   随后,我系教师从空间使用、经费管理、采购流程、行政服务、科研成果等多个方面向工学院领导提出意见和建议。

2018-06-26 | 综合新闻

哥伦比亚大学工学院副院长Barclay Morrison一行来我系交流指导

  6月25日,哥伦比亚大学工学院分管本科生工作副院长Barclay Morrison,生物医学工程系副教授Lance C. Kam、高级讲师Aaron Matthew Kyle来我系交流指导。我校工学院院长徐政和,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系主任、我系创系系主任郭向东,我系主任蒋兴宇、执行系主任陈放怡出席会议,我系全体教师参加了会议。         Barclay Morrison一行三人本次来访主要就两校工学院合作进行洽谈,并对我系教学工作进行交流指导。徐政和对Barclay Morrison一行的来访表示欢迎,并以MIT、UBC等高校为例介绍了我校与国际名校合作交流的形式与情况。Aaron Matthew Kyle向我系详细介绍了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capstone课程。双方就学生联合培养、教授科研合作等领域进行了深入探讨。         随后,Barclay Morrison一行参观了我系教学实验室,并对我系核心课程进行了一对一的指导,双方就深化两系合作的形式和内涵进行了进一步探讨,并达成了进一步共识。         据悉,在2016年,我系建立之初,两校工学院曾就两系合作交流签订过学术合作备忘录,在学生交流培养、课程指导等方面达成共识,此次交流将推动双方合作的纵深发展。 交流会议现场 合影留念 参观我系教学实验室

2018-06-22 | 科研新闻

我系吴长锋课题组生物医学传感器研究取得新进展,有望实现糖尿病的无痛血糖监测

  近日,我系教授吴长锋课题组在生物医学传感器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课题组研究的新型“葡萄糖传感器”,能够通过智能手机实现对血糖水平的实时监测。这对开发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血糖监测技术有着怎样的关键意义?为此,我们走访了吴长锋教授,听一听他的解读。 吴长锋教授   吴长锋教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在此次研究中,他率先将光学传感器引入到活体动物的血糖监测中,在生物传感器领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糖尿病人需要非常频繁地检测血糖,通过手指取血和血糖仪来检测血糖高低,这对于病人来说具有一定的痛苦,而且这种方式不能提供血糖的连续性变化。”吴长锋说,“对于高危的糖尿病人,临床上目前使用植入型电化学传感器对血糖进行连续监测,这种方式能得到实时的血糖检测变化曲线,能给医生和病人更全面的数据。但是,电化学传感器五到七天就需要更换一个电极,就是说在体内过一段时间信号就会降低产生漂移,导致检测的结果不太准确,并且还会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   正是由于临床上的需要,吴长锋教授课题组选择用光学方法来研发“葡萄糖传感器”。该传感器植入到皮下后,其发光颜色随着血糖的变化而改变。用智能手机拍摄一张照片,就能够把血糖的高低测量出来,真正做到了方便快捷,有望长时间监控血糖的变化趋势,并减轻病人的痛苦。同时,由于生物相容性非常好,即便葡萄糖传感器长时间植入皮下也不会对人体造成副作用。吴长锋教授说,希望继续研究这种检测方法,将该传感器应用于临床中,为生物医学领域做出贡献。 吴长锋课题组在实验室 对话教授: Q:做这个项目大概花了多长时间? A:从2012年到现在用了大概六年时间,但目前并没有结束。这个项目两篇文章的第一作者孙凯今年博士毕业,可以说,这个项目贯穿了他的整个博士生涯。我们的研究成果虽然具有突破性和创新性,但这还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未来我们还要在这个项目上合作,继续优化相关材料和传感器体内的检测特性,可以说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Q: 您在带领课题组做这项课题时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A:主要是技术方面的困难,即一个在理论上成立的想法是否能够在实验中真正实现的难题。很多时候,师生面临这种“梦想转换为现实”的困难,心里都是很没底的。研究者无法预计何时能够实现第一步的突破,而这第一步突破往往就是一个科研项目最关键、最困难的部分。其实实验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等一个个问题都解决了,我们也就接近成功了。还有就是对学生的引导,遇到困难时,学生会担心实验是否能做出结果,甚至会动摇做科研的初心,这时候给予关注和引导是十分必要的。 Q:请问实验过程中,有没有一些有意思的小插曲可以分享一下呢?  A:大多时候科研工作是比较枯燥的,但是做出成果那一刻的喜悦却是最能触动人心的。尤其是看到自己的学生终于在实验室取得突破,论文得以发表时的那种喜悦,我感到非常欣慰——毕竟我们也是从学生过来的,能切身体验到他们的不易和攻克难关之后的胜利感。 Q:这篇文章是由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与学生共同完成,请问和不同背景的人一起共事是一种什么体验? A:团队里大部分都是已经共事多年的同事和朋友,包括美国华盛顿大学的Daniel Chiu教授。他现在是我们生物医学工程系的兼职教授,我在他的科研组里工作过。在我决定回国发展之前,我们就有过针对半导体传感器无线血糖监测的讨论,他也提供了一些想法,但在当时的背景下觉得这个想法实现起来还有难度。回国后一段时间,我自己牵头课题组展开这项研究,并邀请Daniel Chiu参与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校、华盛顿大学、澳门大学和吉林大学的团队成员都保持了频繁的交流、讨论、结果分享与互评,这种团队之间的融洽与合作,以及为同一个目标并肩作战的感觉很棒。 科研核心:   糖尿病是当前公众健康的严重威胁之一,准确可靠的血糖监测对于糖尿病的诊断、治疗和及时护理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上对高风险糖尿病人普遍使用植入型电化学传感器来进行血糖的连续监测,但是酶电极等植入器件有组织损伤、信号漂移以及需要频繁更换等缺陷。光学检测技术有望克服电化学传感器的缺陷,但目前用光学方法对体内血糖水平进行可逆、灵敏和实时检测仍然是相关研究领域的难题。   在最近工作中,吴长锋课题组进一步设计开发出一种超灵敏的聚合物点葡萄糖传感器,相比于前期工作,传感器的灵敏性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将传感器植入小鼠皮下后,其发光颜色随着血糖浓度改变而改变。课题组进一步开发了图像处理软件APP安装在智能手机上,通过手机摄像采集传感器发光图像,然后进行APP图像处理定量确定血糖浓度,实现了对体内血糖水平的无线动态监测。以上结果为新型光学传感器的设计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也为进一步开发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血糖监测技术奠定了基础。 论文连接: 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acsnano.6b02386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8b02188

2018-06-01 | 综合新闻

我系赴成都、重庆兄弟院校交流访问

  2018年5月25日-29日,我系创系系主任郭向东、系主任蒋兴宇带队,先后赴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大学交流访问,了解四所高校、科研机构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科研、教学、人才建设等情况,并就合作项目进行了讨论,我系执行系主任、副教授陈放怡,教授吴长锋、杨戈,副教授唐斌、奚磊、李凯等参加访问。   5月25日,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叶玲,办公室主任韩向龙对我系郭向东、蒋兴宇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叶玲介绍了华西口腔医学院的历史及发展,双方就科研合作,人才交流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5月26日,我系教授拜访和参观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中心张兴栋院士及其团队成员对我系教授给予了热情接待,张兴栋期待能与我系有进一步的合作与交流。   5月27日,我系教授拜访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沙河校区,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袁勤、副院长黄健等出席了座谈会,双方就力学和影像学科研团队建设进行了深入交流。   5月28日,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院长王贵学对我系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并从学科发展概况、学科与学位点、学科现状分析与对策、学科未来发展规划等方面详细介绍了重庆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双一流学科建设的现状与举措。同时,还向我系教授开展了题为《BME医工融合的跨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的报告。

联系我们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
学苑大道1088号

bme@sustech.edu.cn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