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勇于冒险 甘于艰苦 乐于和谐

Adventurous Arduous Amiable

2016-12-21 | 科研新闻

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Laurencin教授南科大讲堂畅谈“治愈工程”前景

 2016年12月20日,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康涅狄格大学(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教授Cato T. Laurencin做客南科大讲堂,在图书馆111报告厅为我校师生带来题为“Regenerative Engineering: Convergence in Action”的报告。总务长鲁春主持了讲座。 座谈会现场        Cato T. Laurencin是肌肉骨骼组织再生领域的专家,研究重点是再生工程,生物材料,纳米技术,药物传递和干细胞科学。他曾因在再生工程方面的变革性工作获得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颁发的PIONEER奖,以及来自国家科学基金会的两个新兴前沿研究与创新奖(EFRI)奖。2009年,他获得了医学和生物工程最高荣誉的Pierre Galletti奖,并被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评为100名现代时代的工程师。2013年,他获得了美国“国家科技创新奖”。他是美国国家工程院、美国国家医学院、中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Cato T. Laurencin作报告        报告中,Cato T. Laurencin概括地介绍了再生工程的概念。再生工程主要着眼于单独或综合使用生物材料、细胞,借助生物学、化学、工程学原理,进行活体组织的再生。这是一门需要干细胞科学,物理学,发育生物学和临床翻译等先进科学进行交叉研究的学科。        随后,他用自己做研究拍下的图片重现了结缔组织超微结构,向大家介绍了利用聚合纳米纤维系统创造生物模拟的方法,“我们采用纳米纤维材料,进行了肩袖损伤修复。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对小鼠进行了植入修复,8周后我们发现修补的预期效果是可以实现的。现在,这一技术已经可以用到人体上。” Cato T. Laurencin认为再生工程有着光明的前景。        Cato T. Laurencin表示,过去28年里,他一直和同行致力于肌肉骨骼组织再生领域的研究。在2013年,他们有了几乎可以再生每个肌肉骨骼组织的系统,他们现在的目标是“治愈工程”(Hartford Engineering a Limb,简称为“H.E.A.L工程”),这项工程计划是在2013年提出的,他们希望在7年时间里再生出人类膝盖,并在2030年前再生出人类肢体。“很多人把治愈工程的难度跟登月计划相比,但人类最终还是登上了月球,我们正孜孜不倦地为这项计划努力着,我希望能把这些告诉你们,希望有一天在座的同学们可以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一起去实现堪比‘登月’的计划。” 提问环节        讲座引发了同学们对再生工程的兴趣,互动环节许多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问。Cato T. Laurencin给予了耐心细致的解答,用实际行动表现了一名科学家严谨治学的修养和态度。讲座结束,生物医学工程系主任郭向东教授还给Cato T. Laurencin颁发了南科大讲堂纪念证书。   郭向东教授为Laurencin教授颁发南科大讲堂纪念证书 文字:学生新闻社 唐婕 图片:何思阳、苏佳慧

2016-12-13 | 科研新闻

特拉维夫大学David Elad教授来我系进行学术交流

2016年12月12日,特拉维夫大学生物医学工程教授、世界生物力学理事会成员、AIMBE和BMES USA的会士(Fellow)David Elad教授,应我系邀请,在第二科研楼317-2会议室为我校师生开展了题为“Mechanobiology of Nasal Epithelial Cells Exposed to Clean and Polluted Airflows”,我系创系系主任郭向东教授主持报告。 David Elad教授做报告     David Elad教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空气污染术语PM的具体含义,面对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鼻腔——作为呼吸系统的窗口,对人体呼吸系统的防御具有重要作用。现有研究表明,空气污染会癌症和呼吸道疾病的患病几率,但患病机制尚未明确。接着David Elad教授介绍了鼻腔的仿真模型、鼻腔模型中的空气运输等,向大家展示了课题组的成果及模型实例,便于在座师生理解。之后David Elad教授讲述了其课题组在鼻上皮细胞对空气污染的反应,主要是将培养的鼻上皮细胞(空气-液体界面)暴露于干净和污染的气流中,观察其细胞反应、黏性蛋白分泌和炎症表达等,通过对比两组数据的差异,从而找出具体结论。 提问互动     在提问环节,在座师生就鼻腔模型和鼻上皮细胞与空气污染的反应中参数等跟David Elad教授进行了有效深入的互动,David Elad教授针对提问,一一给予耐心解答。

2016-11-10 | 科研新闻

西交大卢天健教授做客第91期南科大讲堂

2016年11月9日,应我系郭向东教授的邀请,西安交通大学多功能材料与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仿生工程与生物力学”多学科交叉研究中心主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卢天健教授,做客第91期南科大讲堂,在图书馆110为我校师生带来题为“超轻多孔材料:从工程结构到细胞微环境”的精彩报告,介绍了其课题组二十年来开发不同类型超轻多孔材料的经验。我校副教务长黄克服主持报告会。        讲座中,卢天健表示,不能跟着别人的脚步做科研,要走自己的路,作为一个力学研究者,他不局限于单一的力学领域,而是深入开展了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他认为,研究材料是研究力学的自然媒介,透过材料发展史,向自然充满的各种多孔材料学习,从而研究出符合国家生产需要的优质材料是十分必要的。           在谈到自己的研究轨迹时,卢天健介绍了自己在剑桥大学萌生研究超轻多孔材料意愿的过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泡沫金属研究在西方国家兴起,学术界争相研究泡沫金属的盛况引发了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对发展泡沫金属材料的追捧,有家日本公司甚至提出了将泡沫材料应用于高铁降噪的想法。然而卢天健等人在之后对泡沫金属的深入研究中发现,该材料有很多微缺陷且结构承载能力不强,根本无法直接应用并实现降噪功能。虽然泡沫金属无法达到之前的功能预期,但卢天健发现这种材料可以实现良好的传热传质功能,并可用于能量吸收。因此,他决定继续在泡沫金属中探究,并带着自己的研究经验毅然决然归国,为国家发展轻质复合结构的材料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除了专业领域的研究介绍,卢天健还分享了自己在求学、做研究的宝贵经验。在提问环节,在座师生针对多孔材料的制备、性能等问题跟卢老师展开了互动,卢老师耐心解答后,还建议缺乏方向规划的学生多跟教授们接触,从研究中将知识与应用结合,才能更了解所学理论。 文字:刘灵杰(学新社) 杜莉(生物医学工程系) 摄影:沈悰(学新社)

2016-10-27 | 科研新闻

华工吴建华教授来我系进行学术交流

2016年10月27日,华南理工大学吴建华教授应我系唐斌副教授邀请在第二科研楼102会议室为我校师生展开了题为“细胞分子生物力学——开启生命奥秘之门的一片新钥匙”的精彩报告,生物医学工程系创系系主任郭向东教授主持报告。       吴建华教授以生命的乐章为引子,由唐诗宋词优美的意境到大自然的生命之美,来谈生物科学——探索者的乐园、思想家的圣殿,并向大家介绍了生物医学工程这个交叉学科的魅力所在。接着,吴教授向我们介绍了细胞生物力学的实验与若干前沿问题:力依赖的受体-配体相互作用,血栓形成和止血过程的力,流动增强模型细胞黏附,力学敏感离子通道、力学环境与干细胞的定向分化、力化学信号传导与细胞黏附与迁移、生物材料与细胞功能等。并着重介绍了力-化学偶联过程的分子动力学模拟,从晶体结构、构象空间、时间尺度效应和MD实验的不可重复性几个方面说明分子动力学模型。报告最后,吴教授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结语,表示生物医学工程发展前景光明,希望大家勇于探索。        南科大20余名师生听取了报告,报告结束后,在场师生就自己的想法及报告中的专业问题与吴教授进行了深入讨论。会议结束后,大家合影留念。 文字编辑:杜莉 审核:周斌

2016-10-18 | 科研新闻

北航牛海军教授来访我系进行学术交流

2016年10月18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牛海军教授应邀在第二科研楼102会议室为我校师生展开了题为“多参数可视化发声训练系统关键技术研究”的精彩报告,生物医学工程系陈放怡副教授主持报告。         报告中,牛海军教授表示我国存在言语障碍的人口众多,对言语障碍康复治疗及训练方面的需求极大,言语康复训练涉及听力学、教育心理学、工程科学、生理学、医学等多个学科交叉,而我国目前的康复手段比较落后,覆盖范围和康复效果也亟待提高,距离实现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牛教授课题组率先在国内开展多参数可视化发声训练系统的研究,通过多年的发声器官运动特征分析、发声空气动力学研究,以及言语康复辅具开发的基础,进行三个不同层次的系统研发:基于声学可视化技术的1D语音反馈康复训练系统、基于发声器官多参数可视化的2D语音反馈康复训练系统与基于Talking-Head 技术的3D语音康复训练系统。通过对发声过程中声带振动、气压与气流和发声器官运动信息的实时采集,研究并解决相关关键技术问题,构建训练系统模型并对模型分析,从而有效提高言语残疾人的训练效率与发声效果。        南科大10余名师生听取了报告,牛海军教授报告后针对提问,与现场师生展开了深入交流。研讨会后,牛海军教授参观了我系实验室。 文字编辑:杜莉 审核:周斌

联系我们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
学苑大道1088号

bme@sustech.edu.cn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