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学工程临床认知讲堂第十四讲-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超声影像科孙德胜主任

2022年5月31日下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超声影像科孙德胜主任受邀来访临床认知课程,并为众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超声医学概论与腹部超声认知”的讲堂,讲堂由我系奚磊教授主持。

 

孙德胜,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北京大学副教授,北京大学、汕头大学等八所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日本有明癌研病院、美国Thomas Jefferson大学超声研究所、哈弗医学院访问学者;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超声影像科介入与细胞治疗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超声研究所副所长;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超声介入学组委员;深圳市超声医学工程学会介入超声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深圳市超声医学工程学会肌骨超声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副会长;深圳市医学会腹部肿瘤MDT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腹部/及介入两个专委会常务委员;Journal of Clinical Ultrasound(SCI杂志)副主编;主要学术方向为超声诊断与超声介入,近五年主持国家及省市级科研项目6项,获授权专利22项,已转化5项,主编著作3部,参编著作5部,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00余篇。

讲堂中,孙主任介绍了超声医学是临床应用范围最广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也是近年来影像医学领域发展最迅速的学科分支。医学与工科的紧密合作是超声医学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随后,从一个临床超声医生的视角,跟大家分享超声波相关物理特性对超声成像的影响,并以超声作为重要工具在腹部脏器各类疾病诊疗中的应用为例,带大家了解超声医学在临床工作中的实际场景,对大家的思路有所启发。

生物医学工程临床认知讲堂第十三讲-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治疗部龙建军主任

2022年5月24日下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治疗部龙建军主任受邀来访临床认知课程,并为众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生物医学工程与康复医学共融共生——打造智慧康复医疗平台”的讲堂,讲堂由我系张明明助理教授主持。

 

龙建军,硕士生导师,副主任技师,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治疗部主任,主要从事康复医学临床康复工作,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2018年首届医师节评为“深圳十佳技师”、中国康复医学会“全国优秀治疗师”;2021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 “五佳技师”,2021GAHA全国智慧医院大会《智慧医院HIC案例案例大赛》一等奖,第五届SHIC智慧医疗创新大赛深圳赛区优胜奖。 主持广东省级卫健委重点课题3项,参与深圳市重点课题8项;以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4篇,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专业论文20篇,与多人合作撰写了29篇论文,以第一作者获得发明专利4项,实用型康复专利8项;参与编写“中国康复医学指南——物理治疗分册”,出版 “临床康复基础和应用实践”等丛书;入选深圳市残疾评定专家库、市卫计委科研评定专家库、市科技成果转化鉴定专家库;申请新技术11项,举办多期国家、省级继教项目。

讲堂中,龙主任给同学们介绍了康复医学发展的背景,康复科常用治疗方法;随后,介绍了智能机器人在临床中的应用需求,以及生物工程学与康复医学如何对接,医工结合的临床应用,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最后通过常用智能康复机器人应用的经典案例分享,展望了未来智慧康复医疗平台的发展。

生物医学工程临床认知讲堂第十二讲-深圳市人民医院骨关节科李广恒主任

2022年5月17日下午,深圳市人民医院骨关节科李广恒主任受邀来访临床认知课程,并为众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生物医学工程是改变临床医学实践的原动力”的讲堂,讲堂由我系刘超助理教授主持。

 

李广恒,深圳市人民医院骨关节科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登峰计划引进人才,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B类人才,深圳市卫生健康菁英人才学科带头人,深圳市实用型临床医学人才,留美归国专家;科研工作,发表学术文章41篇,科研文摘31篇,国际骨科会议大会发言3次。中文学术文章21篇,英文论文20篇,第一作者SCI文章累计影响因子为38,SCI文章总计影响因子为108.407;临床工作,擅长关节镜微创术、人工膝肩髋关节初次置换术和翻修术,诊疗滑膜炎、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肩周炎、肩袖损伤、髋臼撞击综合征、股骨头坏死等。

讲堂中,李主任以风趣幽默的语言为同学们介绍了个人求学经历,临床工作中的感悟,以及对生物医学工程的理解,强调了医学与工程两个门类联系紧密,互相促进互相发展。随后,向同学们展示了各类可穿戴电子设备,有些已经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比如能进行健康监测的智能手环等,可以帮助人们检测自身情况,及时记录反馈健康信息。李主任还介绍了骨科手术机器人,骨科手术机器人能根据医生制定的手术方案准确地到达病灶,往往只需要几个微小切口即可,能显著降低患者的出血量和接受辐射的剂量;机械臂的稳定性好,手术期限内可以不考虑疲劳问题,保证了手术更加自然稳定的进行;而且能加快术后康复,减少住院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有效避免开放手术导致的长疤。而怎样根据临床需求研究相应的手术机器人,便是一个典型的医工结合案例,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有广阔应用前景和现实意义的领域,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

生物医学工程临床认知讲堂第十一讲-深圳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杨大志主任

2022年5月10日下午,深圳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杨大志主任受邀来访临床认知课程,并为众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骨科中的生物工程”的讲堂,讲堂由我系唐斌副教授主持。

 

杨大志,医学博士,深圳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南方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学教授,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华医学会骨科学会创新与转化学组委员,华医学会广东省脊柱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华医学会广东省骨科学会委员,华医学会广东省创伤外科学会委员,国医师协会广东分会神经修复专业委员会常委,国残疾人联合会广东分会脊柱肿瘤学会副主委,华医学会广东省脊柱感染学组副主委,华医学会深圳骨科学会副主委。 

讲堂中,杨主任简要介绍现代医学中骨科一百多年来治疗理念和方法的改进,无不伴随着生物工程的创新与进步。重点介绍生物工程在当下骨科的应用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探讨对生物工程更理想化的需求。最后,杨主任与师生分享了自己的临床经历和经验,提出了许多临床与科研结合的畅想。

生物医学工程临床认知讲堂第十讲-深圳大学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张庆丰主任

2022年4月26日下午,深圳大学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张庆丰主任受邀来访临床认知课程,并为众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等离子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的应用”的讲堂,讲堂由我系陈放怡副教授主持。

 

张庆丰,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深圳大学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科带头人、科主任,从事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医疗及教学工作近40年,2012年至2019年连续荣登“中国名医百强榜-咽喉外科”前十榜。亚太等离子手术系统首席顾问专家,擅长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疾病的手术治疗,以低温等离子射频技术精准个体化微创治疗为特色,尤其擅长儿童及成人鼾症手术治疗,世界首创“舌等离子射频打孔消融术(CCT)”作为国际标准术式在全球推广应用。

讲堂中,张主任介绍了低温等离子体系在耳鼻咽喉科能发挥巨大的作用;舌等离子射频打孔消融术如何使用低温等离子体,并用于治疗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离子体安全可行,可控有效,以打孔的方式在70℃以下的低温场起到切割和消融组织的作用,不会伤及血管神经,黏膜组织,还能使舌体黏膜下组织凝固性坏死并产生瘢痕收缩,有效减容组织体积,扩大舌后气道。通过列举实例,让同学们切实体会到进行等离子体治疗对患者造成的痛苦小,术后恢复时间短,效果好。最后,对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工结合前景进行展望,等离子技术的发展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场景。

生物医学工程临床认知讲堂第九讲-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癫痫专业组负责人姚晨

2022年4月24日下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癫痫专业组负责人姚晨医生受邀来访临床认知课程,并为众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神经外科、大脑与脑科学”的讲堂,讲堂由我系刘泉影助理教授主持。 

姚晨,神经外科学博士,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癫痫专业组负责人。中国神经调控联盟理事,世界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学会会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专业委员会人工智能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抗癫痫协会和深圳市抗癫痫协会理事。2015年至2018年在清华大学神经调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从事临床科研,对神经调控技术有较全面的理解。2017年6月赴德国柏林参加第十七届世界立体定向和功能神经外科会议,并于同年6月至8月在Charité-Universitatsmedizin Berlin运动障碍疾病和神经调控中心访问。2018年10月至2019年1月赴现代癫痫外科发源地加拿大蒙特利尔神经病研究所/医院专门研修癫痫。从事神经外科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尤其是功能神经外科疾病诊治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参加科室多项临床科研工作,目前主要从事难治性癫痫的诊治,慢性意识障碍和精神外科神经调控治疗。

讲堂中,姚医生生动地介绍神经外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临床经常需要使用到的高精尖设备。回顾与展望功能神经外科与脑科学的渊源,让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对大脑和脑疾病有更直观的了解,启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临床兴趣,寻找临床感兴趣问题,为规划学习计划与职业规划做好铺垫。

生物医学工程临床认知讲堂第八讲-中山八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毕波

2022年4月19日下午,中山八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毕波受邀来访临床认知课程,并为众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双相障碍的前世今生”的讲堂,讲堂由我系刘泉影助理教授主持。

毕波,中山八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主持工作);博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深圳高层次人才(后备级);专长于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强迫障碍、睡眠障碍的诊治及躯体疾病的精神医学联络会诊服务,擅长于青少年精神疾病的诊治和心理问题的咨询与治疗;曾留学日本东京医科齿科大学,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参与多项国际合作课题,在专业期刊发表SCI论文10余篇,参编统编教材2部论著2部。

讲堂中,毕主任通过介绍双相情感障碍的历史与发展、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与类别、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防等内容,让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更好地理解精神疾病,对临床工作有更多的认知,为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打下坚实基础。毕主任与师生分享了自己的临床经历和经验,提出了许多临床与科研结合的畅想。讲座结束后,毕主任与现场同学热切交流,回答了师生的提问。

BME学术沙龙(第三期)

一、活动介绍

为锻炼生物医学工程系学生的科研展示能力,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由生物医学工程系主办,生物医学工程系第二党支部承办的BME研究生学术沙龙火热拉开帷幕。该活动计划每月举行一次,每次由我系两个课题组的研究生或博士后进行学术分享。

第五期活动新增 Poster 展示,将在Pizza交流环节中开展,供在场师生交流讨论,欢迎各位师生报名参加。

 

二、活动详情

活动时间:7月20日(周三),17:00-18:30

活动地点:工学院南楼813报告厅

活动对象生医工系本科生、研究生及博士后进行学术分享,欢迎全校师生参与交流

Everyone are welcome!  Pizza and drinks will be served!

 

三、活动流程

17:00-17:40  Normal talk

17:40-17:55  Short talk

18:00-18:30  活动闭幕及交流讨论

 

三、本期活动预告

 

【Normal talk】

杨成遇(2019级博士生,刘超课题组)

题目:精准力学刺激通过S1Pr1依赖性方式调节H型血管并促进骨再生

报告摘要:

目前临床治疗中大约10%的骨损伤面临延迟愈合或者不愈合,其主要由血管生成受阻导致。合适的力学刺激显著促进血管形成及骨修复,且与传统药物干预相比,基于生物力学刺激的治疗方法具有有成本低、精准度高、副作用小等优点,使其有望成为骨损伤修复的临床干预的手段之一。然而其中的细胞及分子机制尚不清楚,限制了力学干预在骨科的临床应用。因此揭示力学加载调控骨修复过程中的关键分子机制对临床开发及优化基于生物力学刺激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鞘氨醇-1-磷酸受体1 (S1Pr1) 是一种血管形成过程中的关键调控蛋白。近期研究显示S1Pr1参与血管内皮细胞力学信号转导,因此我们利用小鼠皮质骨损伤模型结合轴向压应力加载研究S1Pr1是否参与力学刺激调控的骨修复过程。

报告时间:7月20日,17:00-17:20

 

张茂鑫(2019级博士生,金大勇课题组)

报告题目:交叉弛豫过程驱动的异常NIR-II荧光寿命测温

报告摘要:高温下的非辐射响应特性支撑了发光测温的基本原理。然而,这些温度增强的非辐射过程由于淬灭的辐射发光也限制了测温的性能。本课题组通过控制非辐射交叉弛豫过程实现高温下的增强发光。当温度升高到40°C时,在Er3+的1532 nm荧光发射处观察到寿命随温度升高而延长的反常现象。这种反常的温度响应在四种不同的离子对中被证明是普遍的,并且在水溶液中仍然是稳定的。基于热灵敏的NIR-II荧光寿命,有望实现小鼠活体内炎症诊断。该研究肯定了在技术应用中发展发光性能时考虑非辐射机制的重要性。

报告时间:7月20日,17:20-17:40

 

【Short talk】

王美娟(2021级硕士生,郭琼玉课题组)

报告题目:

Acellular Cancerous Liver Charaterizations and Endovascular Drug Delivery Evaluation

报告摘要:

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 is a common treatment for unresectable intermediate stag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Up to date, the models for evaluating embolic agents fail to replicate the complicated vasculature and extracellular matrix (ECM) circumstance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erein, we developed a decellularized cancerous liver with translucent appearance, a complicated hepatic vascular system and tissue-specific ECM for the evaluation of embolic agents. Inkpad oil and microparticles were used to show different structures between normal and HCC rat liver. Quantitative analysis with AngioTool  reveal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vessel density and lacunarity between these two groups. iTRAQ-based quantitative proteomic analysis showed high secretion of collagens in the HCC rat liver model. Using this model, we investigated the influence of vascular structure and ECM components on embolization performance, and discovered that the aberrant vascular system and the distorted ECM in the model would cause drug retention. This preclinical model is a promising tool for the evaluation of embolic agents and the study of embolization performance in tumor microenvironment.

报告时间:7月20日,17:40-17:45

 

张梦茜(2020级硕士生,陈放怡课题组)

报告题目:小鼠内耳发育过程中 Notch 通路的配体Serrate1 (Jag1)和Delta1(Dll1)功能代偿研究

报告摘要:

耳蜗毛细胞作为感觉神经的终末分化细胞,过度声刺激、老化、耳毒性药物、感染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因素均可引发耳蜗毛细胞的不可逆性损伤,造成永久性感音性聋。感觉毛细胞对听力至关重要,如果我们希望了解耳聋的原因或试图通过诱导毛细胞再生来治疗耳聋,那么如何控制这些细胞的产生是至关重要的。研究表明,Serrate1 (Jag1) 和 Delta1(Dll1)这两个Notch 信号通路上的配体基因在如何控制耳蜗毛细胞的产生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Notch 的前感觉区功能由 Notch 配体 jag 1 介导;毛细胞的决定主要是由 Notch 配体Dll 1介导,Dll1 介导细胞间侧抑制将前感觉细胞分为毛细胞和支持细胞的 fine-grained 的细胞模式。有研究提示,在Dll1 决定细胞分化成毛细胞和支持细胞过程中, Jag1 也起到了轻微的作用,但如果直接用 Dll1 替代的话,理论上可以更好的行使其功能。因此,本研究构建了 Jag1 基因存在但是不表达的小鼠,达到类似于 Jag1基因敲除的效果且不破坏其整体的结构,并且在这个区域插入了 Dll1基因的小鼠模型(Jag1-Dll1 CDS),研究小鼠内耳发育过程中 Notch 通路的配体Jag1和 Dll1的功能代偿。

报告时间:7月20日,17:45-17:50

 

侯润芃(2021级硕士生,刘泉影课题组)

报告题目:免疫荧光毛细血管成像分割

报告摘要:

骨不连骨科诊所面临的挑战之一。由于骨间毛细血管摄影技术难度大、成本高,通过血管分割和填充获得毛细血管形态对于了解毛细血管生长中遇到的障碍至关重要。然而,现有的血管分割数据集主要集中在身体的大血管上,无标记的毛细血管图像数据集极大地限制了血管分割和填充方法的发展和应用。因此我们提出了一个名为 IFCIS-155 的基准数据集,其中包括 155 个具有专家标注的 2D 毛细血管图像,以及 19 个大规模、高分辨率的 3D 毛细血管图像。为了获得更好的骨间毛细血管图像,我们利用免疫荧光成像技术来突出骨间毛细血管丰富的血管形态。我们进行了全面的实验来验证数据集和基准深度学习模型的有效性。为训练毛细管图像分割的深度学习模型提供了一个基准数据集,并为未来的毛细管研究提供了一个潜在的工具。

报告时间:7月20日,17:50-17:55

 

 

 

—– 往期精彩活动一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