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勇于冒险 甘于艰苦 乐于和谐

Adventurous Arduous Amiable

2019-10-11 | 党建新闻

生物医学工程系党支部开展“对照党章党规找差距”专题会议

根据中央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对照党章党规找差距的工作方案》要求,按照中共南方科技大学委员会具体安排,10月10日,南方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召开对照党章党规找差距专题会议,党支部书记奚磊主持会议,支部全体成员参加会议。           会上,奚书记带领与会同志集体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章程》的相关内容。随后,他带头发言,对照党章剖析了自身工作之中存在的差距,其他同志依次发言,并结合自身工作、学习、生活进行自我反省,深刻分析产生差距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           奚书记对此次会议进行总结发言,他指出此次专题会议中,有五点共性差距值得大家引起重视:一是应在平时加强对于党章党规的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提升党员意识。二是在科研工作之中,我们要廉洁自律,接受监督,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三是党员自身要提升党性修养,做好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以先进的思想与积极的行动感染身边群众,宣传党的重要思想。四是强调一旦发现反党反社会的情况,应及时反馈,确保有效沟通。五是正视中国与香港、澳门、台湾同胞的关系,提升自身的信息鉴别能力。           通过此次专题会议的学习,支部同志纷纷表示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要始终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身作则,履职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2019-09-30 | 教学新闻

我系系主任蒋兴宇老师为师生上2019年秋季学期思政“第一课”

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青年人,“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在南方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师生即将开始2019年秋季学期的新一段航程时,9月30日上午,生物医学工程系系主任蒋兴宇老师,给包括生医工系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党支部成员共77名师生讲授了一堂生动的 “思政第一课”,鼓励广大新生学子把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创新思想与自身的成长成才紧密结合,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与职业发展规划紧密结合,扣好2019年秋季学期的“第一粒扣子”。 蒋老师为大家讲解 课程开始,蒋老师为在场师生介绍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开展情况,强调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其次,蒋老师为大家敲响了人身安全的警钟,告诫大家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澳门回归20周年,青年学生要正确认识香港问题,不要有对立情绪和过激行为,指引大家继续深化内地学生与香港学生之间的交流交往,培养共同情谊和家国情怀。最后,蒋老师就“如何在‘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中实现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这一话题与在场师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讲座现场 整堂思政“第一课”下来,在场师生纷纷表示,在聆听完蒋老师意蕴深厚的讲座后,自己从习总书记的经历中领略到了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性。在2019秋季学期的开始之际,我们既要脚踏实地,也要仰望星空。   文字:肖然

2019-09-20 | 科研新闻

美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励建安教授来我系开展学术报告

2019年9月12日,应我系张明明助理教授的邀请,美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江苏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中心主任励建安教授在台州楼324会议室开展了题为“5G时代:神经康复的挑战与机遇”的学术报告,探讨了基于当前5G技术和大数据科技背景,康复医疗设备的研究价值和未来发展方向等相关问题。       励建安院士作报告 励教授指出,在5G技术的支持下,由传感器采集到人体的各类生理信息传感器,将信息传入大数据库系统,并根据人工智能技术快速精确地分析人体的各类生命体征变化,这是非常具有意义和价值的。如果未来康复医疗技术可以使患者在家中接受康复训练,穿戴便携可实时监测设备,这将有助于模糊医疗康复边界,简化我国的三级医疗网络,大大减少医疗工作者的工作量,同时为患者带来更加人性化的康复体验。  此外,励教授为我系师生介绍了一个新的生命体征概念——aerobic capacity ,即有氧能力,可作为除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之外的第五大生命体征信息,是判断人体运动能力的基础标志。因此,在康复设备的研究中,应更注意有氧能力的特征分析,以动态可持续数据为核心,分析其可适应性与应用性。励教授认为,当前医疗康复领域的研究,更应注重如何更好更快的提高康复效果,提高生命功能曲线的峰值与跨度,而非单纯的延长寿命。        最后,励教授以万物智能、万物互联、万物感知为核心,指出了当前医疗康复设备领域的技术基础和可发展方向,期待未来有更智能化、人性化的康复设备研究成功,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文字:马芮

2019-09-12 | 综合新闻

国际BT大会:新型机器人助力精准医学,康复机器人未来瞄准低成本

会议现场 2019深圳国际BT(生物技术)大会(以下简称“BT大会”)9月11日在深圳会展中心正式拉开帷幕。会期内,来自国内外生物技术领域的大咖齐聚鹏城,共议行业发展最新动态。数据显示,在深圳众多战略新兴产业中,生物医药产业已经成为重要的增长极。而在不断的发展中,生物医药产业也正成为深圳经济新的“引领极”,生物“硅谷”雏形初现。 今年,BT大会中智能健康工程产学研国际论坛由深圳本土高校南方科技大学承办,南方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张明明助理教授担任论坛主席,机械与能源工程系付成龙副教授担任共同主席。论坛安排了三个主题报告、产学研高端对话和脑科学新品发布会,致力于搭建交流学习和产学研结合的平台,展示智能健康与人机工程领域的最新前沿科技,推动智能健康工程高端产业及相关学科的融合发展。 我系蒋兴宇教授介绍生医工系 新型生物机器人兴起促进康复设备研发 “生物机器人是一个涵盖了生物学,力学,机械构造等多方面知识的新领域。”新西兰工程院院士、利兹大学教授谢胜泉现场作题为“可重构神经康复技术”主题演讲,详细阐述了如何发展新型机器人技术来面对人类健康和独立生活的难题。 面对人口老龄化,中风等问题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严重的大背景,谢胜泉表示,即使面对着功率、计算机理解、数据处理等问题,2018年生物机器人领域还是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交互机器人,柔性机器人的发展促进了康复机器人的前进。” 谈及近期的研究,谢胜泉指出柔性外骨骼,可便携穿戴式外骨骼,可穿戴的神经传感器,脑机接口,社交性机器人等均在研究范围之内,“我们也会以此为基础,结合大数据,朝着以患者为中心的低成本康复设备研发而努力。”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教授、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侯增广认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正改变着生产、生活和医疗模式。“我国老年化与残疾人基数大,而传统康复方法对人来说是重体力劳动,现有康复设备也存在不能契合患者需求的问题。”侯增广表示,智能康复机器人旨在结合两者优点,解决人的关节过于复杂以至于难以契合的问题。他坦言,精确感知与控制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未来要实现高精度自主安全的机器人的路还很远。   可操作微米物体“微机器人”助力精准医学 当日,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学讲座教授及机械与生物医学工程系系主任孙东在题为“微机器人细胞操作系统”的主题演讲中说道,微机器人技术与传统物理操作相结合可以为精准医学如细胞治疗提供技术基础,具体可以采用激光、机械以及电磁操作等。而所谓微机器人即尺度小或者能操作微米级别的物体,亦或者是具有制造微小物体能力的机器人。 “在细胞操作层面,高效率多模块集成细胞操作系统虽然存在困难但是对未来的发展很有意义。”孙东介绍,通过强烈聚光所施加的力量操作细胞虽然能以非接触有力的方式操作细胞,但效率还是会整体偏低。 据介绍,目前,细胞操作涉及有细胞重构、应用机器人辅助细胞注射实现全新基因编辑、细胞融合等技术。此外,微机器人还会用于实现细胞传输。 值得一提的是,在产学研高端对话环节,与会嘉宾就“智能健康工程如何引领未来”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同时,进行了Mind Angel脑科学新品发布会,关注无线便携脑电系统/儿童注意力提升训练系统。 论坛主席张明明老师接受采访 据悉,此次论坛承办方南方科技大学一直以理、工、医科的发展为核心,重视学科之间的交叉,截至目前,南方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在智能康复工程领域已经取得了重要成果,其中,多位教师曾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 等项目和奖励。 【来源】南方+ 【撰文】 徐 峰 【通讯员】祁是辰 肖然

联系我们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
学苑大道1088号

bme@sustech.edu.cn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