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勇于冒险 甘于艰苦 乐于和谐

Adventurous Arduous Amiable

2020-02-15 | 综合新闻

南科大生物医学工程系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简讯

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引发肺炎疫情,生物医学工程系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精神,坚定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和南方科技大学各类防控工作文件要求,按照文件指引开展各项工作。为进一步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更好地开展新学期有关工作,2020年2月11日上午,南方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举行了生物医学工程系防疫工作小组会议。本次会议以网络视频会议形式进行。生物医学工程系防疫工作小组组长蒋兴宇主持会议,副组长郭琼玉和防疫工作小组成员吴长锋、奚磊等汇报当前主要工作安排布置情况,各课题组负责人,研究序列教授及课题组成员代表,生物医学工程系系办全体秘书等人参加会议。 一、传达学校专项会议精神 根据2月10日学校召开的南方科技大学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精神,我系全员要以最严作风、最严要求、最严措施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疫情期间,依法、科学、有序做好我系科研管理、教学管理、实验室管理、人员管理等各项工作,坚决打赢疫情防控工作狙击战。 二、加强疫情期间教学管理工作 (一)授课教师需按时返岗工作按学校相关规定,教学科研序列及教辅职员需于2月10日起返深工作。除学校规定不得返深上班或因不可抗力原因无法返深的情形,其他超过学校规定时间返深上班的,须按照学校请假流程履行请假手续并获得审批通过。如有特殊情况及问题,需及时向生物医学工程系防疫工作小组咨询及报备。(二)实行网上授课,确保网上授课质量。授课教师需认真对待每一次网上授课,切实提高授课视频及课件质量,结合网络授课特点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功能,进行课件分享和师生互动,确保网络授课质量。 三、落实课题组管理工作 落实课题组人员管理工作课题组负责人应积极掌握疫情期间课题组员工及学生动态及身体状况,每组安全员负责配合生物医学工程系防疫工作小组落实各项信息报送及传达工作。课题组人员需按照学校相关规定返深返校,不得提前。疫情期间,课题组负责人应根据实际情况,有序组织课题组人员进行非实验的科研工作(网络组会,布置撰写文献综述、提前准备科研项目申请等),为后续待疫情解除后开展科研工作做准备。 四、重点加强对人员的健康管理 生医工系关注每一位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健康状况,对全系所有教职员工都进行了实时关注及要求做健康汇报。将湖北武汉籍及非武汉籍教职员工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建立微信群,每天汇报健康状况。对于途经武汉员工,也建立健康监督机制,实行严格的14天居家医学隔离。落实每位员工的去向和健康状况,对全系234位教职工、访问人员和研究生要求“每日一报”,并在后台对健康状况进行监督管理,发现异常状况第一时间核实处理。确保实时动态掌握全校系教职工和学生的动态和健康状况。确保教职员工和学生按照学校要求时间返校,坚决不提前返校。 五、落实实验室管理工作 根据学校相关文件精神,为确保疫情期间师生健康安全和实验室安全,校内实验室原则上不得开启使用。如确需开展实验活动,按照学校规定,应报系主任审批,并向工学院院院长、学校疫情防控办公室和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报备,原则上实验室内工作人员不超过2人,且实验室必须配备安全员。各课题组、各实验室(包括科研、教学、公共实验室)应落实疫情防控和实验室安全管理各项措施,严防实验期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及其他实验室安全风险。 六、物资统计、采购和储备 为确保开学后,教学、科研各项工作能正常开展,系里提前对疫情防控物资做了预估预判,并做了相应采购准备。对口罩、体温计、血氧检测仪、消毒酒精、消毒液等等搜索多渠道进行采购,并按照学校相关文件要求进行储藏管理。 七、加强对病毒的宣传了解和疫情防控学习 及时传达省教育厅、学校相关文件,通过多渠道积极学习了解病毒知识,加强对疫情防控方式手段的了解和执行。加强全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相关舆情监测,引导师生不传谣、不信谣、不造谣,正确使用网络语言,不转发、不发表不当不实言论,防范和化解舆情风险。   生物医学工程系疫情防控工作小组 2020年2月11日 

2020-02-11 | 综合新闻

视频科普丨关于新冠肺炎的一切

  本文作者:吴松磊 转载自公众号:回形针PaperClip (ID: papercliptv) 未经授权不得二次转载            在病毒肆虐的当下,这个有关新冠肺炎的视频,谈了新冠肺炎是如何发生和传播的、死亡率和传播速度有多高以及如何降低被感染的可能性。        点击观看视频:http://mp.weixin.qq.com/s/fnu8urcvf3qrq6WDIIJWZg   Part 1 感染        首先我们要知道,病毒是如何感染患者的。        病毒要进入细胞,细胞上就必须要有它对应的受体(Receptor)。比如艾滋病病毒 HIV 的常见受体是 CD4 蛋白,通常在血液里免疫细胞的表面,所以 HIV 可以通过血液传播,而不用担心空气传播。        而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的受体和 SARS 一样,都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2(ACE2)。这意味着病毒要感染人类,首先得接触到有这种酶的细胞,完成受体结合。而我们恰好有不少这种细胞就暴露在空气中——黏膜。黏膜的意义在于分泌黏液,保持湿润。我们的嘴唇、眼皮、鼻腔和口腔里都有大量的黏膜细胞,当病毒以某种方式接触到你的口腔黏膜,与受体结合,感染就开始了。        为了让你理解接下来发生了什么,我们做了一个简化后的大致流程。        首先冠状病毒的包膜会和细胞膜融合,释放病毒遗传物质——一段 RNA 单链。这种 RNA 可以直接作为信使 RNA,骗过细胞里的核糖体,合成 RNA 复制酶。RNA 复制酶会根据病毒 RNA 生成 RNA 负链,这条负链会继续和复制酶生成更多病毒的 RNA片段和 RNA 正链,这些不同 RNA 片段又会和核糖体生成更多不同的病毒蛋白质结构。最后,蛋白外壳和 RNA 会组合生成新的冠状病毒颗粒,通过高尔基体分泌至细胞外,感染新的细胞。        每个被感染的细胞会产生成千上万个新病毒颗粒,蔓延到气管、支气管,最终到达肺泡,引发肺炎。感染完成后,传播也不是难事。你三对唾液腺分泌的唾液会混合着来自咽喉等部位的呼吸道分泌物,让包裹着病毒的唾液随着你的喷嚏和咳嗽传播到空气中,接触其他人的黏膜。        黏膜感染,飞沫传播,这就是冠状病毒为什么这么容易传播的原因。        2019 年 12 月 8 日,一位来自华南海鲜市场病人因为持续 7 天的发热、咳嗽和呼吸困难入院。5 天后,他没有去过海鲜市场妻子也因为不明原因肺炎入院。2020 年 1 月 1 日,华南海鲜市场关闭。 1 月 2 日,41 名新型肺炎患者被确诊。        此时喜迎春节的市民们还不知道,一场可能感染上万人的瘟疫已经开始了。     Part 2 传播        在这篇 1 月 24 日发表于《柳叶刀》的论文中,我们可以了解最早被确诊的 41 名患者的具体情况。 《2019-nCoV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          截至 1 月 22 日, 41 人中有 28 人出院, 6 人死亡。发烧和咳嗽是最常见的症状,从起病到呼吸困难,平均 8 天。在肺炎初期,人传人的信号就已经很明显了,这 41 人中有 14 人都没有去过华南海鲜市场。        1 月 24 日的另一篇论文研究了一个 12 月 29 前往在武汉旅行的深圳家庭。 《一场与 2019 年新型冠状病毒相关的家族肺炎表明了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家庭聚集研究》          最早出现症状的男士在到达武汉后的第 4 天开始发烧腹泻,之后 3 天,他的老婆岳父岳母和也都开始发烧咳嗽。 1 月 5 日,全家返回深圳,4 天后,没有去过武汉的母亲开始全身乏力。最终,这个 7 口之家里,6 人确诊新冠肺炎,包括他没有明显症状的儿子。        在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里传播冠状病毒并不难。首先是喷嚏,你会喷出 10000 个以上的飞沫,最远传到 8 米之外。然后是咳嗽,1000-2000 粒飞沫,最远 6 米。最后,即使是平静的说话每分钟也会产生大概 500 粒飞沫。        这是你打出喷嚏后 0.34 秒的样子。绿色的是那些100 微米以上的大飞沫运动轨迹,因为足够重,它们会在 10 秒内落在地上。而红色的则是小飞沫们形成的雾云。它们会在空气中迅速蒸发变小,成为干燥的飞沫核。上皮细胞蛋白质会包裹着冠状病毒,在空气中漂荡,接触其他人的黏膜。        1 月 30 的这篇论文进一步分析了武汉前 425 例确诊患者的数据。        这张表中,横坐标是从感染至发病的时间,纵坐标是相对概率。可以看到大部分感染者 7 天内就会发病,病毒的平均潜伏期是 5.2 天。        现在我们知道,在 2020 年 1 月 11 日之前确诊的 295 人里,只有 45 人去过华南海鲜市场,此外还有 7 名医护人员。但在十天之后,人们才意识到要戴口罩了。   Part 3 口罩        从 2020 年 1 月 20 日开始,口罩就成为了稀缺资源。        看起来戴口罩当然是个好办法,口罩的多层结构可以有效的阻隔大颗粒,而那些纳米级的微粒又会因为静电效应被吸附在内部纤维上。所以,如果我们把颗粒的直径作为横坐标,过滤效率作为纵坐标,这些口罩的过滤效果实际上是一条 U 型曲线。        可以看到,最难过滤的其实是直径 0.3 微米左右的颗粒。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口罩把 0.3 微米的氯化钠过滤能力作为测试指标,能在测试中过滤 95% 以上的就是 N95。N95 的过滤效果当然最好,但即便是效果最烂的纱布口罩,对于 10 微米以上也就是我们头发直径十分之一左右的颗粒,也能做到接近 80% 的防护率。        那飞沫核的尺寸到底有多大呢?根据这份 07 年的论文,咳嗽产生的飞沫核尺寸 82% 都集中在 0.74-2.12 微米。          这么看,绝大多数飞沫核用普通的医用口罩就已经够了,而在美国 2800 多名流感医护人员参与的一项随机试验中,佩戴 N95 口罩和医用口罩的流感感染率甚至并没有显著差别。所以,也别在意那些繁杂的口罩类型,品牌和各国标准了。相比是不是戴着 N95,更重要的是:你洗手了吗?        洗手是因为你的手上很可能有活着的冠状病毒。        以 SARS 病毒为例,在这份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中,它们在玻璃、塑料、金属上都可以存活至少 2 天,它们随着飞沫留在各种地方,而你的的手很可能就会摸到。          然后你揉眼睛抠鼻屎的时候,病毒就会接触到黏膜细胞,完成感染。        所以,洗手。洗久一点。   Part 4 勇气        最后一个问题是,还会死多少人?        这是从 1 月 11 日到 1 月 31 日全中国累计确诊和死亡人数的增长曲线。如果我们用总死亡数除以总确诊数,可以得到一个 2% 左右的患病死亡率。但这样的计算方式并不准确。根据前 425 名确诊患者的数据,我们可以知道病毒的平均潜伏期是 5.2 天,从发病到就诊平均是 4.6 天,就诊到入院平均 4.5 天,而入院到 ICU 是 3.5 天,假设从 ICU 到死亡是 3 天,整个过程就是 21 天左右。而如果就诊 3 天后就能确诊,那从确诊到死亡大概是 8 天。所以,1 月 31 号的死亡患者大概在 1 月 23 号确诊。        如果我们用湖北省 1 月 29 — 1 月 31 日这三天死亡的 124 人除以 1 月 21 — 1 月 23 日确诊的 279 人的话,病死率高达 44.4%。但因为湖北省的医疗资源紧张确诊困难,很多老年病患发展到了重症才能确诊,病死率肯定偏高。相比之下,除湖北省外全国其他地区的数据更能反映真实情况。        1 月 29 ——1 月 31 日,中国其他省份死亡患者共 3 人,除以 1 月 21 — 1 月 23 日确诊的 260人,病死率在 1.1% 左右,确实不高。如果按照这个病死率倒推 1 月 21 — 23 日的湖北感染者,那应该不是 279 人,而是 10700 人。        当然,这也只是一个非常粗糙的计算过程,样本量小,也不一定那么准确。但随着未来数据的完善,病死率的结果会越来越清晰。        疫情爆发后,多家机构也陆续发布了对于新型冠状病毒的 R0 值的预估,大多数都在 2-3 之间。R0 (Basic reproduction number)基本传染数,意味着在不做干预的情况下单个感染者传播疾病的平均人数。新型冠状病毒的 R0 在 2-3 意味着每个感染者会将病毒传染给 2-3 个人。这也是肺炎在初期开始爆发的原因。        但随着外部环境的强干预,这个平均传染数会开始降低,比如 03 年 SARS 最初的平均传染数是 2.9,然后在 2.0-3.5 之间波动,最后降至 0.4,直到完全消失。对于新冠肺炎,这条曲线也是一样。        这场瘟疫让我们所有人精神紧张,但实际上,倒霉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过去几年,中国平均每年有 8.8 万人死于流感引发的呼吸系统疾病,6.3 万人死于交通事故,3.8 万人死于安全事故。只要我们迈出家门,去工地,去写字楼,去流水线,风险就已经存在了。我们当然应该把倒霉的概率尽可能降低,但我们之所以赞颂勇气,是因为我们人类总是在明知风险的时候,仍然选择做我们该做的事情。        最后我们来看一眼这场肺炎的主角——这个直径在 0.1 微米左右的畸形圆球。        可怕吗?我们已经知道了它的 RNA 序列、知道了它的感染机制、传播机制、临床表现和致死概率。        其实也没那么吓人。        如果我们被这个吓到,吓到要锁死来自武汉的邻居,吓到要攻击陌生的求助者,吓到要以谣言的名义让大家不敢说话。那才是真的吓人。        人类的赞歌是勇气的赞歌,赞美所有还在认真工作的人们,希望新的一年,我们都能有更多勇气。拜拜。     参考资料 1. MSF Canada. “HIV/AIDS” https://www.doctorswithoutborders.ca/hiv-aids 2. Huang, Chaolin, et al. “Clinical features of patients infected with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 Wuhan, China.” The Lancet (2020). DOI: 10.1016/S0140-6736(20)30183-5 3. Chan, Jasper Fuk-Woo, et al. “A familial cluster of pneumonia associated with the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dicating person-to-person transmission: a study of a family cluster.” The Lancet (2020). DOI: 10.1016/S0140-6736(20)30154-9 4. Li, Qun, et al. “Early Transmission Dynamics in Wuhan, China, of Novel Coronavirus–Infected Pneumonia.”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0). DOI: 10.1056/NEJMoa2001316 5. 央视新闻《【新闻1+1】钟南山肯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人传人》 https://youtu.be/VTUkjDfwLnU 6. Yang, Shinhao, et al. “The size and concentration of droplets generated by coughing in human subjects.” Journal of Aerosol Medicine 20.4 (2007). DOI: 10.1089/jam.2007.0610 7. Radonovich, Lewis J., et al. “N95 respirators vs medical masks for preventing influenza among health care personnel: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322.9 (2019). DOI: 10.1001/jama.2019.11645 8.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印发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19-2020)的通知》 http://www.chinacdc.cn/jkzt/crb/bl/lxxgm/jszl_2251/201910/W020191017382174982602.pdf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家数据·交通事故死亡 http://data.stats.gov.cn/search.htm?s=交通事故死亡

2020-01-11 | 科研新闻

香港浸会大学赵中应教授来我系开展学术报告

       2020年1月10日,香港浸会大学赵中应教授应我系吴长锋教授邀请,在台州楼324会议室开展了题为“Real time in vivo monitoring of gap phase introduction in every cell cycle of C. elegans embryogenesis”的学术报告。 赵中应老师作报告        赵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模式动物秀丽隐杆线虫的生长特征及其胚胎发育发生过程中细胞分化命运的时间图谱。早期胚胎细胞生长过程中仅有M期和S期,而体细胞则有四个细胞周期(M,G1,S,G2),间隔期由何时引入受何种基因调控仍然未知。通过分析细胞图谱发现,同一细胞分裂出的两个姐妹细胞存在分裂速度不对称(ADS),猜测这一现象可能与间隔期的引入有关。        为了研究线虫胚胎发生发育过程中细胞特异性的间隔期引入机制,及其引入是否导致ADS的发生,该研究组开发了荧光泛素化细胞周期指示系统(FUCCI),通过构建带有细胞周期降解信号荧光标记的转基因线虫,3D长时间监控其胚胎发生发育过程中降解信号的表达情况,结合细胞的谱系分析,实现了胚胎发生发育过程中单个细胞周期的系统性划分。研究结果表明线虫的胚胎发生发育过程中,多数细胞直到最后一次分裂都没有引入间隔期,仅具有较长细胞周期的两个细胞在胚胎分裂的最后时期出现了G1和G2期,姐妹细胞的不对称分裂也并非由间隔期引入导致。赵教授在报告结束后热情的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合影   文字:刘洁

2020-01-06 | 综合新闻

2020年南方科技大学国际交叉学科论坛隆重举行,我系分论坛圆满结束

       2020年1月4日-5日,2020年南方科技大学国际交叉学科论坛隆重举行。论坛吸引了300余名海内外优秀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我系承办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分论坛,吸引了包括耶鲁大学、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等14名海外名校的优秀青年学术人才。        1月4日上午的开幕式上,我校校长陈十一出席并代表学校欢迎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他与大家分享了自己从出国到回国的研究、工作和生活经历。陈十一表示,国内科研环境、生活环境和发展机会越来越好,南方科技大学发展迅速,能给各位青年才俊提供具有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南方科技大学期待更多的有志青年加入,从深圳出发,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1月4日下午开始,为期一天的生物医学工程系分论坛在第一教学楼301教室举行。生物医学工程系主任蒋兴宇讲席教授向各位专家学者的莅临表示欢迎,并从整理概况、学科规划、教授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多个方面介绍了生物医学工程系的发展情况。随后,与会学者与大家分享了在各自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 系主任蒋兴宇讲席教授 会议现场        学术报告结束后,我系教授带领与会学者参观生物医学工程系,向大家介绍了生物医学工程系现有的实验室建设规模和未来规划。 参观生物医学工程系 合影        据悉,本次论坛旨在为海内外专家学者提供一个学科交叉与学术创新、思想碰撞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秉承前沿领域、交叉学科、自由探索的宗旨进行深入探讨,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文字:张艺真

2019-12-29 | 科研新闻

南京理工大学刘学峰教授来我系开展学术报告

       12月27日,受我系李依明老师邀请,南京理工大学紫金特聘教授刘学峰老师来访我系,在台州楼324会议室开展了题为“从非直观空间散射指纹到纳米生物特征实验室与临床活体检测”的学术报告。 讲座现场        刘教授介绍到,生物大分子结构特征原位、活体超分辨成像能够揭示生命过程分子机理、探索细胞职能和相互协调关系。非直观超分辨将常规光强和颜色图像扩展到系列光子简并态参数图,能够收集多得多的光子信息,解决被测生物组织、细胞、大分子活体、原位检测中信号弱、种类杂、易漂白、分辨率低、维度少和速度慢等问题。其团队研究宽近场点荧光和非荧光散射所产生的光子信息的高效收集与非直观散射指纹的精准测量方法,以及非直观深度学习生成对抗网络多维去噪等方法;攻克利用近场限位空间非直观散射指纹提取生物分子结构特征参数的算法等关键技术。光子状态参数成像、多波态宽场测量、离体限位空间标定以及基于生物光场模拟的深度学习等,形成一个针对生物分子结构特征等超敏感、高效、绝对无损的超分辨测量体系,并针对生长、生产和病变过程中细菌、病毒、细胞和其内部RNA、蛋白酶分子不同结构特征的时空分布描绘等高难目标等展开原始创新性测量研究。这些进展,在为生物医学领域的科研与仪器技术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2019-12-29 | 科研新闻

中国科学院北京自动化所王卫群教授来我系开展学术报告

       2019年12月26日,应南方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以下简称生医工)张明明助理教授的邀请,王卫群教授在台州楼324会议室开展了主题为“神经康复机器人关键技术”的学术报告。 讲座现场        首先王教授指出康复机器人的研究背景,当前脑卒中形势严峻,脊髓损伤、及肢残人口庞大,为恢复瘫痪患者神经及肢体功能,需要对受损中枢神经进行充分锻炼,但传统训练方式难以执行有患者意图参与的主动康复训练,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而康复机器人是解决传统方式缺陷的有效途径。        王教授分别从机构设计与系统建模、意图精准识别与人机柔顺交互、强化患者多层次参与的个性化康复策略、以及样机研制与临床研究四个方面展开分享了自己的创新工作。首先,关于机构设计与系统建模,王教授分享了康复机器人样机机构的优化设计、人机混合动力学系统精确建模;针对意图精准识别与人际柔顺控制,王教授分享了基于sEMG的意图识别、基于FES和VR反馈的增强型脑机接口、以及主动柔顺的人机交互控制等内容;同时以基于BCI的注意力调控、在线调节康复策略、以及面向个性化康复的步态训练轨迹生成技术为例介绍了个性化康复策略,最后王教授介绍了自己研发的一系列康复治疗设备,将自己的研究工作实际应用于临床康复。   文字:褚开亚

2019-12-21 | 科研新闻

哥伦比亚大学-中国肌骨健康基因研究讨论会圆满结束

       2019年12月18日至19日,哥伦比亚大学-中国肌骨健康基因研究讨论会在深圳南方科技大学举行,该活动由哥大全球中心(北京)主办,南科大生医工系协办,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系主任郭向东讲席教授、复旦大学王久存教授、香港大学吕维加教授、西湖大学郑厚峰教授等出席并参与活动,讨论会上诸位专家学者分享了当前最新研究成果,同时讨论了哥伦比亚大学-中国肌骨健康基因研究项目和哥伦比亚大学-中国肌骨健康基因研究中心(筹)的成立相关事宜。 合影        本次研讨大会是哥伦比亚大学-中国肌骨健康基因研究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是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全球创新基金2019年支持的哥大在中国最重要的研究项目,旨在筹备哥伦比亚大学-中国肌骨健康基因研究中心(以下简称 CCMGC)的建立,郭向东讲席教授任哥大-中国肌骨健康基因研究项目首席研究员。          CCMGC希望与各方共同努力,通过招贤纳士,与更多业内机构、学者建立交流、合作关系,扩大研究基础;搭建一个国际合作的平台,制定双边互利准则与规定,促进中美肌骨基因研究的交流;并通过设立科学研究交流项目,培养中美两国研究人才。 会议现场 参观“骨骼车”        目前,CCMGC已与南方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复旦大学副校长金力教授带领的人类表型组研究院等研究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CCMGC将陆续开展有关肌骨疾患的重点研究课题吸引世界范围各领域的研究学者共同探讨在设备和技术等层面的合作。   文字:张艺真

2019-12-20 | 科研新闻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邢本刚老师来访我系开展学术报告

       12月18日,受蒋兴宇老师邀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数理科学学院化学与生物化学系老师邢本刚老师来访我系,在台州楼324会议室开展了题为“荧光分子影像在细胞功能调节及病理进展中的前沿探索”的学术报告。 邢本刚老师作报告        邢本刚老师介绍到,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因此在复杂的细胞和组织环境中实现精准、高效且无损的高度特异性的动态跟踪细胞生理功能,对于理解基本的生物过程和拓展潜在的生物医学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通常,在生物体内实现高度特异性地细胞功能调控经常依赖于细胞内特殊生物功能分子的表达,从而响应靶细胞的内在生理过程和外源刺激信号。因此,为了更有效的在单细胞或分子水平研究这些特异生物功能分子的生理过程并进一步阐明其作用机理,构建一类简单有效,灵敏度高且可靠性好的响应策略将会成为非常关键的因素。 合影        本次报告中,邢老师介绍了其课题组构建的一系列简单特异的荧光/生物发光有机分子化合物和纳米生物探针,其已成功的应用于细胞功能实时可见地跟踪和监测,这些研究成果为更深层次理解相关疾病复杂的生理过程提供一个重要的途径,并以此来深入探究产生药物活性的内在机理和开发新的技术用于诊断治疗学的研究领域。

2019-12-18 | 教学新闻

我系召开学科博士点规划建设专家咨询论证会

       12月15日下午,我系在国际会议厅召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一级学科博士点规划建设专家咨询论证会。会议特别邀请了清华大学程京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樊瑜波教授、浙江大学李劲松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曾绍群教授和暨南大学薛巍教授前来指导工作,我系系主任蒋兴宇、副系主任吴长锋、副系主任奚磊及我系教授代表及系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由蒋兴宇主任主持。   会议现场          首先,蒋兴宇主任对诸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传达了陈十一校长表态会全力支持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相关意见指示,充分体现了学校对生物医学工程博士点申报工作的重视与支持。          蒋兴宇主任主要从学科概况、学科方向、成果产出及申报条件等方面做了详细的汇报。在座专家们认真听取汇报并仔细查阅申报材料,对申报材料涉及的一些关键细节一一给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          会后,蒋兴宇主任针对专家给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后的工作进行了周密详尽的布置。蒋兴宇主任指出要对申报材料进行反复修改和不断完善,还需进一步明确学科方向,突出学科特色与优势,找出亮点,从而为本次博士点的申报做好充分的准备。   文字:张艺真

联系我们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
学苑大道1088号

bme@sustech.edu.cn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