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勇于冒险 甘于艰苦 乐于和谐

Adventurous Arduous Amiable

2020-12-11 | 教学新闻

生物医学工程临床认知创新教学宣讲会圆满召开

       12月9日下午,为了进一步贯彻“新工科”理念融入生物医学工程教育实践、优化生物医学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生物医学工程临床认知创新教学宣讲会在学生宿舍11栋101圆满召开。我系奚磊副教授、唐斌副教授、刘超助理教授、刘泉影助理教授与唐建波助理教授代表课程教师团队出席本次宣讲会。 奚磊副教授 唐斌副教授 刘超助理教授 刘泉影助理教授 唐建波助理教授        宣讲会上,奚磊副教授从国内与国际生物医学工程临床教学差距为切入点,强调了临床认知式教学的重要性,介绍了课程开设的基本情况,展望了“医工交叉”培养模式的美好愿景。随后,刘泉影助理教授、刘超助理教授、唐斌副教授与唐建波助理教授依次结合自身学习、医院临床经历,针对神经工程模块、康复工程模块以及医学影像学模块给同学们展开了进一步的讲解。        据悉,生物医学工程临床认知系列课程通过打造医学影像学、神经工程和康复工程三项认知式教学实践模块,依托附属医院等单位建立稳定的认知式生物医学工程临床教学基地等形式,为学生搭建自主化、个性化的学习平台。临床认知式教学在生物医学工程课程的应用,有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本科生解决临床环境中的具体问题的能力,建立临床思维模式。该课程面向全校大一至大四本科生进行选课,不限人数,首次开班授课即将于2021学年春季学期进行。   撰稿:史彦祺

2020-12-05 | 综合新闻

广东省本科高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20年年度会议顺利召开

       12月4日至5日,广东省本科高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20年年度会议在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顺利召开,承办单位为南方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和深圳大学医学部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会议由广东省本科高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院长冯前进教授主持,广东省本科高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以及委员单位教师代表约120多人参加会议。        合影        会上,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教务长张东晓院士致欢迎辞,张校长表示,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是人才培养的最权威、最高级别专家组织。半个多世纪以来,教指委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了非常关键的研究、咨询、指导和推动改革等方面作用。广东省教指委的2020年度工作会议由南科大和深大联合承办,这对我们而言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从教育部正式批准建立南科大,并赋予学校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使命,今年的12月20日,学校也将迎来十周岁的生日,各位专家学者在此总结工作、交流经验、分析形势,对我们是一个极大的肯定和激励。 教指委主任冯前进教授主持会议 张东晓院士致欢迎词 蒋兴宇讲席教授发言        随后,大会围绕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和学科建设展开汇报和讨论。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大学等部分高校代表分别对所在学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教学科研建设和规划作了报告,介绍所在高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办学特色和学科建设经验。我系系主任蒋兴宇教授介绍了我系本科专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我系教师代表张明明助理教授代表我校进行了青年教师示范课展示。        会上,冯前进主任委员总结2020年教指委工作和布置2021年度工作计划。会后,全体与会人员参观了南方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和深圳大学医学部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实验室。   撰稿:张艺真

2020-11-19 | 科研新闻

我系讲席教授吴德成科研项目入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日前,科技部公示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专项2020年度立项项目清单,我校生物医学工程系讲席教授吴德成牵头的项目“微纳生物机器人的定向合成和诊疗应用”入选。这是我校第二个作为首席科学家单位牵头组织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该项目由我校牵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华东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联合申报。该项目旨在利用合成生物学手段,开发活细胞感知、整合、响应多种肿瘤微环境信号功能的微纳机器人,评估其作用于肿瘤类器官以及肿瘤动物模型的诊疗效果,建立微纳生物机器人对肿瘤的智能诊断和适应性精准治疗的新策略。该项目的实施,将拓展合成生物学技术在重大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并拓宽现有的癌症诊治手段,降低癌症死亡率。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由原来的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等整合而成。该计划聚焦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以及事关产业核心竞争力、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安全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致力于突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领域的技术瓶颈。 吴德成讲席教授 吴德成课题组       吴德成2019年加入南方科技大学任生物医学工程系讲席教授。他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基金委重点项目等资助。吴德成团队长期致力于生物医用材料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

2020-11-19 | 科研新闻

南科大金大勇团队打造光学多维度超分辨 “街景地图” 呈现细胞器互作动态真面目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讲席教授金大勇研究团队和北京大学教授席鹏研究团队成功开发了光谱偏振光学断层成像技术(SPOT),结合亲脂探针,从光强、光谱和偏振三个光学维度分别解析脂膜的形态、极性和相位,首次实现了细胞内10种亚细胞器膜的同时成像并对其脂质动力学进行了分析。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正如我们的城市一样,细胞是一个功能完备的“微观世界”,一个细胞内有多种不同的细胞器负责物质输运、新陈代谢、基因遗传、内分泌调节等功能。细胞器相互作用的研究是我们能认识细胞功能,并且了解致病根源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的荧光显微镜受限于有限的荧光颜色通道,染色种类,染料的稳定性,时间和空间的成像分辨率等因素,为进一步探寻亚细胞器脂膜异质性等带来阻碍。       脂膜广泛存在于亚细胞器中,其形态、组成和脂质相协同调节生物物理膜特性、膜蛋白功能以及脂和蛋白间的相互作用。虽然脂膜在亚细胞器生化功能和互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由于其化学成分类似,不同类型的脂膜的分类、相互作用研究和长时间动态观察均十分困难。       相比于现有的其他荧光成像技术,这次自主研发的SPOT技术利用六张原始图像即可获得荧光强度、光谱和偏振多个维度信息,成像速度快,可实时观测亚细胞器的动态变化。该技术良好的光学层切能力同时提高了偏振探测精度和光谱探测精度,首次利用光学成像技术得到亚细胞器内部的脂质异质性动态,对脂质极性和位相进行量化观察。 图 1 SPOT实现亚细胞器脂膜异质性分析 利用SPOT技术,研究人员发现了线粒体内脊和外膜的脂质异质性以及内吞体在成熟过程中脂质成分的改变。通过实时监测,研究人员捕捉到了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膜异质性的动态改变,以及TNT形成过程,和线粒体脊消失过程中脂质成分的动态改变。 图 2 SPOT监测到细胞分裂过程中脂膜的动态改变 图 3 线粒体嵴消失过程中脂膜的动态变化       传统荧光显微镜受限于标记方法,最多只可进行四种细胞器的同时成像。SPOT突破了传统光学成像维度限制,从三维空间、时间、偏振和光谱六个维度实现高时空分辨率的活细胞成像。通过膜形态、脂质极性和脂质相的协同作用可以对十种亚细胞器同时成像和分类,将为脂质组学和细胞器互作研究再添利器。       南方科技大学研究助理教授张昊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一直以来致力于偏振超分辨成像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此前完成的工作包括:(1)开发偏振偶极子超分辨成像SDOM技术(Light: Sci. Appl. 2016),得到Nat. Methods的亮点评价;(2)开发偏振结构光超分辨成像pSIM技术(Nat. Commun. 2019),得到Nat. Methods的亮点评价;(3)提升偏振样本的SIM成像分辨率(Opt. Express. 2020),并开发基于激光干涉和数字微镜阵列的低成本SIM技术(Appl. Phys. Lett. 2020)。       本文共同第一作者还有清华大学博士生刘文辉和北京大学博士生李美琪。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科创委项目等的资助。

2020-10-27 | 科研新闻

南科大学者在人造电子血管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相关领域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相关领域研究者合作通过使用聚(L-丙交酯-co-ε-己内酯)(PLC)来封装液态金属以制造柔性和可生物降解的电路,从而开发了一种电子血管。该研究以题为“Electronic Blood Vessel”的论文发表在Matter上。        这种电子血管可以将柔性电子与三层血管细胞集成在一起,以模仿和超越自然血管。该电子血管通过电刺激可以有效促进伤口愈合模型中的细胞增殖和迁移,并可以通过电穿孔将基因可控地递送到血管的特定部位。通过兔颈动脉置换模型的3个月体内研究,作者评估了电子血管在血管系统中的功效和生物安全性,并通过超声成像和动脉造影证实了其通畅性。该研究为将柔性、可降解生物电子学整合到血管系统中铺平了道路,该系统可以用作进一步治疗的平台,例如基因疗法、电刺激和电子控制的药物释放。        目前,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的首要原因。通过冠状动脉搭桥术进行的心血管疾病治疗,现有的小直径(<6 mm)组织工程血管(TEBV)尚未满足临床需求。大多数研究中所用的方法仅将TEBV用作提供机械支持的支架,其主要依赖于宿主组织的重塑过程,而在帮助新血管再生方面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迄今为止,现有研究均未取得令人满意的临床结果。具体而言,血流和TEBV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通常会引起炎症反应,从而导致血栓形成、新内膜增生等问题。为此,新一代TEBV应该不仅能充当支架以提供机械支持,而且还能具备主动响应并与重塑过程相结合的能力,以便在植入后提供适应性治疗。        团队以聚四氟乙烯为轴,卷上基于PLC的金属-聚合物导体(MPC)膜来制造电子血管。电子血管的内径约为2毫米,具有柔性和可降解性。MPC电路具有优异的导电性,能很好地分布在三维多层管状结构中。研究发现,电子血管还具有优异的细胞安全性,培养的三种血管细胞(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人主动脉成纤维细胞)均具有很好的活性。此外,团队还构建了3D的电功能模型,通过电化学工作站在体外进行电刺激内皮细胞,促进其增殖迁移。同时,将三种血管细胞图案化在电子血管上,构建3D模型,通过电转仪进行体外电转GFP质粒,培养两天后观测到质粒的表达。        其中,团队选择了新西兰兔作为动物模型,用电子血管代替了颈总动脉。并通过多普勒超声成像和动脉造影监测了植入的电子血管。据多普勒超声成像显示,植入后3个月,电子血管允许稳定的血流通过,这也表明了电子血管出色的通畅性。将来,该电子血管可以与其他电子组件和设备集成在一起,以实现诊断和治疗功能,并通过在血管组织-机器界面中建立直接连接来极大地增强个性化的医学功能。        成诗宇、杭晨、丁力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蒋兴宇(南科大)张岩(阜外医院)为论文通讯作者。   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590238520304938 论文免费下载链接: https://authors.elsevier.com/a/1c0mP9CyxcukKg     供稿单位:生物医学工程系 通讯员:杭晨、肖然 编辑:程雯璟 主图设计:丘妍

2020-10-10 | 科研新闻

南科大李凯团队在近红外二区成像材料设计及其生物医学应用中取得多项研究成果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副教授李凯课题组与合作课题组在近红外二区成像材料设计及其在生物医学诊断领域中取得多项研究成果进展,相继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Biomaterials, Research等领域内知名期刊发表了4篇论文。研究团队通过理论计算验证其设计理念和策略,得到了多种具有近红外二区光学活性的高性能光声及荧光成像材料,并将其成功应用于血管成像、肿瘤检测等研究领域。   酯基修饰的新型半导体聚合物光声成像示踪剂,用于监测肿瘤生长        基于光声成像在深层组织中具有较低的光散射及较高的时空分辨率等优势,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社会对理想的光声造影剂的需求也日益增大。然而,由于可以指导构建高效光声造影剂的理论体系还未被广泛建立,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光声成像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凯课题组联合香港城市大学及高雄科技大学的合作者,提出了一种基于BDT-TQ结构的新型半导体聚合物分子设计体系,并将其应用于光声成像。该体系随着烷氧基苯基、烷基噻吩基、酯基等取代基吸电子能力的增强,分子的最低非占有轨道能级逐渐降低,从而实现了吸收波段从近红外一区(NIR-I)至近红外二区(NIR-II)的红移。其中,酯取代的半导体聚合物分子(BDT-TQE)具有较强的扭曲分子内电荷转移(TICT)效应,在激发状态下显示出极具减弱的荧光以及增强的光声信号。通过理论计算深入分析BDT-TQE的简化单元(s-BDT-TQE)后,研究人员发现该分子具有较高的重整能及较低的绝热能,因而在激发态下可以产生更强的光致非辐射跃迁(PNRD)效应。因此,以BDT-TQE为核心的光声造影剂显示出了高效的光热转换效率及优良的光声性能,并成功实现了对4T1皮下肿瘤和HepG2肝原位肿瘤生长的长期监测。该研究团队与合作者提出的通过对聚合物链中TICT效应的调节来增强其非辐射跃迁(PNRD)特性的策略,能够大大提高半导体聚合物造影剂的光热转换和光声性能,可在活体成像中实现较高的信噪比。 图1. 通过分子结构设计,提升半导体聚合物的非辐射跃迁效率,利用近红外二区光声成像实现对肿瘤生长的长效实时监测。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化学领域顶级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南科大生物医学工程系2019级硕士研究生查梦蕾为论文第一作者,李凯为论文通讯作者,南科大为论文第一通讯单位。   自组装包覆策略制备聚集诱导发光纳米探针,应用于多尺度近红外二区血管成像        近年来,具有聚集诱导发光性质的荧光探针(AIEgens)在生物医学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最常见的水溶性AIEgens制备策略是通过功能性高分子聚合物把疏水的AIE分子包覆成为可以在水中稳定分散的纳米微粒。虽然该方法简单易实施,但其难以达到较好的尺寸与负载率的均一性。因此,开发可实现尺寸均一且负载率稳定的AIEgens的制备策略仍然是一个挑战。基于此,李凯课题组开发了一种由疏水性供体-受体-供体(D-A-D)核心和亲水性聚乙二醇(PEG)链构成的两亲性AIEgens(TTB-PEG1000),并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作团队实现了其在大动物模型中的成像应用。通过自组装的策略可得到在水中稳定分散的纳米探针(粒径为35 nm),该探针不仅具备超过1000 nm的最大发射峰和超过10%的荧光量子产率(QYs)的高效光学性能,而且还具备粒径尺寸均一且稳定的物理性能。研究团队利用此纳米探针,在小鼠和新西兰兔模型上实现了多尺度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成像结果显示,可实现在体分辨率达到~38 μm, 穿透深度为~1 cm。因此,研究团队所设计的高效自组装方策略可有效构建高性能AIE纳米荧光探针,对近红外二区自组装AIEgens的设计开发及其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图2. 自组装策略制备聚集诱导发光纳米探针,实现多尺度近红外二区血管成像。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生物材料领域顶级学术期刊Biomaterials上。2018级南科大-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培博士研究生李迓曦为论文第一作者,李凯为论文通讯作者,南科大为论文第一通讯单位。   近红外二区聚集诱导发光探针在灵长类动物中的应用研究 在生物医学荧光成像中,AIEgens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目前还缺乏深入的毒理研究以及在灵长类动物模型中深层成像评估。针对这一问题,南科大李凯课题组联合香港科技大学与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作团队,共同研究了AIE点在高静脉注射剂量(已用于临床的吲哚菁绿,ICG,静脉注射剂量的30倍以上)的情况下,灵长类动物的血液和组织学分析报告。结果显示,AIE点在灵长类动物体内代谢35天后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证明了该AIE点无生物毒性。利用AIE点的生物安全性及高亮的光学性能,合作团队成功实现了在灵长类动物体内深度达1.5cm的血管成像,突破了当前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在毫米级别的限制。因此,基于AIE点的无毒特性以及深层高分辨荧光成像性能,可进一步促进AIE点在临床前应用及转化研究。 图3. 近红外二区聚集诱导发光探针实现了在灵长类动物体内深度达1.5cm的高信噪比血管成像。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Research上,该期刊是中国科协与美国科学促进会于2018年共同创办的国际化、高水平、综合性、大型英文科技期刊,与Science在同一个网络出版平台和数据库运营,是Science自1880年创刊以来第一本合作期刊。李迓曦为论文第二作者,李凯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南科大为论文通讯单位。   用新型微流控合成策略制备小于10 nm聚集诱导发光量子点,实现减少肝脏截留及增强肿瘤靶向性        通过和磷脂杂化得到的AIE点(AIE dots)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成像领域。然而,传统方法制备的AIE点的粒径通常大于25 nm,该类大粒径的AIE点由于肝脏、脾脏等器官的截留,往往难以得到理想的成像效果。为解决这一难题,我校生物医学工程系微流控-纳米生物医学实验室与李凯课题组合作,通过微流控技术成功将AIE点的尺寸调控至10 nm以下。该项研究利用一种具备双螺旋混合管道的微流控芯片(管道宽300微米,高60微米)制备AIE纳米微粒,该芯片可将管道内流速增至240 mL/h,大大缩短了混合时间,并显著降低了纳米颗粒粒径(小于10 nm)。研究团队利用此新型微流控合成策略成功制备了4种不同分子结构的AIE量子点,说明该策略对不同种类AIE分子具有普适性。生物成像结果显示,相较于>25 nm的AIE点,尺寸更小的AIE量子点可在6小时内将细胞摄取量增加10倍左右;AIE量子点可增强85%左右的肿瘤靶向性,减少35%左右的肝脏截留和55%左右的脾脏截留。这种生物性质上的量子效应说明AIE量子点可能比传统AIE点(>25 nm)更适合于细胞标记和肿瘤诊疗方面的应用。 图4. 新型微流控合成策略制备小于10 nm聚集诱导发光量子点,在荷瘤小鼠体内实现减少肝脏截留及增强肿瘤靶向性。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化学领域顶级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查梦蕾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其他作者包括生物医学工程系博士后康天怿、杨光、唐浩及李迓曦等,李凯为共同通讯作者,南科大为论文通讯单位。     相关论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nie.202010228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42961220306116 https://doi.org/10.34133/2020/4074593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008564     供稿: 李凯老师课题组 通讯员:肖然 编辑:苗雪宁 主图设计:丘妍

2020-09-30 | 教学新闻

2020年生物医学工程系迎新晚会顺利举办

       为了促进新生们之间相互了解,帮助新生们尽快融入生医工系的和谐氛围,生物医学工程系于2020年9月27日晚,在学生宿舍11栋101活动室举办了生物医学工程系2020年迎新晚会。我系多位老师亲临现场,与同学们展开互动交流。 晚会现场        一开场,系主任蒋兴宇讲席教授就代表了全系为在场师生远程致辞,向同学们全面地介绍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特点,指出了大家日后的努力方向,为同学们之后的学习之路提供了许多建议。随后,副系主任吴长锋教授向新加入生医工系的本科生、研究生致以了衷心的祝贺和热烈的欢迎。 吴长锋教授致词       随着主持人莫轩丞、吴雨桐宣布晚会正式开幕,场内气氛立刻被点燃。首个节目是王圻和袁恒宸带来的甜蜜歌曲《被风吹过的夏天》,两位同学嗓音相和,配合默契,让全场如沐夏日清风般清爽。 王圻同学演唱 袁恒宸同学演唱 主持人莫轩丞、吴雨桐        紧接着是张慕禹同学的街舞表演《莲》,整支舞蹈不仅有强烈的节拍和舞动,更多了一些中国风的韵律和节奏,打破了大家对街舞的刻板印象。 张慕禹同学表演        随后,尹沫文带来了一首《破晓将至》,穿透性极强的嗓音将对梦想和未来的希冀揉碎在旋律里,同时也赢得了全场的喝彩。 尹沫文同学演唱        下一个节目则是全场唯一的非新生节目《光&忽然之间》,由徐佳仪和陈柠柠共同演绎的吉他&尤克里里弹唱,传达了老生们对新同学们的欢迎与热情。 徐佳仪同学和陈柠柠同学演唱       如果说 甄一淳演唱的《好久不见》醇绵悠长,如一杯浓郁的咖啡;那郑芙嘉演唱的《LIABILITY》就更加地利落清爽,似一碗清甜的龙井。 甄一淳同学演唱 郑芙嘉同学演唱        蔡浩添神奇的魔术令人眼前一亮,林沛阳演唱的《钟意你》也意味深长。 蔡浩添同学表演 林沛阳同学表演        最后,随着神秘环节——为莫轩丞和林沛阳同学过生日的环节到来,全场齐唱生日歌将晚会推向了最高潮。 为莫轩丞、林沛阳同学庆生        晚会中还穿插着《听歌识曲》、《你画我猜》、《JUST DANCE》等游戏活动,带动了全场气氛,我系何俊龙、陈放怡、唐斌、刘泉影等多位老师上台参与,与同学们一起共享了游戏的快乐时光。 游戏环节 游戏环节        最后,副系主任吴长锋教授为2019级生物医学工程系本科生班委颁发了聘书,晚会在欢乐和谐的氛围中圆满落幕。对于2019级新生物医学工程系er而言,新的征途从今天刚刚开始,祝愿所有的生医工学子都能在追梦之路上坚定向前,谱写更美好的篇章。       文字:黄裕清、肖然 图片:郑芙嘉、张菁、肖然

2020-09-18 | 科研新闻

厦门大学刘刚教授来我系开展学术报告

       2020年9月18日,应我系郭琼玉助理教授邀请,厦门大学刘刚教授来我系进行访问交流,并开展了题为“分子影像探针设计、构建及临床转化研究”的学术报告。 会议现场        刘刚教授团队主要围绕肿瘤精准诊疗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在分子影像探针领域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为了实现肿瘤光热治疗、荧光成像、核磁成像等效果,设计了聚多巴胺修饰的F3O4纳米探针;为了提高载体肿瘤靶向效率,设计了锰片载体的递送系统,提高了肿瘤的靶向效率;刘教授团队设计了系列新型的高灵敏度多模态分子影像探针,提高了细胞/分子成像示踪监测的精确性并进行临床转化。为了进一步提高肿瘤手术切除的精确度,通过超临界混合技术将碘化油与吲哚菁绿均匀混合,提高了吲哚菁绿在碘化油中的稳定性,同时在肿瘤精确切除中起到良好效果。        最后,基于Exosomes具有非常好的载体递送特性,刘教授介绍了应用基因工程及原位组装技术将抗体、多肽等靶向分子构建到Exosomes表面,制备了多功能生物医用载药体系,建立了基于仿生细胞分子定向锚定的肿瘤靶向药物递送系统和诊疗一体化新策略。讲座结束后,同学们就分子影像探针设计、超临界技术等相关问题与刘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   文字:高雅楠

2020-09-07 | 科研新闻

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党组书记兼副主任邱宣等到访我系

       2020年9月4日下午,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党组书记兼副主任邱宣一行6人到访我系进行调研,深圳市政协副主席、致公党深圳市委会主委、我系兼职教授王大平,校党委书记郭雨蓉,协理副校长、前沿与交叉科学研究院院长、科研部部长、讲席教授赵予生,科研部副部长、电子与电气工程系教授贡毅,生物医学工程系主任、讲席教授蒋兴宇及我系教研序列教授代表参与了调研座谈。 邱宣书记        座谈上赵予生校长和贡毅部长分别介绍了我校重点科研工作进展与科研项目相关工作基本情况。郭雨蓉书记表示,在各级政府部门领导支持下,学校整体发展情况良好,“2020泰晤士高等教育亚洲大学排名”中中国内地有81所高校上榜,南方科技大学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8位,亚洲第33位,这令我们备受鼓舞,作为年轻学校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南科大作为教育统筹综合改革的试验田,非常感谢深圳市科创委对我们一直以来不遗余力的支持,南科大将继续在人才培养、成果转化、技术创新、深港合作与国际化等方面为深圳经济建设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邱宣书记指出,为促进深圳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深圳市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的指导意见》及《深圳市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实施方案(2020-2025年)》、《深圳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5年)》、《深圳市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的若干措施》四文件同时出台,力度空前。生物和生命健康产业可谓目前最富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也是全球未来产业竞争的热点领域。深圳的生物医药产业虽然不具有先天优势,体量不大,但是后发优势明显:该产业发展到了新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而深圳的资金实力雄厚。高校科技工作应进一步突出重点,与国家战略目标更好衔接,为实现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目标,发挥战略支撑作用。        邱宣书记表示,生物医学工程系近期引入了以王大平教授、吴德成讲席教授为代表的多个优秀高端人才科研团队,发展势头强劲。生物医学工程系前瞻布局人工智能、精准医疗等发展热点令人印象深刻,未来可期,大有所为。       邱宣书记对蒋兴宇老师关于在南科大尽快搭建深圳市小动物成像平台的想法表示认可,成像平台的建立是为深圳市的科研,特别是生物医药产业研发这块来进行使用,让每一个小企业来建立类似平台可能很难实现,深圳市政府通过统筹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建设大平台,为企业和其他科研机构服务,这种平台最好是依托像南科大这样的高校成立,成像平台也一定是面向深圳市、广东省甚至全世界公众开放服务使用,资源共享的。         王大平主席提出,南科大应考虑建立一个医疗器械培训中心,用于让一线医生接触到一线先进的研发技术,通过这个培训中心,把最先进最前沿的生物医学技术介绍给医生并实现运用,如此良性循环,南科大将会对深圳市的医疗水平的大幅提高起到很大的帮助。        蒋兴宇系主任会上汇报了我系近年来取得的主要教学科研成就,他强调,特别感谢市科创委 对我校及我系的认可,深圳创造产出也很喜人,蒋兴宇老师本人作为首席科学家拿下了南科大首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我系国家、省市级科研团队和人才项目也有多项入选。在技术应用方面我系也非常重视跟深圳市企业的合作,协助转型,参与高端前沿研究。生物医学工程系将继续整合世界一流的技术,吸引国内国际上一流的人才加入,争取更大的科研突破。        王大平主席表示,深圳在医疗、教育等方面存在需要长期耕耘,要想实现“民生幸福标杆”,要求非常高,发展好南方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不仅事关民生,更事关深圳的创新后劲和人才储备。我校和我系要找准切入点,比如以服务于深圳市所有的健康产业为出发点,主动对接、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建设一批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提升国际合作交流水平,广泛开展人员培训与交流、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        会议座谈后,邱宣等人参观了我系智能骨科重点实验室。参与此次走访的代表还包括市科技创新委生物科技处处长黎慧来、市科技创新委生物科技处副处长付秀芹、市科技创新委基础研究和平台基地处胡怀江、市科技创新委生物科技处杨明明、市科技创新委生物科技处卢建等。   文字:张艺真

2020-07-16 | 综合新闻

张东晓副校长到访我系听取工作汇报

       2020年7月16日,我校副校长、教务长张东晓讲席教授到访我系,在我系324会议室听取了系主任蒋兴宇讲席教授、副系主任奚磊副教授、教授代表陈放怡副教授对我系现状和改革进展做的报告。        会议上,蒋兴宇老师汇报了近期我系的重点工作主要包括本科新专业以及博士点的申请。关于博士点申请,蒋兴宇老师表示,博士点我们从非常早就开始谋划准备,目前我们系所有申请指标全部达标。并且在全国有博士点的高校数量中,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比较少的,国务院评议小组也特别希望增加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点数量。总体规划上说,生医工系的博士点希望能得到学校的支持,我们也有信心发展进入国内专业前十。        张校长表示,对于学科点发展申报工作,学校层面一定会给予支持。生医工系在短时间内发展势头喜人,教授队伍非常年轻且有干劲,研究质量产出很高。此外,张校长强调,南科大生医工系的发展一定要有特色,要注重发掘和培养,打造小而精的发展典范。教授们(特别是年轻教授们)在国内和国际科研领域里要注重交流和曝光度,我校生医工的公共经费支持和人才招聘政策在全国范围内是非常有优势的。同时,张校长还鼓励我系年轻教授们多和领域内的项尖人才交流,注重创新发展。强调只有系里的人才发展好了,学院才能发展好,学校才能发展好,才能持续为人才们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文字:张艺真

联系我们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
学苑大道1088号

bme@sustech.edu.cn

关注微信公众号